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0.4
4.5折
¥
4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林怡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40387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0145753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林怡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早教专家,《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一书,总结了她20多年的早教经验,其育儿理念都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这本书中,她给在育儿过程中备受困扰的家长和准父母们提供了指点,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录
导读
Part 1 走进孩子的心
三岁前的记忆去了哪儿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
孩子天生的心灵感应
宝宝“难带”,另有隐情
孩子心里的三个小人儿
孩子的“儿话”你懂吗
Part 2 孩子“不乖”的秘密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疼期”
“三心二意”≠不专注
舔着墙壁走,都是爸妈惹的祸
我家宝贝是“磨娘精”
难以割舍的“糟心物”
“一根筋”的宝贝为何不转弯
脏话狠话,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孩子打人和被打那些头疼事
“小捣蛋鬼”和大忙人
认生的孩子是否更聪明
爱你我就黏着你
“妈妈,不要跟别人说话”
天哪!孩子的重口味礼物
Part 3 关注孩子的个性
孩子个性不一样,教养方式大不同
谨慎型孩子: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雷厉风行型孩子:行动才是硬道理
敏感型孩子:不切实际的“鼓舞”让他们更沮丧
叛逆型孩子:“道理”越讲越歪
涣散型孩子:三分钟热度,未必一无是处
暴躁型孩子:热情是动力,冲动是魔鬼
合作型孩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执拗型孩子:执着固然好,变通也重要
特立独行型孩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散漫型孩子:管他天崩地陷,我自岿然不动
别强求改变孩子的个性
Part 4 爱孩子,要用对方法
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
被软性控制的孩子长不大
孩子究竟在表达谁
你的宝贝被“催眠”了吗
爱孩子,怎么可以讨价还价
吓唬,让爱变了质
感受缺失,孩子不是瓷娃娃
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到底该不该“打扰”孩子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Part 5 这样去和孩子沟通,孩子知道你爱他们
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
压力果真是动力吗
好故事胜过大嗓门
内容摘要
孩子有哪些神奇的本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联系?他们语言的内涵有多丰富?他们需要
什么?害怕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适合他们?我们如何把孩子逼成了“熊孩子”、“问题儿童”,让我们自己因此焦虑、恐惧、痛苦、纠结、不知所措,而孩子,亦复如是?
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那些令人头痛的育儿难题,让它转化为滋养孩子,也滋养我们自身的契机?倘因为我们的错爱,孩子已经走向我们期待的反面,如何弥补,让一切反转?
跟随林怡著的《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会入孩子之心,你终将“会爱”孩子,也终将“会爱”自己,“会爱”其他人,你的人生
也将因此而神奇地转化。
精彩内容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坐在婴儿椅上,妈妈坐在对面。小婴儿被妈妈逗得咯咯发笑,手舞足蹈。突
然间妈妈变得一脸漠然。小婴儿看着妈妈,继续叽里咕噜“说”着话,看妈妈没有反应,他一边笑,一边用小手拍打妈妈。妈妈依然一脸漠然。小婴儿再度尝试,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可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哇哇大哭起来。
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即便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他们也期待互动,对人(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有着强烈的感受力。
另一个实验更加神奇。
同样是妈妈与婴儿面对面。首先,妈妈以愉悦的表情向婴儿表达一些愉悦的情绪。婴儿接收到妈妈这种愉悦的情绪,显得十分开心,手舞足蹈,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接着,妈妈脸上的表情变了,显得很不开心,或者换之以其他负面的表情,但表达的却是一些愉悦的情绪。婴儿依然显得很开心,似乎看得出妈妈的表情与真实的情绪有反差,认为这很滑稽,并做出了积极
的回应。
之后,妈妈装出一副笑脸,去表达一些负面的情绪。婴儿看到妈妈“皮笑肉不笑”,显得很困惑,然后哭了起来。当妈妈继续以前两种方式跟婴儿互动时,他又表现得很开心。
最后一个环节,妈妈以负面的表情表达负面的情绪,婴儿立刻就哭了。
实验的结果有着惊人的一致:婴儿总是能揭开妈妈的表情面具,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真实的情绪,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婴儿对他人的情绪有着惊人的感受力,并且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他们会忽略表情,直指人心,并呈现情绪优先的特点。
相信不少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耐着性子给孩子讲半天的道理,他们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挑战自己的极限,非要等到爸爸妈妈失去耐性,大光其火,他们才意识到爸爸妈妈是动真格的,变得老
实起来。这很容易给爸爸妈妈一个假象,以为情绪爆发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于是,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孩子的挑战不断升级,爸爸妈妈爆发的力度也随之升级,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无视我们“耐着性子”跟他们沟通的事实,“故意”挑战我们的极限,问题恰恰就出在“耐着性子”这四个字上。
倘若有摄影师跟随我们拍摄,事后再回放我们与孩子交流的镜头,我们一定会发现,当我们“耐着性子”去说服孩子的时候,每一张“耐着性子”的脸上都写满了急躁、焦虑、不耐烦甚至愤怒等情绪。尽管我们试图隐藏这些信息,并自以为隐藏得很好,但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