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与突然袭击:战略预警案例研究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6.65
4.6折
¥
80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埃里克·J.达尔(Erik J. Dahl)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20636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31103161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 打破情报失误第一定律
第一章 情报成败原因探析
第一部分 常规突袭问题
第二章 珍珠港事件
第三章 中途岛战役
第四章 观点论证
第二部分 恐怖主义突袭问题
第五章 东非大使馆爆炸案
第六章 恐怖日阴谋
第七章 9·11事件
第八章 观点论证
结语 预防当今的突袭
附录 针对美国目标的未遂阴谋与袭击(1987—2012)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英汉对照表
内容摘要
如何有效避免突袭的发生,一直是战略预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深入剖析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案例,试图论述情报、决策与突袭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各派思想:传统派、改革派与反转派的情报失误研究;二、挑战观点:研究突袭案例,质疑各派观点的不足;三、预警影响:分析预警情报对突袭结果的影响;四、决策因素:决策者对预警情报的态度及其后果;五、创造理论:提出自己关于突袭的预防行动理论;六、数据验证:运用多种数据验证预防行动理论。
作者认为,决策者如果重视精准的预警情报,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就能有效预防突袭。
本书观点新颖,案例经典,资料翔实,对当今情报学和国家安全研究具有镜鉴意义。
精彩内容
引言
打破情报失误第一定律为什么恐怖分子或常规敌对军事力量发动的突然袭击[1]经常能够得手,然而后来的调查几乎总是表明事先已有有效的情报预警?罗伯塔·沃尔斯泰特(RobertaWohlstetter)在她就“珍珠港事件”(JapaneseattackonPearlHarbor)的经典著作中提出的观点,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她认为,尽管当时有关日本威胁的预警纷至沓来,但是有价值的信号(signal)却被淹没在大量的无关噪声(noise)之中,使得数据分析工作很难有效开展:“简而言之,我们未能预测到珍珠港遇袭,不是因为手头缺乏相关信息,恰恰是因为无关紧要的信息过于庞杂。”[2]沃尔斯泰特的观点,即过多的噪声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情报信号和预警,此后成为常规论断,绝大多数关于突袭与情报失误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引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为何情报频频失误,而袭击却能屡屡得手。[3]援引情报专家布鲁斯·伯克维茨(BruceBerkowitz)的话来说:“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问题是当今情报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有人提及‘罗伯塔·沃尔斯泰特问题’(RobertaWohlstetterproblem),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具体谈论什么。”[1]2001年“9·11事件”(terroristattacksofSeptember11)后,许多学者和情报工作人员援引沃尔斯泰特的理论,试图去解读美国情报界是如何遗漏了那些事后看上去很明显的预警。[2]但是,今天对“9·11事件”情报失误最常用的解释,却并非是信噪比问题,而是情报界未能关联线索(connectthedots)。《9·11调查报告》(9/11CommissionReport)详细阐释了这样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2001年9月初期,为何情报界收集到了诸多预警,却始终没能形成清晰而完整的情报体系,而政府本可依据这套体系采取有效行动来打击“基地”组织。[3]无论是信噪比问题,还是关联线索问题,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情报失误主要在于未能弄明白已获得的预警信号和信息碎片,而非在于从一开始就未能搜集到相关情报。詹姆斯·沃茨(JamesWirtz)写道:“一个颠簸不破的事实是,情报渠道里总能找得到即将发生事件的准确信息,事实上我们应把它视为情报失误第一定律(?rstlawofintelligencefailure)。”[4]恐怖主义研究专家杰西卡·斯特恩(JessicaStern)写道:“突袭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信息太少、来得太迟,而恰恰是信息太多、来得太快。”[5]大多数专家认为,情报失误第一定律时至今日依然成立,并已演变为常规观点。这一定律认为:预防突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报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对已获信号与预警的理解和关联能力。[1]2009年圣诞节,一名尼 日利亚籍男子登上西北航空公司一趟飞往底特律的航班,并试图引爆飞机,这一事件就体现出了这一定律。从白宫及参议院情报委员会(SenateIntelligenceCommittee)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事件发生前的一系列预警被忽视了。奥巴马总统指出“该事件表明我们未能关联并理解已有的情报”,他要求情报界对收到的信息要提高分析和理解的能力。[2]本书认为,这一常规观点是错误的。将情报失误与情报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定律并不成立:绝大多数突袭或一些战略意外(strategicsurprise)发生前,必要的信号其实并未被找到。如果寄希望于情报机构和情报人员能够灵光乍现,在嘈杂的噪声中理解信号并关联线索,从而避免突袭发生,也像是天方夜谭。问题在于,突袭发生前所获得的大多是笼统的情报,并不具体,只能产生我们通常所称的战略预警(strategicwarning)。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CIA)的一份研究表示,战略情报只能让决策者看到日渐严重的威胁远远冒出的狼烟,而看不到明确的起火地点,无法告诉他们要何时何地开展何种行动来应对威胁。[3]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意外永远不可避免,至少突袭并非无法阻止。本书认为,情报能够取得成功,突袭也可以预防。但并非通过提升信噪比的方式,也非通过提高分析人员关联线索的能力。相反,本书提出的“预防行动理论”(theoryofpreventiveaction),有助于阐释情报为何有时能成功 预见并阻止突袭,有时却不行。
要使情报行之有效地预防突袭,需要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必须有关于威胁的精准的预警信息,不少专家可能会条件反射地轻视这种精细到具体行动的“战术情报”(tacticalintelligence),认为它无益于应对大多数重要威胁。然而,本书将表明,比起宏观的“战略情报”(strategicintelligence),具体的“战术情报”更有可能说服决策者意识到威胁的紧迫性,进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这就衍生出第二个关键因素:决策者必须善于接受提供给他们的情报。书中第一章将对预防行动开展进一步探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