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7.57
6.5折
¥
8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翁贝托·加林贝蒂;伊雷妮·梅利尼;马里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2916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31111678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翁贝托·加林贝蒂:曾于威尼斯教授文化人类史哲学、普通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1985年起成为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已经出版《黑格尔与亚斯贝斯视角下的西方的黄昏(1975-1984)》,《精神分析与现象学》(1979),《身体》(1983),《没有罪恶的大地:容格,从无意识到象征》(1984),《心灵的双关语》(1987),《观念的游戏》(1989),《理念一览》(1992),《游历的话语》(1994),《心灵的风景》(1996),《灵与科技:技术时代的人》(1999),《神圣的足迹》(2000),《七宗罪与新的罪愆》(2003),《爱情的事》(2004),《心灵的房子:从精神分析到哲学实践》(2005),《焦虑的客人:虚无主义与青年》(2007),《我们时代的迷思》(2009),《基督教:空天而降的宗教》(2012),《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2018),《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2018)等多部著作。加林贝蒂的作品已被译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斯洛文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捷克语和日语。;.;生于1977年,于米兰哲学系,2005年获得哲学教育硕士。2013—2015年,在米兰心理哲学培训中心任教,2015—2018年在米兰哲学研究学校任教,研究方向为面向儿童的哲学教育。2015年,与伊蕾娜·伊雷妮·梅利尼合作出版《哲学绵羊:我在哪里?》一书。;.;生于1978年,2003年于米兰哲学系,此后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尤其注重中小学生哲学教育的推广工作。2015年,与马里亚·路易莎·彼得鲁切利合作出版《哲学绵羊:我在哪里?》一书。
目录
\\\\\\\\\\\\\\\"万物的本原 米利都的泰勒斯 / 001
无限定 阿那克西曼德 / 003
“空”的重要性 老子 / 005
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 / 007
守护幸福 佛陀 / 009
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 / 011
看,这变化的世界 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 013
变化?不存在的 埃利亚的巴门尼德 / 015
和谐与斗争 恩培多克勒 / 017
火力全开的乌龟? 埃利亚的芝诺 / 019
一无所知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 021
世界上最小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 / 023
医生与机械师 希波克拉底 / 025
洞穴与影子 柏拉图 / 027
木桶里的哲学家 锡诺帕的第欧根尼 / 029
叉子是餐具 亚里士多德 / 031
如何才能幸福 伊壁鸠鲁 / 033
真正的朋友 吕齐乌斯·安涅·塞涅卡 / 035
星空给你的启示 希帕蒂亚 / 037
过去、现在与未来 希波的奥古斯丁 / 039
不可能的、可能的和必要的 阿维森纳 / 041
世上究竟有没有独角兽?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 043
信仰与理性 托马斯·阿奎那 / 045
哲学的剃刀 奥卡姆的威廉 / 047
面具与镜子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 049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 051
跷跷板上的哲学思考 米歇尔·德·蒙田 / 053
世界是无限的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5
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 / 057
没有感官的人 伽利略·伽利雷 / 059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 061
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 063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布莱瑟·帕斯卡 / 065
我就是我 约翰·洛克 / 067
欢乐和悲伤 巴鲁赫·斯宾诺莎 / 069
“无”存在吗?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 071
历史的循环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科 / 073
看见,才是存在 乔治·贝克莱 / 075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 077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伏尔泰 / 079
都是感觉惹的祸 大卫·休谟 / 081
偷自行车的人 让- 雅克·卢梭 / 083
理性的双眼 伊曼努尔·康德 / 085
犯罪与刑罚 切萨雷·贝卡里亚 / 087
自我和非我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 089
你的所有个性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091
世界的交响乐 弗里德里希·谢林 / 093
生命的意志 亚瑟·叔本华 / 095
物种的进化 查尔斯·达尔文 / 097
你无法不选择 索伦·克尔恺郭尔 / 099
谁剥夺了你的劳动? 卡尔·马克思 / 101
未来的经验 威廉·詹姆斯 / 103
有用与真理 弗里德里希·尼采 / 105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 107
最宝贵的无过于生命 埃米尔·迪尔克姆 / 109
