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前半生:全本
  • 我的前半生:全本
  • 我的前半生:全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前半生:全本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5.96 4.1折 8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2013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31270383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

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皇帝”,“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




目录
代序  中国人的骄傲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1931-1932)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内容摘要
《我的前半生》是爱新觉罗·溥仪所写的“反省式”自传。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本对特定历史环境做描述、做反思的作品,从中可以全面、彻底地了解溥仪的一生以及没落的清王朝最后的挣扎,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历史细节,并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中形形色色各式人物的人生命运。

精彩内容
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〇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是道光皇帝旻宁的第七子,清朝的第一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作“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湉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后来,载湉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些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的亲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被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间,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这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当然,这是由于摊上了一个好亲戚,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最后一场,陈世美被包龙图的铡刀铡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年幼的六叔载洵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得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的事业的真正起点。
事情发生在距今整一百年前。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告以结束之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之际,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就把朝政抓在手里,发号施令起来。
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个军机大臣。掌握了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和灵魂。肃顺在咸丰朝中很受器重,据说他很善于擢用“人才”,后来替清朝出力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汉族大地主曾国藩、左宗棠之流,原就是由他推荐提拔的。因为他重用了汉人,受他排挤的贵族们对他极其嫉恨。有人说他在太平军声势最盛的时期,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手腕狠毒,以致结怨内外,种下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身之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是取得朝廷实权的这个集团的主宰,而这个集团正对当时新形成的一个势力采取排斥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打交道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恭亲王奕,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很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造成了机遇。奕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办了议和,接受了空前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信任。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岂肯甘居在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忌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当时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由于给咸丰生了儿子,后来提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又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出面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来说,倒无所谓,但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就像她当妃子时要取宠咸丰一样,既有了欲望,不达目的是誓不甘休的。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了联系,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太后们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没堵住他,他已跑到热河来了。肃顺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但是在慈禧的第二步安排下,这次阻拦又告失败。这又有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恭亲王化装成“萨满”(经常进宫祭神的满族巫婆)进去的。一种说法是恭亲王直接将了肃顺一军,说既然叔嫂见面不妥,就请你在场守着好了,肃顺一时脸上下不来,只好不再阻拦。还有一个说法是恭亲王祭拜咸丰灵位时,慈禧太后让安德海送一碗面赏给恭亲王吃,碗底下却藏着一张纸条,这就是慈禧给奕的阴谋计策。总之,什么奇怪的传说都有,但是人们却都没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便是我的祖父祖母当时也在热河,慈禧做了太后,和自己妹妹见面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个通讯员比什么太监、饭碗等自然更加靠得住。不管哪个传说可靠,反正恭亲王和太后们把一切都商议好了。这个商议的内幕虽然无案可查,但是从后来的事件发展上看,一切也就很明白:太后们回到北京,封奕为“议政王”,八个“顾命王大臣”全部逮捕。两个亲王赐自尽,肃顺被砍了头,其余的充军的充军,监禁的监禁。同时,载淳的年号改为“同治”,意思两太后一同治政,从此开始了同光两代四十七年垂帘听政的历史(也开始有了“洋枪队”去打太平军,有了洋务派,有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套政策)。我的祖父在这场政变中,为慈禧建立的功勋是捉拿了肃顺——那时他奉命护送“梓宫”(咸丰的棺材)正走到半壁店。“半壁店拿肃顺”这出戏,给我祖父带来了前面所说的那一串头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