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3.16
3.9折
¥
5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十年砍柴|责编:谢惠
出版社现代
ISBN978751438531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0888796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分析历史,读破千卷,神交古人;评骘历史,贯通古今,洞察真相。
◆家国与人情,世情与社会,从来平衡皆不易,但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刘锦棠、谭嗣同……◆作者十年砍柴另辟蹊径,从家国与世情两个维度入手,以历史人物的人际交往为着眼点去细微观察和客观审视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借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准确还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历史路径,解锁了大清王朝历史终结的根源和迷局。
◆对于处在晚清历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作者十年砍柴认为:若无对世情的体察和尊重,一味强调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那样的大词,则面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从世情,圆融处事,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当作不合时宜的累赘,则不可能从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会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琐的,不值得尊重。
◆在晚清王朝历史上,不管是晚清名臣曾、左、李等,还是诸多晚清历史重要时刻的“另类人物”如毓贤、连文冲、耆英等,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家国情怀,但他们无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面,有些人内心充溢的道义优越感,却反而害了家与国。
目录
雷颐序:十年砍柴的“贯通感
自序:中年读史,如饮浓茶
第一编 晚清名臣的家国情怀
大才赤忠难补天: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悲剧
李鸿章为何成为“门生长”?
1892 年,李鸿章站在人生之巅
李瀚章:宗族的规矩,大哥还是大哥
曾国华:牢骚满腹的人福薄
故园好风水,何必葬扬州:有感于曾公吐槽魏源迁坟
李续宾:湘军第一将被皇帝的瞎指挥逼进了绝路
国家不幸个人幸:左宗棠诗中的桃源胜景只是幻境
精通一行就有饭吃:从大哥教导诸弟的家信说起
佃户的权利:读曾文正公一则日记有感
从一封家书可窥太平天国爆发的必然性
肃六爷拿胥吏也没办法:咸丰九年户部衙门的火灾
君民末世自乖离:清代最后一位重臣的临终悲鸣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慈禧的心腹安德海?
郭嵩焘: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么可能给谥号
刘锦棠:身为封疆大吏,为何不能探望健在的母亲
湘军威名血染成:读《湘乡试馆记》有感
第二编 管理与统治的迷局
清代地方官为什么那么害怕“京控”?
清代大臣死后朝廷的恤典很讲究
一件冤案引发朝廷和地方督抚在司法权上的角力
赵舒翘:为效忠太后背弃职业伦理,下场悲惨
连文冲:起草宣战诏书的大才子命运,也是一把夜壶
对官员的“团团伙伙”太后无可奈何
禹之谟迫使官员就范的招数太损
皇帝痛恨捐官,但这样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养贪肃贪的游戏:看咸丰帝怎样勒索高官
1853 年,中华帝国的三个男人
一项正规制度为啥走歪:以清朝户部报销制度为例
清末部吏索贿成风,老将军冲冠一怒没啥用
刚毅:《官场现形记》中频念白字的高官原型
“吃瓜群众”为何揪住国子监祭酒的小错不放手
看清末新政如何一步步得罪社会所有阶层
明清时的犯官不能想死就死:自杀也须君所赐
清朝如何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首都副中心
第三编 世情与人情的秘密
理学名臣也不喜欢“痴肥”的大妞
新翰林恳亲之旅的利益交换
以身作则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这才是生死之交:读郭嵩焘写给江忠源的诗有感
从刘坤一向荣禄请托可窥大权仍然在中枢
张之洞的遗折得罪了人导致谥号降格
不读书的人在张香帅手下做官很难混
商人买顶官帽有何用:以清代一件命案为例
“反三俗”的巡抚养了个“坑爹”的儿子
张謇的知权善变和左孝同的不识时务
祁寯藻给曾国藩使绊子的猜想:恨天对其弟不公
内容摘要
《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是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新近力作。本书在晚清大历史的框架下从家国与世情两个维度入手,呈现了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等众多文臣武将的诸多历史细节,并从他们身边的朋友、