我和大树 埃德蒙德·胡塞尔 / 111
我和一场雪崩 亨利·柏格森 / 113
思想的大工地 约翰·杜威 / 115
责任伦理 马克斯·韦伯 / 117
梦想与现实 伯特兰·罗素 / 119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21
自由与航行 卡尔·雅斯贝斯 / 123
画作和画框 何塞·奥特加·伊·加塞特 / 125
家,甜蜜的家! 加斯东·巴什拉 / 127
会说话的积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29
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 / 131
一面由内发声的鼓 埃迪斯·斯坦因 / 133
童年世界 瓦尔特·本雅明 / 135
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 赫伯特·马尔库塞 / 137
解释与对话 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139
魔法师与学徒 冈瑟·安德斯 / 141
黑天鹅 卡尔·波普尔 / 143
当你再次出生 玛丽亚·赞布拉诺 / 145
感到害羞?没必要! 让- 保罗·萨特 / 147
论脸的重要性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 149
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 / 151
成为女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 / 153
我与世界的谜 莫里斯·梅洛·庞蒂 / 155
餐桌上的哲学 克洛德·列维- 斯特劳斯 / 157
真正的专注 西蒙娜·韦伊 / 159
环球旅行 马歇尔·麦克卢汉 / 161
会说话的眼泪 罗兰·巴特 / 163
哲学家与智者 乔尔乔·科利 / 165
理想的科学家 保罗·费耶阿本德 / 167
一张皱巴巴的地图 吉尔·德勒兹 / 169
流动的社会 齐格蒙特·鲍曼 / 171
牢笼与自由 米歇尔·福柯 / 173
广告 尼克拉斯·卢曼 / 175
普遍语法 诺姆·乔姆斯基 / 177
存在与现身 伊曼纽尔·塞维里诺 / 179
最后一块蛋糕 尤尔根·哈贝马斯 / 181
随手拍,还是胶卷相机? 让·博德里亚 / 183
桥 路思·伊瑞葛来 / 185
写作与明信片 雅克·德里达 / 187
走,去图书馆! 安伯托·艾柯 / 189
真正的发现 恩里克·杜塞尔 / 191
吸血鬼存在吗? 基阿尼·瓦蒂莫 / 193
声音的革命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 195
正确的选择 玛莎·纳斯鲍姆 / 197
你和镜子中的你 朱迪斯·巴特勒 / 199
\\\\\\\\\\\\\\\"
内容摘要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本书旨在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本书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帮助孩子拓展认知边界,寻找更远的地平线和更多的可能性,建立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孩子们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借以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主编推荐
"1.2019欧洲畅销黑马哲学启蒙图书。激活孩子思维,向100位哲学家学习思考、提问和回答的能力
2.知名哲学家主笔,中小学生儿童哲学专家撰写,有问有答,译文妙语连珠、通俗有趣,很好适合孩子阅读,,零基础学习哲学
3.从米利都的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卢梭、笛卡尔代表性哲理思想,一书浏览古希腊、中世纪到今天的2000多年的哲学史和人类思想史进程
4.100幅哲学家肖像装饰画,提升孩子创意和想象力
5.使用本书后,孩子将收获3大技能
技能1:正向成长思维,培养良好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积极阳光的性格
技能2:主动学习和掌握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技能3:激发孩子面对未知,敢想敢为,寻找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
精彩内容
\\\\\\\\\\\\\\\"为什么要写一本专门给孩子们看的哲学书?因为,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每一个新生儿都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母亲的怀抱就是他们接触世界的开始。妈妈温暖的臂弯和温柔的声音都让孩子感到安稳。随着孩子们逐渐成长,他们的世界从母亲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断接触、试探和认识更多的事物。
1.对未知事物的焦虑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孩子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未知的焦虑。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在我们的一生中,焦虑感不会完全消失,我们只能尽可能控制或管理这种情绪。我们的祖先不断试探和实验,确认并巩固自己的安全感,还会通过神话和传说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今天,我们能够借助理性,通过逻辑思辨,真正认识世界,战胜对未知的焦虑。这就是哲学赋予人类的能力。
每个孩子自打来到世界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名哲学家。当然啦,他们一节哲学课都没上过,但是却天然地怀有一种哲学的态度。除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外,孩子们还要学习“害怕”。孩子生来是不知道害怕的,因此时时刻刻都暴露在危险中。当孩子知道了恐惧,才能躲避可能的危险,在面对这捉摸不透的世界时不那么焦虑。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孩子们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关注,让人很操心。他可能刚才还拿着个玻璃杯,可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手里就攥着一根电线;也许这一秒他还在沙发上玩玩具,一个不留神,父母就看到他跌跌撞撞地往阳台走,还想把身子探出去!
