• 文学:批评跨域 历史化
  • 文学:批评跨域 历史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批评跨域 历史化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97 5.8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俊|责编:向萍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1633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713285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俊,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及文学批评等。

目录
\"目录
序 言 1

第一辑
批评·批评史·文学史

本辑小引 3
访谈记:文学·批评·制度 4
登高临深,不可为而为之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及史著撰写问答 25
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的多维视野考察 36
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史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之一) 58
批评史:国家文学和制度规范的视域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之二) 74
文学的流变和批评的责任
  ——“新时代的文艺批评”略谈 86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建立
  ——文学史的断代、分期、下限问题漫议 92
近思录
  ——旧体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重构”新文学史刍议 96

第二辑
解读:人物·叙事·观念

本辑小引 109
再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 110
德性融汇文学 垂范践行致远
  ——钱谷融先生的审美人格发微 126
《北纬四十度》:消失的“右北平”人致敬《史记》的写作
  ——陈福民的情感与体感、情思与心思、向度与深广度 140
东西小说文本的美学
  ——从《耳光响亮》到《回响》 151
鲁敏:进入人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金色河流》的叙事和人物创造 165
小说:如何是江南?
  ——“乱看”江南并为韩松刚《当代江南小说论》写序 176
李音的大视野 187
李丹的不争与学术修养 192

第三辑
三栖专栏

本辑小引 199
人间奇文 还说南帆
  ——“三栖”专栏首期主持致辞 201
大象进来了:我看张柠的“才子书” 205
写作,跃然纸上的诗人张新颖 208
为内心自由赋形:何向阳的诗歌和多栖之义 211
孙郁:论学之文的“跨域”和“破界” 214
毛尖:不是茶叶,是鲁迅 216
亦真亦幻张清华 219
文章事业 君子不器
  ——和李敬泽的写作有关 222
王尧的意义:文学经典的另一种形式 226
“破体”和文体创新、文学无界
  ——兼谈《小说评论》“三栖专栏”主持旨趣 230

第四辑
起点批评

本辑小引 237
关于“90后”批评家的告白和愿景
  ——“起点批评”专栏首发致辞 239
代际、群体、个体,如何进入文学史? 241
温和的才子 独异的目光 243
文学江南的细读者 245
掐头拽尾的批评手劲 247
文学作为的限度或期待 249
小处见大局 细节显器量 251
师道斯文 光华在兹 253
引领和期待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255
由外而内、内外相成:一种研究路径的探索 258
今天如何进入历史? 261
在东北,跃出东北 263
人文研究须去蔽 266
牛气冲天的牛犊之牛 26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新时期文学流变与转型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主要是着眼于世纪之交纸媒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学所呈现出的现实生态,分析并探讨其文学史嬗变的现象及意义,力图从文学史视野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文学的挑战,予以理论的宏观回应,以期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所收文章多数已经发表,少量成稿待刊。总字数约22万字。

精彩内容
\"第一辑 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第一辑批评·批评史·文学史本辑小引本辑文章是以文学批评为主要对象的倾向于理论和文学史,或者说是倾向于批评史专业方向的一些探讨。这不仅是因为我近十年从事了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有必要撰述一部同名史著,而且也是我历来从事文学批评的自然走向和结果。文学批评最终都将走向文学史,理论批评史也是广义文学史的题中之义。只是批评史更具有狭义专业的所指,自身的学术论域、目标和功能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也有必要明确批评史的范畴、规范、方法等,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专业学术主体。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批评史(研究)是一项拥有独立学术地位的学科专业。只是说着简单而做起来难。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学术上的未定问题极多,且难解甚而无解。既有宏观层面上的观念和理论认知问题,也有具体技术和个案症结问题。当然,横梗其中的还有制度刚性规范问题等。一切都需要自觉、适度而有策略地推进。无论如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学术突破和突进的时刻。假如说所谓当代文学史料学的概念在学理上还有待于完善和提升,那么有关史料的具体研究、当代文学史范畴的研究,显然已经成为最近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当代文学研究足可预期的重大现象和潮流现象,成为这一广阔领域的学术前沿标志和成果标志。一言以蔽之,当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格局中的高显示度学术生态指标要素。相比而言,高校学者不仅是文学批评的主力,而且更该是批评史、文学史学术的主创者。作为其中一员,我希望有幸追随先进时贤,贡献绵薄。本辑文章虽非个人努力的全部,但也是近年主要之作,为免重复收录,就这样拣选芹献了。
  
