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精)/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1.09
5.3折
¥
59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邓广铭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898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867293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邓广铭编著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精)》介绍了,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就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苏轼说:王安石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 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 王安石的父母
三 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 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 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 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 做舒州通判
二 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 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 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 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 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五 王安石畅论理财为治国先务
六 径迁知制诰
七 辞官归江宁守母丧 收徒讲学
第二章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一 王安石劝说宋神宗做大有为之君
二 王安石愿助宋神宗大有为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一 变法的终极目标是富民、富国和强兵
二 摧制豪强兼并
三 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视和积极性的调动
四 崇尚法治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一 “天变不足畏”
二 “祖宗不足法”
三 “流俗之言不足恤”
第三章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一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主张的提出
二 与司马光关于理财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王安石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一 北宋建国百年内对契丹(辽)政策的几次改变
二 王安石志欲恢复汉唐旧境统一中国
第四章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一 最能体现“为天下理财”主张的“农田水利法”附说王安石对黄河的治理
二 均输法
三 青苗法
四 免役法(或称募役法)
五 市易法
六 方田均税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一 保甲法
二 将兵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一节 全力支持王韶对西蕃诸部的招讨——断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
第二节 在契丹统治者两次制造衅端时的对策
一 熙宁五年契丹统治者的第一次挑衅
二 熙宁六年契丹统治者的第二次挑衅
三 韩琦、富弼主张自行解除武装以 释契丹统治者之疑
四 驳斥邵伯温捏造的“以与为取”的无耻谰言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一节 宋神宗畏天变与王安石的首次罢相
第二节 战略设想的破灭和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
一 用孟子的“濡滞”去齐探求王安石迟迟辞别相位的原因
二 王安石的二次罢相非因吕惠卿的“发其私书”
第三节 略论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间的关系 一
一 思想境界和战略设想的差距使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日益疏远
二 宋神宗依然运用要使执政大臣“异论相搅”的那条家法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一节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当政
第二节 章悻就役法问题对司马光进行严厉驳斥
第三节 新法全被废罢
第四节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弃地与敌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一节 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第二节 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
第三节 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
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后
第一节 十年的退休生涯
第二节 身后的冷落
附 志
编后
内容摘要
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新运动。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精)》作者邓广铭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书中展现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精彩内容
第一章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第一节从童幼到青少年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这不但从北宋以来官修、私修的各种史书当中记载全同,而且也见于王安石所写的《大中祥符观新修九曜阁记》一文当中。此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临川之城中,东有大丘,左溪水,水南出而北并于江。城之东以溪为隍。吾庐当丘上。北折而东百步为祥符观。观岸溪水,东南之山,不奄乎人家者可望也。安石少时固尝从长者游而乐之,以为溪山之佳,虽异州,乐也,况吾父母之州而又去吾庐为之近者邪!虽其身去为吏,独其心不须臾去也。在这里,王安石不但描述了他的庐舍在临川城内的地理位置,而且描述了庐舍周围景物之美好,使他在壮年宦游外地之时,心中也无一时不眷念着环绕这庐舍的大好河山。这段话,反映出王安石对临川县城具有多么浓厚的家乡情结。
尽管如此,王安石却不是诞生在临Jii城内的这所庐舍中,而是如《清江县古迹志》所载:维崧堂在府治内。宋天禧中,王益为临江军判官,其子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日维崧。至于其诞生
的年月日时,则南宋初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王公进退自安》条所载最为详确,那就是:在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亦即公元1021年12月18日辰时。二王安石的父母王安石的父亲名叫王益,是一个有志于在从政的实践中作出一番事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他只在地方上做了几任知县和知州,但凡所到之处,总尽力做一些除暴安良,兴利除弊的事,因而全都有治绩,去职后也都有遗爱。例如他做知县的第一任是知新淦县,在他去职三十年后,该县吏民还在追念他的德政。当时极负盛名的学者胡瑗在编写《政范》时,就曾把王益治县的某些政绩采掇到书中。
王益重在务实,所以他写作的诗文比较少。然而他并不是不善为文的人。当他还只十七岁时,就拿了自己的文章去求张泳审阅,得到张泳的赞赏。
王益做地方官吏,“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他居家,也同样“未尝怒笞子弟。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治乱之所以然,甚适
”。这也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象得出,王安石从幼小到少年,从他父亲那儿所受到的言传身教的情况。
王安石的母亲姓吴,是一位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且有高见卓识的妇女。曾巩称颂她“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她的母亲(王安石的外祖母)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知识的妇女,而又兼喜阴阳数术之学,所以吴夫人“亦通于其说”。这当然也会在王安石的学习过程中起些作用。吴夫人是王益的继室,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为她的亲生子,前房所生则为安仁、安道二人,而吴夫人对于前房所生的两子的爱抚反超过她的亲生子,可见她是一个十分贤惠的人。而在王安石的诗中,有寄朱氏女弟的,有寄沈氏女弟的,也有寄虔州、江阴二妹的。这两位女弟知书能文,显然也是从其母亲学来的。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王安石从童年到少年,大都是跟随父亲在其仕宦之地,只有十三岁至十五岁诸年,则因王益丁父忧而在临川家居,这时安石当也I居于临川庐舍中。不论在临川这三年内,还是以后诸年的生活情况与心路历程,在他“示诸外弟”的一首《忆昨诗》。中都可以探索出一个梗概。《忆昨诗》是他进士及第并已到扬州I做了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因思乡情切,特地请了探亲假,回到临川去探视他的祖母谢氏时写出的。其确切的年份与季节则应是庆历三年(1043)的暮春与初夏。诗的开头是从其对临川城内幽美环境所存留的印象说起的,接着就述说了他少年期内的志向与追求。兹分段抄录此诗的原文于下,并分别略作一些解释。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