有的好奇的宝宝甚至会盯着灶台上的火苗,看了一会儿后,突然伸手要去够,这多危险啊!对孩子们来说,恐惧不仅是胆怯,还是完美和必要的防御机制。会害怕,才能远离可能的危险。孩子们还在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做什么事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们起初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这话你一定听过。有一天,当孩子一个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醒来,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陌生,自己是那么孤单,似乎与这个世界完全脱节。此时,一阵强烈的焦虑袭上心头,眼前没有任何熟悉的面孔,耳边听不到让自己心安的声音,他放声大哭。妈妈的出现能让孩子很快安静下来。妈妈是孩子与陌生世界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妈妈推开房门,打开灯,房间亮了,孩子的心也亮了,焦虑的心平静了下来。
2.妈妈的许多次“不”,帮孩子形成了对事物的定义焦虑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绪。他们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为了降低焦虑感,孩子们会在天性的促使下观察这个世界,学习如何生存。之前说了,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你看,他们的学习遵循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原则:矛盾律和因果律。
所谓矛盾律,指的是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听上去好像是废话,但是宝宝们还没有拥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所以不能理解这一原则。孩子有时会拿起画笔往嘴里塞,这说明在他眼里,画笔不是画画的工具,而是食物。过了一会儿,他把画笔从嘴里拿出来,挥舞着追打哥哥。这时候,画笔又成了被他临时征用的武器。你看,在孩子眼里,画笔的“功能”一直在变,因为他缺乏解释世界的理性工具。理性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获得的。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后,孩子就逐渐告别了混沌的童年。当孩子能够明白面前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他就走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从这一刻起,画笔就是画笔,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我们用画笔画画,而不是用来吃,更不是用来嬉戏打闹。在孩子小时候,妈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这不行,那不行。妈妈告诉孩子的这些“不”,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定义什么是“是”,让孩子获得基本的辨别与定义的能力。
这种能力会带来哪些好处呢?一方面,孩子能明白爸爸妈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妈妈说,“宝贝儿,把画笔拿给妈妈”时,孩子明白了画笔是画笔,橡皮是橡皮,橡皮不是画笔,画笔不是橡皮,那么就不会递给妈妈一块橡皮。另一方面,在获得这样的理解力后,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将不会那么焦虑,他明白了自己拿画笔能做什么,知道了水杯是用来喝水的,剪刀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图案—明白了什么是什么,他就不会像之前那么焦虑了。
孩子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之前,首先要明白矛盾律,这是人类进行理性思辨的基础。如果有人拿了什么东西在他面前挥舞,他知道这是什么,就不会那么害怕,因为他能独立对这一事物进行定义,明白它可能用来做什么。在人类历史的初期,我们的祖先每天都面临两个问题,他们不仅要明白同伴到底在说什么,还要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否则祖先们将无法形成稳定的团体。
3.一百万个为什么在理解了矛盾律后,孩子们就会继续就因果律发问。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刚好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会注意到,自己的手一松,杯子就会掉下来。久而久之,他明白了,要想不让手里的东西掉下来,得抓紧才行。孩子们小脑袋瓜里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些好奇心一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会拿各种各样的问题“轰炸”爸爸妈妈。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时,孩子可能会突然问特别奇怪的问题:“妈妈、妈妈,我觉得上帝并不存在,因为你看,我有妈妈,可是上帝没有妈妈。”可别小看这听上去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是孩子在学习使用类比。他认为有妈妈才有他,可是上帝的妈妈在哪儿?当然了,他并不是真的在追问上帝是否存在这样深刻的神学问题,但他和哲学家一样在思考因果律。面对这样的问题,妈妈有时会心不在焉地回答:“你还太小了,我说了你也不明白。等你长大了,你自然就懂啦。”要是你曾经也这样回答过孩子,下回可要小心了!