访谈记:文学·批评·制度题记受《当代文坛》委托,该刊专栏主持人黄平教授垂顾约写访谈。时值本人正在台湾讲学授课,遂请海南大学李音教授合作进行。李音费心将访谈大纲拟为四个部分,也是四方面的问题。即:一、问题意识与学科观念;二、“变局”的历史意识;三、“深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四、历史重评与现实关怀,并有逐一阐释意图和论述逻辑。我按其规划内容接续写出自己的想法,行文看起来也是一种访谈。成文后发表在《当代文坛》2018年第5期。感谢鼓励帮助我的各位朋友。
李音:吴老师好!从2011年您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成功竞标以来,差不多历时8年,2017年底12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丛书终于全部面世,这可以说是近年来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著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的大型专业丛书。首先要祝贺并感谢老师和参与这项浩大工程的诸位团队成员。我知道,接下来还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一套8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论》丛书会陆续出版。借此机会,我想就这些年您的批评史研究及相关学术思考请教若干问题。
其实近年来吴老师您写了一系列这方面重要的导论性文章,比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批评史、文学史和制度研究》《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等,文章里您已经谈过的问题,我基本不重复,有些必要的地方,我会代做问题梳理,不准确的地方请您更正,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呈现您的思想轮廓和深层思考,也希望这次访谈在相关问题研究方面有某种推进性。
一、问题意识与学科观念1.李音:自近代西学东渐,传统知识体系经历了意识变革、重组和学科分类细化的现代历程,“文学”及文学史的概念输入中国,成为独立的知识生产领域和学科,包括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史学科方向也很早就进入了大学教育体系。虽然中国不乏诗文评,但将其演变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却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知识事件。1927年陈中凡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出版是一个标志,此著虽学术评价众说纷纭,但充满了变革时期与时俱进的学术激荡意识——“我们生在二十世纪的今日,应当用二十世纪的方法去读古书,应当用二十世纪的眼光去观察已往的社会;不可据那刻板的死文学确定过去的事实。”他认为要求得高深的学问,必须具备三个要件:有适应时代进化的观念、能鉴别材料的价值、有研究学问的工具(《求学与读书》)。随后1934年郭绍虞、罗根泽先生也相继推出自己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影响遂大。正如吴老师您所说,“降至1980年代,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郭著及朱东润先生的批评史著仍为本科阅读书目,且同时开设有同名的专修课程。可见若从当代而言,文学批评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本是文学研究中早就有的专门研究方向,绵延流变后称其为文学研究里的大宗显学恐也不为过吧”(吴俊:《略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编纂》)。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评史退出了学科设置体系,相比于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学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史更多地被兼容在了文学史、思潮史的系统中,还有一部分分化在文艺学中。90年代以来,随着学风的转移,现当代学科有一个著的现象是文学史研究意识浓厚,著述成果丰硕。尽管文学批评数量巨大,但与“批评史”相关的思考和研究被吸纳到文学史视野下的各种具体问题中,而没有专业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样下来,与古代文学学科情况相比,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薄弱,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批评史干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当代文学70年在即,如果仅仅是出于学科比较的视野,迫于现代文学或古代文学的压力,此时提出重建“批评史”学科,当然理由也足够成立。因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及内涵体量已足够大。但是,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明显的学术空白领域几乎没有,单独提出批评史学科,兹事体大,要有足够的“合法性”来支撑。我知道您一向比较反感学界对文学史概念的乱用,以及对某种学术生长点不加辨析的无意义跟风,对学术圈地的做法很不以为然。所以,我想,您强调批评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非是简单的对现代文学研究的靠拢,仅仅以学科建设成熟完善为目的,而是因为“当代文学”(狭义的、广义的)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寻求阐释更切合的角度和途径,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大,足够独特,需要体系化的观察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文学批评史这个学科最早被命名的动机:“有适应时代进化的观念、能鉴别材料的价值、有研究学问的工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