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5.07
6.0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45669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409145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年,放在时代的重压下。
《漩涡里》是一部随笔集。作家冯骥才书写了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投身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心路历程。冯骥才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目录
自序:纵入漩涡
上篇 一步步走近漩涡(1990—2000)
一、背着画轴奔往各地
二、从迷楼到贺秘监祠
三、“作家的情怀”
四、甜蜜的1993 和1994
五、第一次文化行动
六、敦煌是我的课堂
七、抢救老街
八、巴黎求学记
下篇 在漩涡里,一边陷落一边升腾(2001—2013)
一、谁分我的生命蛋糕?
二、把自己钉在文化的十字架上
三、做行动的知识分子
四、文化自救
五、大山狭缝里的生活
六、羌去何处?
七、把所有武器都用起来
八、抢救没有句号
九、我已经成“非人”了
十、重返后沟村
附文:
文化责任感
到民间去!
思想与行动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沉默的脊梁
十三年来,我们想了什么?
附录:冯骥才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图书目录
内容摘要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
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
,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精彩内容
二、从迷楼到贺秘监祠在走南闯北举办画展的两年里,不曾想看到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从川西的大足石窟到泰山脚下的华岩寺,从孟子故里到浙东的秋瑾故居,从雄奇的三峡到豪强的水泊梁山,无一处不触动我。然而更触动并使我惊讶的,是这个伟大历史的巨大根基正在松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二次改革浪潮雷霆万钧般地席卷大地的冲击下,任何过往的历史事物都有被丢弃和废除的可能。如果我只是身在天津的书斋里伏案写作,是不会知道一种可怕的文化现实正在全国到处发生。
在山东东平县的“一线天”那块雕满摩崖造像的巨石上,站着几个山民的孩子,手高举锤子,朝我喊着“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巨石上多半造像已经没有佛头。我拍下许多照片,把这些情况直接反映给山东省委,还在山东画院做了演讲,希望山东人留住自己仅存无多的唐以前的摩崖石雕。
在重庆沙坪公园一角保存的红卫兵墓群是全国仅有的“文革”遗址。然而周围势如洪潮的房地产开发正在逼向这一地区,我找到沙坪坝区政府,请他们保护好这个当代史重要的历史遗址。
最触动我的是上海郊外的周庄。这个触动对我一生都很重要。
在山东济南的画展之后,就“转战”到上海。
那天,在上海美术馆的展厅里,几个上海媒体的朋友《文汇报》的肖关鸿、《解放日报》的吴芝麟等建议我到周庄去看看。周庄是上海周边辈分最高的古村,去年它刚刚度过九百岁的生日。一个胡须至少五尺长的老村子,当然要去看。当我听说明代江
南巨富沈万山的故居仍保留在这个村庄里,兴趣更高。早在儿时看连环画,看到过一本《沈万山巧得聚宝盆》,讲述沉湎于花天酒地中的富家子弟沈万山最后耗尽家财,穷愁潦倒,一头撞墙寻死,竟然意外撞出一个祖先埋藏在墙体里的聚宝盆,从此幡然醒悟,做了一位救困扶贫的仁人义士。这个传奇故事曾经把我迷住。我带着来自孩童时的情结走进周庄,遭遇却完全在意料之外。
这天周庄很美。虽然是初冬,树叶尽凋,那时还没有被开发,没有游人。乳白色的雾笼罩这个幽静的古村,石桥的栏杆上还有湿漉漉的青苔。站在桥上看不清四周的景物,却可以听到脚下有划船声,空气里有鸟飞过时羽翼煽动空气的声音。待从沈万山故居出来,烟雾飘散,我看到河边一座小木楼
,一排窗子敞着,楼前泊着小舟,如画一般。来陪我们游周庄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这小楼名叫迷楼,在周庄很有点名气。传说迷楼曾是一座小茶社,当年柳亚子在这里搞“南社”时,常带着一些文友在这里聚会,吟诗论文,畅议时事。渐渐村子里就传出了闲话,说这些文人看似诗文雅聚,实际上是被店主漂亮的女儿迷住了,于是这小楼便有了“迷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