因为孩子正在通过这样的问题建立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特定事件出发进行演绎,来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每个孩子的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所有人的天性都是求知,但有人只依靠经验,有人则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认识事物的原因。”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父母敷衍孩子,甚至不耐烦地无视,就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只满足于他亲眼看得见、亲耳听得着的东西,不再好奇地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4.论证的能力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了解某件事情?”因为这件事你听了很多次?因为电视是这么告诉你的?因为某个名人、科学家是这么说的?还是因为有人跟你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好像很有说服力?我看你摇了摇头。是的,当我们自认为“知道”了某件事时,这表明我们拥有论证这一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理性范畴,它和诡辩、修辞技巧、情感暗示都有本质差别。诡辩,表面上充满了机智,其实是扭曲事实、偏离真理的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总能找出许多貌似天衣无缝的论据,用天花乱坠的修辞打动对方,把观点灌输到听众的脑子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孩子远离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理,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说理,识破诡辩中的矛盾,避免被人误导。这也是孩子在发展自我认知与情感模式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5.认知图和情感图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出生到六岁这一阶段,会形成两张“地图”。认知图将决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学习新事物的方式,而情感图则会决定他如何感知发生的一切。神经科学家把这一时间又往前提了三年,认为认知图和情感图早在三岁时就形成了。那么,这两张“地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画画,看他如何描绘人物,喜欢什么颜色,来观察他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世界在他心里引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
在认知图和情感图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显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认知和情感模式一旦形成,在孩子长大后将很难再改变。如果父母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孩子就会完全独自通过所看所听来发展认知图和情感图。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他扎实地走出成长的每一步,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认真对待他们的好奇心。记住,孩子提出的问题从来都不幼稚可笑。当孩子做成了一件事,他会忍不住立刻展示给爸爸妈妈,因为他需要父母的关注。这时,父母应对孩子的“成就”及时给予充分的认可,这对于树立孩子的身份意识非常重要。要知道,身份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来确定的。缺乏自我认同,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缺乏自信。
6.从冲动到情感
人和动物不一样,面对外界的刺激,动物会依靠直觉做出反应,人的应对机制则更复杂些。比如,当人类感到某种进攻性的冲动时,既可以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某种具体的暴力行为,也可以通过其他行为转化这种冲动。
同样的道理,我们心中充沛的情感未必要通过早熟的爱情来宣泄,艺术也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当我们欣赏或创作一件艺术品时,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满足。因此,人和动物的差异,在于人能通过接受教育,管理好本能冲动,而动物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它们是本能的囚徒。不仅人和动物有这样的区别,人与人的差别也在于此。在这方面教育有所缺失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往往只会通过动作来表达情绪,而非通过论理、分析来我表。在学校里,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把快乐建立在其他小朋友的痛苦之上。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我们并不需要定义善恶的差别,每个人从天性出发,就能感受到二者的差别。”反观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他们就缺乏这种共情能力,所以就不能体会别人因为自身行为而承受的痛苦。孩子从小在听妈妈讲故事时,就在逐渐学习并发展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还没有走进社会的孩子,虽然年纪还小,许多事都还没经历,但他们已经能够从童话寓言中体会人性的善良和友谊的美好,因为故事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怏怏不乐,他们甚至还会从故事里坏人的欺诈蛮横中学习保护自己。