幕僚等延伸开去看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深入探究家国与世情之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运以及个人命运的历史真相。
本书既书写了晚清名臣曾、左、李等,也书写了诸多晚清历史重要时刻的“另类人物”如毓贤、
连文冲、耆英等。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家国情怀,但他们无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面,有些人内心充溢的道义优越感,却反而害了家与国。作者以历史人物的人际交往为着眼点,细微观察和客观审视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借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尽量还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历史路径,解锁了大清王朝终结的根源和迷局。
精彩内容
大才赤忠难补天: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悲剧清朝咸同年间太平天国和湘淮军之间的战争,总体而言,这是一场民族的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最
大的内战之一,有上千万人为之丧生。战死的双方士兵,几乎都是普通百姓的儿子,还有更多无辜平民死在战火之中。主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文化因之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对双方重要人物和这场战争原因做评价,我以为不能简单的褒贬,更不能因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做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烈的判断。陈寅恪所言“同情之理解”和钱穆所言“温情的敬意”,或许应是我们看待这场大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合适的态度。
首先要肯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正当性。在统治阶层腐化堕落,中华大地民不聊生的情形下,老百姓揭竿而起就是“造反有理”。孟子说:“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广大百姓来说,更是如此。至于后来太平天国高层腐化,出现了残酷的内讧,那是另一个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杨秀清以“拜上帝教”作为整合、动员的工具,亦可以理解。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往往以神秘宗教来动员,如“五斗米道”“天师道”“明教”“白莲教”,等等。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几大沿海城市被迫开放门户,基督教大肆侵入,这个时代的底层知识分子洪秀全取外来宗教之鳞爪和中国底层
社会的神巫传统结合,改造出一个意识形态和组织机制合一的动员武器,岂
非正常之事?
从另一方来说,湘、
淮军的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他们都是受儒家文化教育长大的士人精英,而曾、
胡、李三人还是翰林出身。他们忠于清廷,挺身而出保卫名教,亦是尽他们的本分而已。在曾国藩出生时,清朝统治中国已近二百年,大清皇帝已经续接了中国帝制时代的道统
,所以曾、左、李他们已经没有必须反抗异族统治的历史包袱了。如果他们忠于大清王朝是民族败类的话,那么此前所有出仕为官的汉族士人是不是都要被否定?那后来梁启超等人建构的“中华民族”概
念又何以立足?
因此,曾、左、李他们忠于清朝、保卫道统也
具有正当性。
因缘际会,李鸿章独领一军去支援上海,从此一飞冲天。淮军因此而起,李鸿章的功业甚至超过了老师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提携,李鸿章可以说做到了投桃报李。虽然羽翼丰满的李鸿章和曾国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分歧,但李鸿章能在事理层面上向老师作解释和说服,在姿态上对老
师维持着尊重。在关系到曾氏兄弟核心利益的大事上,李鸿章很知趣。譬如
,在曾国荃围困金陵城数年却迟迟不能攻克时,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收复了金陵东面的苏州、常州,清廷命令李鸿章率军西进和曾国荃的湘军吉字营合攻金陵。但李鸿章知道金陵是曾老九的禁脔,如果他来合攻是公然抢功,会成为曾氏兄弟的仇敌,于是便想各种托辞向朝廷敷衍,终于成就了曾九帅的军队独自攻陷天京(今南京)城的首功。金陵攻占后,曾氏兄弟分别获得侯、
伯爵位。为此,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对比另一个出自曾国藩幕府的封疆大吏沈葆桢,李鸿章对曾国藩可谓十
分仁义了。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办事能力很强,经曾国藩大力保举,一
路平步青云。后来,沈葆桢做到了江西省巡抚,于是“屁股决定脑袋”,马上和管辖江西的两江总督曾国藩闹翻,原因是扣留江
西应解给湘军的银两,而且绕过曾国藩直接疏通户部。(P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