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4.74
4.6折
¥
9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吕伟涛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50420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1379777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几乎论及从汉代到民国的各个朝代的古琴艺术,是一部了解中国历代古琴文化的佳选之作。
绘画与古琴均寄寓着士人的品德节操和审美趣味,传达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本书中真正实现了绘画与古琴的跨界结合,绘画为研究琴学提供了一手资料。
侧重对古琴文化中的个案研究,考证丰富,以小现大,深入浅出地展现整个古琴文化的历史变迁。
作者简介
吕伟涛,又名吕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家博物馆,从事文物艺术品征集与鉴定工作。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博物馆》《中国书法》《中国宗教》《文化遗产》《民族学刊》《四川戏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有熊》《我的城》《藏家》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汉代的古琴文化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琴
第三章 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
第四章 金银平文琴的前世今生
第五章 宋元绘画中的古琴
第六章 《听琴图》中的秘密
第七章 琴曲《潇湘水云》中的“潇湘”
第八章 元代“朱致远琴”之问
第九章 《秋鸿图谱册》小考
第十章 国博藏《五同会图卷》中的古琴
第十一章 国博藏《真赏斋图卷》中的古琴为何消失
第十二章 清初“四王”笔下的古琴
第十三章 雍正皇帝与古琴
第十四章 乾隆皇帝的古琴往事
第十五章 故宫收藏的《乾隆御题琴谱册》
第十六章 张之洞的“天下和平”琴
第十七章 民国琴家李伯仁和他的古琴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百余件历代琴器、琴画等,呈现了一
部中国古琴的历史。这是一本极富趣味的书,属于有关古琴历史的通俗读物。书中对于古琴的讲述全面而且细致,作者以学者严谨的结构、思辨的笔触、轻松的语言,讲述了琴史长河中的器物与绘画,兼涉琴曲、琴人与琴事。
精彩内容
汉代以前的孔子推崇的是尽善尽美、能让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基本上还是周代礼乐规范的范畴。
大约同时期的老子与庄子,虽开始关注音乐的本质,提出虚静的审美追求,但他们对古琴音乐发展的影响,也
是要到汉代古琴走向文人化之后才逐渐明显。
汉代古琴文化的形成古琴常被称作“文人琴”,古琴文化实际上就是“古琴的文人化”,而所谓“古琴的文人化”指的是古琴广被文人认定为具有象征性的乐器的过程。此处的“文人”泛指所有读书识礼能文之人,包括古代的“士”“君子”等。从有记载以来,古琴就为文人所重,如上古时期的伯牙、子期便是典型例子。当时文人弹琴,多是作为抒情言志之用。
在周代礼乐制度的背景下,古琴更重要的功用是作为雅乐之器。这样的局面一直到了汉代才有所转变,古琴由雅乐之器演变为雅乐之象。器者重其形,象者重其神,前者强调古琴的礼教功能与音乐形式,后者则重视其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象。而这样的演变,文人起了关键作用。
经历秦末战乱,汉朝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统治者效仿古人,亦欲振兴礼乐。然而,据班固《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上古之雅乐对于汉代人来说,只徒留其“铿鎗鼓舞”,而已不知晓其中之含义了。从另一方面来看,汉代人对于古典的宫廷雅乐或许已经不感兴趣。然而,出于“郊祀之礼”的需要,汉代仍有制雅乐的必要。
任何一个朝代对前朝文化的借鉴,都是有所“损益”的。汉武帝时恢复“郊祀之礼”,但不完全效法周代礼乐,此为“损”;立乐府、采歌谣、制新声,标新立异以彰显自己天下之主的地位,此为“益”。客观而论,当时的礼乐展现了国家强盛与兴旺的气象,可说是汉代复兴礼乐的特色。而正是这样的特色,为古琴文化的成熟提供了历史条件。
古琴由于情趣高雅、地位尊崇,长久以来一直与文学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文人生活的一种象征。其音乐性已经退居其次,琴道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是古代中国文人“中和”观念的集中体现。
在汉代新声中,古琴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在盛行“铿鎗鼓舞”的汉乐中,古琴更是显得格格不入。从文献来看,当时气势宏大、风格豪迈的音乐主要是鼓吹乐。如《汉书?礼乐志》记载成帝时的乐队规模,其中主要是鼓员和吹鼓手。
在现存的汉代陶俑中,有大量的鼓吹俑,这说明鼓吹乐在汉乐中的重要地位。古琴在如此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下被文人所关注,甚至以其为恢复上古雅乐之代表乐器,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