所以,妈妈的每一个睡前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孩子听故事时,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丰富了情感,在故事里辨别善恶是非。这些故事在孩子的脑海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长大后会无形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准则。所以,不要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情感教育缺失的孩子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去感受、评判自己的行为,被冲动左右,这对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将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7.从情感到感情冲动是先天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情感则部分来自后天教育,而感情则并非生来就有,而是一种文化习得。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体验各种深刻的感情。这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使命,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一部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围坐在一起讲述各种神话传说,通过各种内涵丰富的仪式,传授着关于神圣与世俗、纯洁与不洁的差异,教会人们明辨善恶是非,建立起指导所有群体成员行为的规范。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要远离不洁净的东西,因为这会造成群体性传染,进而引发恐惧与隔离,最后他们会通过一些法术仪式或者献祭行为走出恐惧。
古希腊人在神话中为诸神在奥林匹斯山安了家,人类的情感和美德都有专门的神司掌或代表。宙斯代表权力,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战神阿瑞斯代表了人类好斗的天性,阿波罗代表了男性的美,狄俄尼索斯象征人类的疯狂与激情。
今天,我们不再通过神话来认识自我,但这不意味着神话故事已经从人类生活中彻底退出。今天与过去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艺术从古至今世代流传,仍在向后人歌颂爱情的诞生,哀叹痛苦的折磨。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人一道在喜剧中分享笑声,在悲剧中共洒水,为英雄的壮举激动万分,因为一幕幕别离而揪心不已。文学令人类的情感更加充沛完整,后人得以从过去的故事中汲取生活的经验,从阅读过去的痛苦中找寻今天快乐的解药。让我们一起品味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话吧:“人之所以痛苦,是头脑出了问题。”8.从感情到思想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会思考的动物。带着感情去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活跃,也更有成效。如果我们紧闭自己的内心,大脑的潜力也无法得到充分释放。你一定与我有过相似的经历,如果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往往这门课也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正常的。柏拉图告诉我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参与感更强,就能激发自己不断模仿,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充满懈怠感甚至感到憎恶,又怎么能学得进去,学得轻松,学得好呢?学习一门功课是这样,人生中不管做什么事都一样,没有兴趣、失去热情都是走不长远的。
没有孩子生下来就讨厌学习。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习不等于获取某种信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我们就能获得海量信息。但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明确信息之间的联系。学习意味着“获得”,更意味着“打通”。哲学关注的正是如何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哲学并不遥远,并不高深。即使还在上小学,孩子也应该学点儿哲学,尤其在今天。在过去,人们要获得某种知识,只能去学校上课。但是今天,课堂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孩子们可以从各种丰富的渠道获取知识。电影院、剧院又何尝不是一种教室?报纸、电视、互联网,又何尝不是一种教科书?更不用说今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社交媒体。但是,这些渠道不仅提供了真实信息,还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把我们绕进了巨大的信息迷宫。因此,虽然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学校不仅不会被取代,还变得更重要了。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如何建立起已有知识的联系,还会形成影响一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构建联系、验证观点,这不就是哲学所承担的使命吗?
???????????????????????????????????????9.哲学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而是不停地批判实践在古希腊,有一种人自称为“智者”,他们自认为拥有智慧,无所不知。这些人广收学徒,以教授辩论术为业。与智者不同,哲学家苏格拉底逢人就说自己并不拥有知识。这个特立独行,甚至有些古怪的希腊人,虽然从不声称掌握了真理,但还是有许多希腊人追随他,成为他的弟子。苏格拉底并不“教”他们什么,而是不断在对话中问对方,看对方是否能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追问下,参与对话的另一方往往会招架不住,顾此失彼,暴露出论证的矛盾之处。
孩子小时候,通过妈妈口中的无数个“不行、不是”,懂得了哲学上的矛盾律,逐渐明确了事物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成了苏格拉底,能够从矛盾中认识事物和周遭的世界。举个例子。什么是正义,何谓真理,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或深或浅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论证。反观“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他从不以智者自居,告诉别人什么是正义、真理或美的标准,却能够不断“叩问”以接近真理,就像是经验丰富的雕塑家,只需要敲打器皿,就可以从声音的反馈辨别这是不是货真价实的青铜。那么,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如何“验证”对方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答案是通过对话,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