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与人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度与人情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7.53 3.3折 52.8 全新

库存1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程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5189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8元

货号31337612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什么
第二讲 为什么要学政治制度史
第三讲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是什么
皇帝是怎么来的
皇帝是“三无”人员
第四讲 深宫深海:宫禁、宗藩、后妃和宦官
宫禁制度
宗藩制度
后妃制度
宦官制度
第五讲 君臣相防: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从贵族政治到贤能政治
皇权与加权的缠斗
奏章的曲折人生
第六讲 天下衙门:中央政务和朝堂官制
六部是行政主体
辅助行政部门
第七讲 天下衙门:地方变迁和州县官制
中国行政区划变迁
地方官
基层官府与社会
第八讲 抡才大典:科举是一项好制度
科举的来由与利弊
科举考试指南
万里长征笫一步
第九讲 宦海沉浮:古代如何任免官员
官员人事硬杠杠
官员任免流程
古代政治的自我监察
第十讲 公门冷暖:古代官员如何工作
钱粮赋税是头等大事
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教化百姓与陋规泛滥
是什么吸引他们从政
第十一讲 国之大事:古代军事和外交制度
兵权无小事
天下观念与万国来朝
第十二讲 制度之力:如何看待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的若干特点
高效制度,低效制度
后记

内容摘要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制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制度史乃史学之容器,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学习古代史的基本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制度是形塑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波及21世纪的我们。本书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展开,包含皇帝与皇权、宫廷与朝堂、中央与地方,具体涉及钱粮赋税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故纸堆里讲政治,制度史外看乾坤”,通俗解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主编推荐
皇帝是“三无人员”?
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
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
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
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

