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的父母养出幸福的孩子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5.66
6.3折
¥
72.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韩)韩成范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22901251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2.9元
货号31627093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韩成范●教育学硕士,专注于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 年创立"儿童创意开发研究协会",后更名为“大脑创意研究协会",经营逾20年。举办儿童创意开发、未来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关讲座,持续20多年不间断。●2012—2014年担任韩国教育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荣获韩国教育部举办的“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著有《迈向创造力》等养育类书籍。●目前在韩国光州市某国立小学担任校长。
目录
引言 孩子是感受情绪温度长大的
第一部 写给父母的情绪温度
第1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
父母焦虑的情绪会感染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为何焦虑
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的情绪
高情绪温度孩子的行为表现
情绪的惯性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破坏自律神经的情绪温度
高情绪温度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住在脑中的家庭成员
第2章 让父母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孩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客人
欲望是情绪的基石
面子是情绪的碎石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决定记忆时间长短
用意识放大镜检视情绪
给“1斗”还“1升”的情绪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记忆染上情绪的色彩
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
抚平痛苦的情绪
情绪也需要镇痛剂
把情绪波动频率30赫兹以下
第二部 写给孩子的情绪温度
第3章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无力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不安
生气是因为“想和你好好相处”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恐惧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情绪
恐惧是勇气的先决条件
恐惧是自卑感的呈现
自我合理化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导致问题行为
看待世界的探照灯——自我概念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的不同样貌
像滚雪球般累积的负面情绪
唯有降低情绪温度,才能开始学习
第4章 让孩子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用低沉、温柔的声音说话吧
情绪的频率引发共鸣
家常便饭就能让孩子手舞足蹈
少说“去读书”,多说“没关系”
让孩子自己选择吧
给孩子一片空地休息
情绪也是一种习惯
情绪就像学骑脚踏车
阅读是情绪的瑰宝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储存在大脑里的葡萄
信任让情绪温度降温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用“我爱你”回应孩子
利用21天习惯养成法则,让孩子学会感恩
结语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内容摘要
孩子是否爱生气、亢奋时根本听不进你在说什么,每次都要跟他大小声才有用?明明只是想好好沟通,却都演变成争吵与责骂,大人小孩都筋疲力尽……不吼、不骂、不暴走,就是情绪很好的父母吗?其实冷暴力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焦虑、不耐、面无表情、冷淡、紧张等情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长期累积,孩子往往会复制爸妈的情绪模式,zui终成长为没有同理心、容易失序的孩子。孩子难搞、爱唱反调并非是天性,而是无形中“吸收”了父母的情绪,有样学样地反应在他们的行为上……本书作者结合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情绪失控、行为偏差等的实际案例解说情绪温度及其影响,带父母认识情绪如何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与学业表现;同时,作者从脑科学视角解析过高的情绪温度会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我们的身体、导致身体失衡以及调节、恢复平衡的方法。
本书针对情绪调节,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案。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调节情绪温度,给孩子创建一个温暖、松弛的生活环境。
主编推荐
●韩国教育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获得者韩成范30年一线经验的淬炼之作。●从案例分析与脑科学原理阐释两大视角着手,告诉我们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40个视角,带领我们成为情绪稳定的爸妈,撑起内在安定的小孩。处罚孩子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大多数时候,孩子希望的是你能爱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花时间纠正他的错误孩子向来不擅长好好听大人的话,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我们每天都需要拥抱12次,不只是身体上的拥抱,也可以用言语、眼神甚至是氛围拥抱说话声调越高,语意越容易被曲解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湛庐文化出品。
精彩内容
第1章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与其处罚孩子,让他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切丽·胡贝尔(CheriHuber)理智上,我们都知道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例如,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催促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使孩子不听话也不生气……然而,做到这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家里一直打游戏,父母一开始对孩子好言相劝:“该休息了吧?”但孩子口头答应后,继续玩个不停。最后父母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孩子悻悻然地回了房间。我们很容易忘了想要当温暖型父母的初心,最终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明明是想法的主人,但为何行为不受意志控制? 人们的情绪经常凌驾于理智之上。在理智上,父母知道“对孩子说话应该要温柔一点儿”,内心却难以遏制对“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的愤怒;对孩子大发雷霆后,难过的情绪涌上心头,也可能会对自己无法控制一时的“怒火”感到懊恼。事实上,想法并不是大脑的主人,情绪才是。要想找到控制情绪的开关,管理好情绪,必须对情绪有正确的理解。唯有接纳和觉察情绪,不让情绪背离意志,才能调适情绪。但问题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认识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在现代脑科学中,虽然难以明确界定何谓理性,何谓感性,但可以从普遍的认知中进行观察。理性是指具有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例如,要让4个孩子均分一个比萨,必须将比萨饼分成4等份。假设其中一个孩子吃掉2份,其他3个孩子吃剩下的2份,这就是不合理的。学校教授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理判断事物的能力,锻炼理性思维。 然而,孩子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情绪管理教育。教科书中提到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孩子在遇到某些状况时,如何应对处理。例如,在一年级的社区认识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学到的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放学后要排队出校门,说话要轻声细语等。然而,情绪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如开心、愤怒、悲伤、喜悦等。没有人告诉我们愤怒是什么,愤怒的情绪涌现时,内心的状态如何?这时候该怎么做?翻开教科书,我们一般也找不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多表达喜悦、感恩等正面情绪,压抑、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难过时哭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文化却不允许我们悲伤。