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9.24 6.3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戴伟思(Stephen Davies)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12755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31145331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戴伟思(StepheDavies),曾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务多年,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教授历史和政治学,并在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Hong Kong)担任电视演讲人。2005年出任香港海事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年被法国授予 “海洋功勋”荣誉骑士勋章,后成为中国船舶建造公司的首位研究员。他还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及数十本著作,大部分以历史和海事为主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历史、政治理论、考古、造船等方面。戴伟思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局限在图书馆里,在搜料的过程中,他曾驾驶一艘1150米长的单桅帆船航行8万多千米,并利用自己的经验撰写了红海和东南亚的游艇自驾指南。现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目录
导论:东洋西洋,景象有别
  香港码头一瞥
  传统中国船只
  西方船只
  舰船不同,管理迥异
  驾蒸汽轮驶向未来
  将至:横帆舣装
  为何“耆英号”看上去大不相同:造船工艺大相径庭
  无情的目光
  野心勃勃的航海者
  中式帆船的世界
  审视“耆英号”
第一部分  “耆英号”的旅程
  第一章  起因、采购、出航
    其船其谋
    投资人
    中国船?英国船?
    项目花费
    黄埔船员,香港船员
    准备起航
  第二章  船名由来
  第三章  船员,以及前往纽约的航程
    下定决心,则万事俱备
    段航程
    起初一帆风顺
    行进缓慢,问题浮现
    第二段航程
    依旧迟缓
    风力微弱,船底附着
    帆船的转向系统
    中式帆船的性能
    在圣赫勒拿岛
    第三段航程
    慢上加慢
    船员制度对比
    蜗行牛步,驶向西北
    果断抉择
  第四章  停留纽约,遭遇麻烦
    抵达
    娱乐大众
    “耆英号”被自己的船员扣押
    就灯塔税上诉国会
    体察背景
    一艘帆船,两种管理
  第五章  后一段航程——驶向终点
    离开纽约
    逗留波士顿
    横渡大西洋
    遭遇风暴,海上维修
    抵达英吉利海峡
    评价“耆英号”的表现
  第六章  旅程终点:停驻伦敦
  第七章  残局
    “耆英号”的后时光
    船员的命运
    查尔斯·凯利特
    中国船员与中国帆船
    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就船论船:类型、建造及性能
  第八章  “耆英号”是什么样的船?
  第九章  对 “耆英号”可能形状的再评估
  第十章  “耆英号”的尺寸与形状
  第十一章  它能开多快?
第三部分 历史的废料场
  第十二章  航程终结
附录  “耆英号”的画像
索引

内容摘要
1846年12月,一群英国投资人购入一艘中式帆船,并以签署《南京条约》的时任两广总督耆英的名字命名。该船在广州和香港招募了中国船员与欧洲船员,并装有供流动展览用的形色色的中国物件,计划从香港驶往伦敦大赚一笔。“耆英号”的航程一波三折,途中问题不断,更意外地抵达了大西洋的彼岸——波士顿和纽约,并因拖欠船员的工资而在纽约对簿公堂。在经历了多起船员分裂事件后,它终于在1848年抵达伦敦,在泰晤士河畔公开展览至1853年。之后,它在被拍卖后被拖送至利物浦,最终被拆毁。作者通过现存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对该船结构、船员和航程进行了深入调查,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曲折跌宕的航海和商业故事。