精彩内容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制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史前欧洲的克罗马农人,是自由的狩猎者。他们所处的时代离国家的出现,为时尚早。但是考古发现,克罗马农人的狩猎越来越有组织、有计划。他们在出征前,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些仪式;有了重大收获,也会聚集在特定的地点庆祝。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有“制度的身影”。与之遥遥相对的东方,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也有类似的行为。火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起初人类不会生火,保管火种就成了重大问题。人群中应该会指定专人保护火种生生不息;制造工具,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原始社会的工具,打只野兔子还行,面对黑熊、大象、虎豹等大型动物,人群必须通力合作。谁使用标枪、谁使用匕首,谁负责包抄、谁负责出击,应该也有安排。无论是保管火种还是群体狩猎,都存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同时也存在硬性的、可操作的规定,这就是制度。“原始”的政治制度出现在了原始社会之中。
原始政治制度的出现是当时人们的客观需要。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必须结成组织,然后制订制度把组织运转起来,而且要运转得更好。这就好像现代人开车经过十字路口,必须要有一套通行规矩,否则不是发生事故就是谁也别想走。交通规则是驾驶员的客观需要,与每个人利益休戚相关,政治制度也是如此。但是,由生存和生活需要直接产生的政治制度毕竟是简单的、低级的,也是原始的。人类组织诞生后,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从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初级的国家形式、奴隶制国家,然后是封建制国家,最后是中国传统的王朝,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政治制度随之加速发展。
中国早期发展得益于水,一方面黄河冲积出肥沃的平原,滋养了华夏各族,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水患逼迫先民高度组织起来治水,促进了政治发展。尧舜禹诸代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治水。夏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也是治水的成果。治水是集中力量去办的大事业,需要调动巨额物力、人力(尤其是对原始社会而言),需要完备的组织和严密的指挥。它赋予了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一大基因:集权。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还不是集权的,而是松散的封建制。周天子的天下类似于现代的联合国,诸侯国中有超级大国,比如春秋五霸,也有强国,更有大多数难逃兼并厄运的小国。礼乐征伐本应出自天子,却日渐出自诸侯强权。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乱世。乱世也有乱世的好处,那就是社会流动性强,个人比较自由,利于思想的创新。比如百家争鸣就诞生于春秋战国之时,为传统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而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制度遗产,一是“宗法制”,一是“贵族制”,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两项制度的形式后来虽然有改变,但踪影千年犹存。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秦朝。秦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政制根基,“千年皆秦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等制度,自不必说。秦始皇其他的许多做法,也影响深远。比如,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含有分权制衡的考虑;他动用强制力量,统一度量衡,尽收天下兵甲,建设全国交通网络等,隐含着政府统制、强力执政的思路;他修长城,北击匈奴,给后世有为帝王树立了对外政策的榜样;还有传说中的“焚书坑儒”,思想专制的色彩显而易见。秦政的关键,似乎是秦始皇开天辟地的“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大切入点。秦朝虽然速亡,但秦政不亡。
汉承秦政,稍逊于秦始皇,但足可与之比肩的是汉武帝。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多有制度建树。他设立内外朝,实权向内朝倾斜,启发了后世压制相权、独尊皇权的思路;他强力削藩,重申中央集权,强化郡县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秦始皇的思想专制思路成熟化、固定化,也给后代中国指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出击匈奴,凿通西域,威服南蛮,初步确立了中国在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在争论中推行盐铁专营,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调,等等。
秦皇汉武创新制度,无可厚非,但是其中的强制做法搅动社会、伤害百姓。制度最终要落实到人头上,政治创建的成本需要一代人去承担,成果却由所有时代分享。这等于是让一代人替后世支付了制度革命的成本。秦皇汉武时代的人们就“不幸”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秦始皇大刀阔斧,百姓不堪重负,民怨四起。汉武帝时期也类似,民生艰难,山河动荡,可见制度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汉武帝高于秦始皇的地方,在于他在晚年能够“轮台思过”,敬畏民意。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及时调整政策,休养生息,制度优势逐渐发挥作用,因此秦朝速亡,西汉能够延续。
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如果说每个时代都在对制度“试错”,都在摸索新的走向,那么,大分裂时代加速了这个过程。制度变革在乱世中加速,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暴露了出来。旧势力迅速衰退,新制度孕育其中。大分裂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严重破坏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展开的许多制度都频繁破立。行政区划、军事制度、官制、人事制度都有变革。把握乱象的关键,似乎是皇权与贵族的博弈。魏晋南北朝是华丽的贵族世界,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等都由此而来。讽刺的是,诸多制度原本是为了保证门阀世族的特权而生,却在实践中扼杀了世族的生气,导致其没落衰亡。由此可见制度的奇妙之处,非长时间难以看清实效。
隋唐是对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又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局面,是承前启后的阶段。隋朝上马了诸多国家工程、草创了不少制度,比如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度、三省六部等等。可惜,宏图大业超出了国力极限,隋朝被隋炀帝的“大业”压垮。唐朝巩固并发展了隋朝的制度成果,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得一提的是,科举考试制度化,提高了传统社会的流动性。中国传统社会等级森严,讲究尊卑贵贱,同时又保持高度稳定性,科举制度对此助力良多。
五代十国又是一个乱世,重复了皇权与地方势力的博弈过程。结束乱世的北宋王朝,吸取教训,在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方面多有建树。它设计了一套精密、繁复的政治制度,人为增加官制的复杂和行政的损耗,其牺牲掉的是国家的行政效率、军队的战斗力。两宋王朝对外丧权辱国,但是对内,两宋王朝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相对宽松。皇家祖训,不杀一个读书人,再惹人讨厌的文官,流放天涯海角就算是最重的处罚了。知识分子有底线保障,加上宋朝官制繁复、待遇优渥,相比其他朝代有身处天堂之感。至今,尚有读书人最怀念的朝代,就是宋朝。可叹的是,知识分子的宽松优越,并没有转化为忠君报国的切实言行。南宋后期士风萎靡、人心不古。国亡之日,文官几乎逃遁一空,难怪太皇太后谢道清感叹: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你们在国家危亡之际,全不见踪影,活着有什么面目见人,死后如何见先帝?
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存在一个明显的变化转折,史学界有称之为“唐宋变革”的。与制度有关的,一为贵族政治在科举制度与政治斗争的叠加打击之下彻底瓦解消亡,宋朝之后无世族,平民政治开始崛起;一为伴随世族消亡,宗法制下沉。宗族成为中国人新的强大的安身立命之因素。唐宋之前有形的人身依附消失了,新的无形的宗族因素作用于中国人及其政治。此外,市场经济、城市发展等也构成了政治制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宋之后政治制度颇不同于前。
与两宋同期的辽、金两代,以及后起的元朝,制度方面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不少制度(尤其是在核心权力设计上),又大规模采纳了唐宋制度(比如科举、六部等“标配”)。本书对这三代制度涉及不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也鲜有论及,敬请读者谅解。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大创举,留用至今。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本书主要聚焦这两个时代,以明清两代制度为主要讲解对象。一来,明清政治制度是在继承之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前朝政治制度的优劣,从中可以倒推制度的演化路径;二来,明清本身多有制度创新,更趋精细严密,将传统政治制度推向了一个顶峰。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诸多创举,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等等,雍正皇帝创立军机处、废除预立太子制度等等。明清政治制度可谓传统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因为篇幅有限,加之一般人也没有必要对历朝历代的制度都详细了解,所以本书就以明清制度为主要对象,溯及前代制度,勾勒演变轨迹。本书按专题论述传统政治制度的各大方面,而不是以朝代顺序,一一讲述历代政治。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最终戛然而止,并没有发展成现代的政治制度。这其中固然有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并没有给中国政治制度自身继续发展演化机会的原因,我想,根子还在传统制度自身上面。传统政治制度中有没有发展出现代制度的因子,如果让它自由发展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这是一个宏大课题,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单一领域能够解释的。须知,政治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社会、文化和人心紧密相关的。
大凡一本研究专著,总免不了说明自身的研究方法、线索路径。惭愧的是,本书是我在大学课堂上的讲课录音基础上整理、编辑而成的,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研究方法,或者遵循了什么线索。我只是希望把传统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讨论”,是一种宏观概括和事实呈现的尝试。全书分为十二个专题,我在十二个大的框架下,常常信马由缰地讲开去,没有严格的注释,有的多是兴趣,是奇闻轶事,是典故案例。况且,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传统社会,体验过那些制度,都是水中望月、书中窥景。很多政治制度,局外人捶胸顿足,局内人乐在其中;局外人交口称颂,局内人苦不堪言。此外,立场不同,处境不同,对同一项制度的评价就可能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争论是难免的。读者读后,如果对某项政治制度留有印象,或者对书中某个论断表示认可,我觉得本书就没有浪费纸张。如果再能引发读者的些许思考,那么,这就是一本成功的图书了。
说了这么多,读者可能对传统政治制度产生了一些兴趣,对上述的论述也有许多疑问,那就翻过这一页,直接进入正文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