上小学时,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男人一辈子只能哭3次”,即出生时、父母过世时、国家灭亡时,只有在这3种状况下可以哭泣。孩子如果和朋友玩耍时哭了,会被嘲笑是“爱哭鬼”。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很丢脸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却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脾气。大家都说,不管再怎么生气,都要忍耐再忍耐。但忍到最后,却导致“火病”上身。“火病”是韩国人特有的疾病,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在1996年将火病定义为“韩国特有的文化综合征”。“火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喘不上气、体内火大。过去这些症状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和女性,但最近许多报道显示,现在也有不少小学生或中学生罹患“火病”。 如果不想让孩子承袭这种压抑情绪的文化,父母必须先学会认识情绪。倘若父母一直身陷负面情绪未能消解,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而孩子的焦虑又会让其自身的情绪温度升高。即使父母是想保护孩子远离伤害,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才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往往因为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像这样单方面把不安和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陷入无力感。到最后,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承袭父母的情绪,如悲伤或愤怒。 因此,情绪教育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父母必须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楚如何处理不受控制的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思考,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父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让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重新认识它们。研究进化论的学者说过:“情绪是远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基因遗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情绪既是想法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方向。正视情绪问题,是降低情绪温度的第一步。
从脑科学读懂脑科学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想要了解情绪影响心情和行为的原因,必须先清楚情绪是如何构成的。“稀树草原假说”是常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最早由进化心理学家戈登·奥利恩斯(GordonOrians)提出,许多研究进化领域的学者均认同这个假说。根据“稀树草原假说”,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逾700万年,但在近1万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类似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为生。那么,近1万年之前那段长达699万年的时间之于人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基本回路,是依据过去699万年的生活模式建构而成的。在这699万年里在非洲大草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祖先,正通过遗传基因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这里的重点在于,我们承袭了人类祖先大脑的基本回路。不妨观察一下家中的电灯线路吧!当你打开卧室的电灯开关时,卧室的灯会亮;打开客厅的开关时,客厅的灯会亮。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肚子饿时会心情不好,想吃东西,这是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如果一个人在肚子饿时感到开心,说明他的大脑出现了异常。 生气时手心冒汗、面目狰狞、心跳加速;遇到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时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心情变得愉悦。这些也都是承袭自祖先的大脑回路设定。 因此,不管你再怎么努力想当温暖型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时,生气都是理所当然的反应。看到伴侣袜子乱扔,没有人会高兴地大喊“这真是太棒了!”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而他一直炫耀自己的孩子,表面上我们虽然点头称赞,但心中早已“妒火中烧”。即使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却还是听不进去;我们的大脑提示要放下,内心却依旧很难受。这些全都源自人类祖先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 当理性思维和情绪发生冲突时,后者通常会战胜前者,这是由我们大脑的结构造成的。根据进化论学者提出的假说,人类在之前的699万年的时间里都是靠情绪生存的,直到近1万年才开始发展理性思维。进化论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在这699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大脑状态与动物近似。换句话说,人类祖先的大脑回路,和动物一样都是靠本能和情绪采取反应。然而,在过去这1万年里,掌管思考的大脑皮质迅速发展,造就了今日的文明。但远古祖先与情绪有关的遗传基因仍深嵌在我们体内。 刚萌芽不久的理性思维符合21世纪的环境,但产生情绪的大脑结构却是根据原始时代的时空背景设计的。因此,要理解现代人的情绪,必须追溯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回想一下学生时期教科书里有关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内容。当时大部分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河边用木头搭建的房子里。女人在洞穴附近采集果实和蘑菇,男人则到丛林里狩猎。如果一个地方食物不充足,他们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用动物皮革、树叶等物品遮挡裸露的皮肤,用火取暖、烹煮食物,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 仔细观察远古祖先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发现情绪的产生都与生存有关。换句话说,无论是负面或正面情绪,出发点都是为了生存。试着探讨不安的情绪吧!远古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饥饿,他们必须通过采集和狩猎来保证温饱,即使周遭危机四伏。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区分有毒植物,但在当时没有这些信息,人们即使吃了采集到的食物,也会担心它们是否有毒。此外,就算是在猎捕兔子或鹿这类温顺的动物时,人们也总是提心吊胆,害怕随时会有猛兽出现。在远古祖先中,有些人容易心生忧虑,有些人不会。谁的生存概率更高呢?答案是容易心生忧虑的人。因为这类人会随时做好准备,保护自己,远离危险。身为幸存者的子孙后代的我们,也因此承袭了这种不安的情绪。在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时,我们因担心健康问题会戴上口罩;当孩子成绩退步时,我们又因担心孩子的未来而陷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愤怒的情绪又是如何出现的?要想理解愤怒的情绪,必须先知道愤怒与不安的差异。不安是被对方勾起自己内心的担忧,愤怒则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想把自己的情绪信息传达给对方。但当事与愿违时,人的心里会涌现出不舒服的感受,把这种感受用具有攻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愤怒。 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有时会遇到猛兽。他们一开始会示意猛兽不要伤害自己,但如果猛兽还是朝自己扑过来,此时就必须采取攻击性行动来击退猛兽。攻击性强的人得以幸存,攻击性弱的人无法存活。当我们的祖先无法独自击退猛兽时,也会集结众人的力量一起对付猛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同伴被猛兽伤到,愤怒的情绪就会更为高涨。这种愤怒的情绪就会衍生出报复行动,随着报复行动的展开,斗争也可能变得残忍。 人们为了生存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基本情绪”,如不安或愤怒。心理学将快乐、悲伤、厌恶、惊讶、愤怒、恐惧视为人类的6种基本情绪。不过,根据研究显示,基本情绪的种类正趋于增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团队在2017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称:人类的情绪可能多达27种,包括钦佩、崇拜、欣赏、喜悦、愤怒、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轻蔑、渴望、厌恶、痛苦、狂喜、嫉妒、兴奋、恐惧、内疚、怀旧、骄傲、痛恨、浪漫、悲伤、满足、性欲、惊喜、怜悯及优越感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