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7.21 3.5折 7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邦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3385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31298181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邦彦
    毕业于台湾地区阳明大学医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为台大医院住院医师,现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理科学史、医疗史、东亚近现代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等。

目录
序一 复调视野下的催眠术  黄克武 
序二 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史  王文基 
第一章 导论 
一、楔子 
二、什么 “科学”?谁的 “科学”? 
三、大众科学史的视野 
四、大众科学意义下的西方催眠术 
五、催眠术与近代东亚  
六、全书安排  
第二章 惊奇与忧惧:日常生活中的催眠术  
一、电磁化身体观的浮现  
二、新式出版物中的催眠术 
三、催眠术的展演 
四、讲习所的设立与政府的压制 
五、思想性的线索:群众心理学和 “暗示”观念的兴起
六、经验性的线索:犯罪事件的指证与文学的再现 
七、历史性的线索:失魂与附身的恐慌
八、小结
第三章 机构的发展:催眠学会活动中的商业、政治与科学
一、前言
二、精神疗法的兴起 
三、催眠学会简史
四、催眠学会的市场经营 
五、催眠学会的政治操作
六、催眠函授中的 “商业交易”与 “互惠交换” 
七、规范下的人与物
八、小结
第四章 心理知识的分化:催眠学会、灵学会与学院心理学
一、前言  
二、催眠学会的灵学主张:“生机论”与“机械论”的思维  
三、灵学领域的竞争者们
四、回到早年Psychological与Psychical的孪生关系 
五、学院心理学与灵学的冲突 
六、一场 《新青年》上的直接对话
七、从科玄论战思考 “精神”与 “科学”的关系  
八、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谱写近代中国科学史的复调 
二、界限划分、知识分化与自我的形塑 
三、过去与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史研究的专题著作。从大众科学的角度出发,考察清末民初“脑或精神的科学”在中国萌芽的关键时刻,催眠术如何塑造当时的文化氛围。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入手,研究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及其在中国社会的接受与传播。作者认为,百年前人们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心理治疗、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也为考察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精彩内容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科学”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性(modernity)进程中的关键词。但我们对于这个概念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印象?它又具备了什么样的内涵?或许,人们会想起晚清洋务运动由国家所推动的一连串实业计划,建设铁路、船舰、电信系统、化学工业……;也或许,人们会想起西学学堂及各种西学书籍的翻译行动;而更常见的是,人们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赛先生”口号,想到陈独秀(1879—1942)在《新青年》上那番慷慨陈词,希望“德谟
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能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确实,就中国近代史的意义而言,“科学”所指涉的不只是一系列具体可观察的、符应于自然世界的命题,更包含从个体人生观到集体国族命运,在不同层次上彼此相互扣连的一整套论述与实践。数十年来,历史学家已经累积丰硕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揭示“科学”在知识分子的思想、在国家官员的政策、在学科机构的发展、在科技专家的理论与实作等不同面向上所呈现出来的复杂面貌。这无疑证实了一件事情:“科学”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中立无私(disinterested),特别是在一个社会面临巨大变动、转型的时刻,历史行动者对“科学”的理解与发挥,始终无法抽离于国族政治的现代性论述。
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并非是要替前述面向添加上新的个案,也非再次复诵五四的科学主义话语,而是希望把目光从上层精英转向中下层社会的民众,讲述另外一种关于“大众科学”的故事。这个做法不是要否定过去科学史研究的有效性,而是提出先前学者因主题和问题意识的设定而倾向排除或置于边缘的研究角度,将消费文化、国族政治共同纳入对科学的现代性考察之中。我意欲寻找上层曲调之外,彼此叠加、交织、并存、抗衡的多重历史旋律。过去人们经常太过于着迷知识分子带有政治意图的科学宣言,也经常习惯于相信科学的启蒙与进步来自上层精英的努力,却忘记给予相形之下更庞大的人口应有的篇幅,忽略了科学在常民生活中展现的广泛效应,以及反之,常民活动为科学带来的直接、间接影响。许多时候,常民对科学的信念、投资、应用、误识、挪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不亚于科学发现本身所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民初中国的催眠术发展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我们思考过去科学史未必重视的问题,同时将更多元、异质的历史行动者的声音带入科学史的写作中。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本书即将调整观看的视野,重新思考除了知识精英之外,“科学”究竟还属于哪些人?带有什么样的差异内涵?
有几个面向是我们将要关注的:首先,本书试图分析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如何带着不同的旨趣、心态、眼光,去促成(或压抑)催眠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尝试厘清这些认知与情绪如何与现代性经验交织在一起。
而当这些广泛的科学人口被纳入后,也促使我们必须超越既有单一的机构、学科之分析框架,去询问关于科学知识在不同层面流通的问题:究竟催眠术借由哪些途径,成为弥漫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催眠知识又有哪些跨国来源、路径和接收者?催眠技术的传播又是在什么样的逻辑之下进行?什么样的回路建立起精神科学的事实性?
此外,催眠术的大众特征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界限划分与知识分化的问题:民间的科学行动者如何正当化、合法化催眠术,招募适当的同盟并排除不适当的他者?催眠术与心理学、灵学的关系为何?在学科建制化的过程中,民间催眠研究者如何提出跟学院心理学家不同的现代科学方案?
最终,本书所欲处理的主题也涉及现代自我的形塑,我希望回答:人们如何透过催眠术来想象一种符合当下所需的理想新人?人们如何在催眠术的实践中被规训为科学的主体?人们如何体验无意识的心理历程?以及,现代的自我经验如何混融了传统的文化元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