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
  •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99 3.7折 69.8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芦原义信著,[日]伊藤增辉编译;凤凰空间出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39624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30773578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有名建筑师。工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艺术院院士,文化勋章获得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于1956年设立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完成了驹泽公园体育馆、索尼大厦、蒙特利尔世博会日本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剧场等建筑作品并多次获奖。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日本建筑学会主席。主要建筑论著包括《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隐藏的秩序》等。
伊藤增辉,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日本都市设计综研(UDI)代表,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参与中日各类建筑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尤其专注于老龄社会的养老机制研究和养老项目的咨询与设计。

目录
上卷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第一部分  城市篇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城市随想
    高密度社会的生活
    绿色与建筑——从领域角度看外部空间
    城市空间中的雕刻
    创造之道
    城市与绿
    日本城市的魅力与问题
      ——(日本国立教育会馆)文化功劳者表彰大会纪念演讲
    城市空间的演出——反射与透过
    河流与街道
    开发“变形虫城市”的提案
    为了生存
    城市的风景——关于街道
    京都的城市美学
    建筑的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
    探索秩序
    街道的美学
    城市建设从学校建筑开始
    今后的东京何去何从
  第二部分  建筑篇
    个人生活的充实
    私密空间
    室内设计的秘诀
    坡面庭院
    五庭之家
    建筑的内与外
    创造明日空间的欢欣
    在“巨大”的缝隙中
    札幌建筑观感
    生者必灭的教诲与瓷砖
  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构成与研究:东京大学最终演讲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外部空间的构成原理
    街道与建筑外观的形象
    我的经历
    获得设计项目的好办法
    国际交流
下卷  人生体验记
  第四部分  日本篇
    建筑师的住宅
    我的生活——三个小奢侈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我的阅读方法
    关于女秘书
    大城市中的小自然
  第五部分  海外篇
    纽约与我——摩天楼
    享受自然之心
    意大利的广场(前篇)
    意大利的广场(后篇)
    美国的生活与艺术
    文丘里夫妇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
  第六部分  日本与欧美的理论与设计:东京大学最终演讲后的对谈
    二战后的美国留学
    在布劳耶事务所的修行
    日本的传统与国际化
    建筑的理论与设计
    诸事回忆
    建筑与社会的关联
    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
后序——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访谈

内容摘要
 本书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
、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第一部分城市篇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大约30年前我首次走访意大利,当站在被石构建筑围合的广场中,亲身体验这一空间时,我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心动。人虽身处室外,却感觉犹如置身于一个没有天花板或屋顶的巨大室内空间中。那是一个与日本人所熟悉的室外空间截然不同的、更加弥漫着人性意图的人为的外部空间。自那以来,相对于“自然”这类扩散型空间,我将由界线所围合的收敛型空间作为“外部空间”分开来思考。这些基于人为意识所营造的“外部空间”成了设计或装饰的对象。我想这其中便存在着外部空间论、设计方法论的成立意义。
我在之前的著作《外部空间的构成》(彰国社)、《街道的美学》(岩波书店)中,讲述了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式庭园的充实与精彩之处、华盛顿广场作为空间的高度开放性。最近再次走访了这些地方,仍能感受到30年前思考内容的正确性。
几年前,我有机会拜访了奥斯卡·尼迈耶在里约热内卢的事务所,并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在俯瞰一片蔚蓝的科帕卡巴纳海的工作室中,几位年轻的职员正在工作着。
老先生块头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乍看还有点难于交往,却神采奕奕地讲起了自己的作品——一个左右延展出长达80米外挑的音乐厅的设计。走访过了昌迪加尔、巴西利亚等地,对这类远超人性尺度的巨大空间、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的比(D/H)甚至达到了10以上的设计,实际上我是很抱疑问的。柯布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逐渐接近这种象征性的纪念碑形象,建筑自身则形成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认为的“图”,围绕建筑的周围空间成了“底”,此时邻接建筑彼此之间的空间是无法成为“图”的。换句话说,对柯布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来说,我想可以认为由于建筑的象征
性过于强烈,令其周围的外部空间无法成为格式塔质而被认知。这类建筑不但需要广阔的用地,还必须能从远处放眼欣赏这一唯我独尊的漂亮形象。不过我想时代在逐渐变化中,与其单让一个建筑突显,不如将两个或数个建筑以建筑群的形式加以组织,让这些建筑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成为具备格式塔质的充实空间,我一直认为这是构筑外部空间的可行手法。将其扩展到街区规模上,我想便是一
连串的建筑群,肩负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以20世纪初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已失去了原有的简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建筑创作在混沌中低迷不振,当下甚至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今后建筑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无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想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时代终将悄然逝去,时代将从追求超大跨度、悬挑等的科技时代向以人性化为中心的后科技时代移行。同样地,在外部空间的构筑上,通过分割过大空间,将其营造成多个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并将它们加以连接和延续来加深建筑与人类的对话。在那里,不仅有大自然的树木、石头、水池、小溪、瀑布等,还必定会放置上人们精心制作的雕塑、陶瓷等艺术品。
意大利人强烈追求外部空间的格式塔质,我对他们这种对建筑和空间的思维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将这种思维方式导入日本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我想可以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
然而,面对日本混杂而独特的城市空间,我的脑海中却常常难以涌现出对其加以反省或重新评价的新思维。每当从国外旅行回来,对平时看惯了的日本的城市和街道有一段时间会感觉相当别扭。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在欧洲城市
中常见的明确的市中心,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的都是近乎一样的混杂,城市缺乏性格或样貌,只是像蚕食桑叶般无意识地平铺开去,营造的是漫无目的的城市空间。这些都是在欧洲城市中看不到的现象。
打个比方,日本的首都东京有超过1200万的居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城市规划方针或长期规划目标,只是将就着居住到今天。上班族在拥挤的列车上憋上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想着终于到家了,可回到的却只是再平淡不过的小房子。从居住环境、街道和城市结构来看,无论哪一方面都远低于西欧国家的水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如此,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却非常高,具备高科技和高品
位的工业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在低水准居住环境中的人们,却能制造出这些高精产品,对外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莫非日本的城市结构有什
么秘密?没准还有人会感觉这是一种威胁呢。
日本的城市虽然经历了地震和战争等磨难,但是城市
环境并没有因用地建楼得到根本改善,而是将城市置身于自发的形成中发展至今,估计今后也不大可能会出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本质性措施,只是就这样发展下去罢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唯独日本人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人们的居住或城市理念吗?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