主编推荐
体察中西方早期“接钩”的荒诞与艰难

精彩内容
 内森·邓恩是费城的一名贵格会教徒,以商人身份客居广州十三年,他对鸦片贸易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也反对英国为促进鸦片贸易于1839—1842年发动的战争。当然了,兰登为目录撰写的序言(尽管饱含福音派将中国基督教化的热情)给读者以及前往
展览的参观者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去获得正确的教益:这个伟大又值得尊敬的文明能让人获益匪浅。同一时期大众媒体对于中国的描述则更让中国稍显愚昧,它们强调的是落后、
一潭死水的状况,呈现的是一幅严重扭曲的画面。
兰登并未隐瞒双方的反差:一面是迅速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一面是前工业时代的中国,但是他呈现的教训并无损中国的名誉,那是同时期多数为鸦片战争正名的文章没能做到的。参观目录以一篇名为《与中国的交往》的文章结尾,该文章对鸦片贸易做出了响亮的谴责,进一步申明了兰登的观点:一直以来,中国人不断遭到抨击,其用词根本体现不出基督徒的忍耐与宽容。在贸易交往中,他们被形容成骗子;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被认为表现得轻蔑和冷淡,自我陶醉到目空一切、无以复加的地步;至于其本国的社会关系,则缺乏任何高尚的情操和慷慨的同情……假如欧洲和美国商人在评价中国人的狭隘“能够不偏不倚,那也会成为指向他们的控诉的正当基础,控诉他们在贪婪的诱惑下实施的非法行为——多年以来,无视法律和中国政府的意愿,每年有价值1500万至2000万的鸦片被基督教商人倾倒在中国的海岸上!
一言以概之,邓恩的展览意在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尽管其正处于衰败期
),并借此对不久前结束
的战争的动机表达明确的反对。
回顾一下展出的“万物”,我们就会发现这场展览虽然仅初具规模,却异常精彩。从最开始,参观者穿过以内森·邓恩收藏的一
个中式凉亭为模型修建的大门进入展区,随后就自始至终沉浸在中式场景之中。展览者尽其所能罗列出了中华文明的全副甲胄:神祗,官员,僧倡,文人雅士,贵妇,戏子,形形色色的商人,各色运输工具,民居,家具,艺术品,仪式,庆典,日常生
活中更多商人和场景,书籍,园艺,在河流、运河和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政府体系,还有动植物。展出的1341件陈列品虽然实际达不到1万件,但无疑非常接近“万物”了。
我们必须将“耆英号”及其巡回展览放到上述“对华友好”的背景里去考量。因为邓恩的展览规模大、内容全、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与之相比,查尔斯·凯利特及其合伙人拼凑起来的东西就有点相形见绌。一
面是平庸之辈的轻视,一
面是鉴赏家的概括,并列呈现之下,双方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令人震惊。在《“耆英号”详解》的一个版本中,“耆英号”稀稀落落的目录中只列出了114个单独的条目,②其全部内容不会超过200项。它们远远不能代表中国人生活中任何一个单独的方面,更谈不上是对不同生活方式、职业、阶层、角色、等级、
身份以及构成“中国物件”的亚文化的广泛概括。其最
为煞费苦心的一项展示有12件单独物品,是一个“包含了吸食鸦片的所有器具”的托盘;①它还配了一则完整的说明——也只有它配了说明——虔诚地记述了鸦片瘾的“致命后果”,就仿佛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恶习。②没有展示其他任何东西作为背景来对展品进行解释说明,这场展览只不过是猎奇物品的大杂烩。
与此类似,“耆英号”的船长查尔斯·凯利特自己所
写(也许是请人代写)宣传册的说明部分与“万唐风物”展的说明比起来有一个重要而显著的区别。后者是关于中国文化以及陈列的展品的说明,而前者所
有提及中国文化之处,都采用了轻蔑和贬低的语气,其关注的核心反倒是“耆英号”。凯利特船长和他的合伙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帆船才是这场展览的重中之重,它展示了中国造船工艺的古怪之处,这艘船可以作为中国落后文化的写照,是它为航海界提供了如此笨拙的异类。
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耆英号”和它的收藏品想要表达的意涵与“万唐风物”展几乎完全相反。
内森·邓恩的展览是带着敬意.甚至某种程度的敬畏看待中国文明及其成就的,而“耆英号”和它的收藏品
看上去则近乎是在刻意贬低和诋毁中国文明了。
P43-4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