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2)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3.14
3.7折
¥
36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00512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827046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部具有完整清晰体系的阳明心学通俗解读本!
“阳明心学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解这四句话,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度阴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作者。
目录
序篇 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第一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一、心是万物的尺度
二、心即世界
三、善恶只是一物
第二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一、人人皆可为尧舜
二、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三、内圣外王
四、不过度,不执著
五、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第三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一、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二、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三、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一、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二、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三、事上练就是练心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第五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一、工作即修行
二、放下“我”
三、责人与责己
四、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五、心学养生法
六、心学之勇
七、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八、所以恐惧,良知不明
九、阳明心学与情绪控制
十、人生规划只能“致良知”
十一、解决囚徒困境的“诚”
附图4
附图5
第六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一、王阳明心学的分裂——左派心学洪流
二、光辉的断头台——何心隐
三、心学巨子李贽
四、心学在清朝
五、心学改变中国
六、心学让日本脱胎换骨
七、王阳明心学的冲击波:在军事和管理领域的光芒
附录 《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
后记
内容摘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
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
心学精髓的上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度阴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精彩内容
很多弟子都希望王阳明能将《大学问》成之于文字,王阳明高深莫测地说:“这种意思必须诸位口耳相传,倘若用笔写下来,让人当作文章去读,就没有意义了。”钱德洪拒绝认可王阳明的话,他说,口耳相传固好,但流传百世之后,恐有口误,失了《大学问》的宗旨。
王阳明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允许《大学问》成为文字。
感谢王阳明,更感谢钱德洪,使我们在今日能看到《大学问》的文字,正是《大学问》开篇的一段文字,使我们知道了王阳明的世界观:“真君子,’会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体中国人看作一个人。他们能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使然。他们的良知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这就是“万物一体”,或称为“万物一体之仁”,其实就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爱”。中医把手脚麻痹的人称为“不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仁”就是具有痛痒的知觉,以生理的知觉,不断地觉悟道德性的东西,这就是仁!
在王阳明看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将天地作为躯干,把万物作为四肢百骸,然后用我的“仁”来对待我的躯干和四肢百骸,使躯干和四肢都得到我的仁,并最终成仁。
这岂止是理性的世界观,简直就是动人心魄的胸怀!
为何“万物一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使然呢?王阳明举例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害怕和同情之心,这就说明我们的良知跟孩子是一体的。或许有人说,小孩儿是人类,大家是同类,看到他面临危险,会有这种心态。但是,当我们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震颤不已时,也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也说明我们的良知与飞禽走兽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也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当我们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也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良知与花草树木、砖瓦石板是一体的。
”很容易想象,当每个人都把别人的冷暖悲喜当作自己的冷暖悲喜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我要
爱天地万物,因为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我爱我的四肢一样。而每个人也注定将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
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家苦口婆心教导世人的“仁”,在王阳明看来,“仁”就是致良知。那么,我们用良知去爱天地万物,是一股脑地铺天盖地去爱,还是有步骤、有层次、有轻重呢?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万物一体,那《大学》为何会说仁爱应有“厚薄”呢?
王阳明做了很详细的回答:这是天理如此,也是良知的答案。近处说,我们的头和手足就有轻重之别,如果非要舍弃一面,那肯定是舍弃手足而保留头。
倘若刻板地主张万物一体,不分主次轻重,那当你的亲人和路人都快要饿死时,你的食物只能解救一个人,你解救谁?自然是你的亲人。因为天理如此,良知的答案如此。
我们要真切笃实地拥有一颗万物一体的仁心,就必须从眼前事做起,从你最亲近的人做起。然后循序渐进,真诚恻怛地致良知,最终就会迈入真正的“万物一体”之境。
P1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