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7.85
5.6折
¥
3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
出版社安徽教育
ISBN9787533662615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2110695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道开始复兴。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中国茶道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得到恢复、丰富和发展。
本书《中国茶道》是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三人合作的结晶。内容涉及中国茶道概论,中国茶道与文学,中国茶道与艺术,中国茶道与儒、道、佛,中国茶道发展史五部分内容。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文化性强,适合广大茶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章传政,茶学博士、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茶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史及其学术评价”、安徽省博士后科学基金“徽商经营茶叶模式及绩效研究”等课题,参编《中华茶道》、《中华茶史》、《世界茶文化》、《茶学研究法》等教材,编著《轻松自制养生茶》。
关剑平,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茶文化专业副研究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专著《茶与中国文化》、《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主编或参编《禅茶——历史与现实》、《中华茶文化》等论文集及教材7部,发表论文70篇,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21项。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茶交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或独著《中国茶文化》、《中华茶道》、《中华茶艺》、《黄山毛峰》,参编或合著《茶文化学》、《中华茶文化》、《中华茶史》、《中国茶艺》、《中国茶谱》、《茶席·茶会》,发表论文40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茶道概论
第一节 茶道渊源
第二节 茶道概念
第三节 茶道构成和类型
第四节 茶道精神
第二章 中国茶道与文学
第一节 茶道与诗
第二节 茶道与词、曲、联
第三节 茶道与散文、小说
第三章 中国茶道与艺术
第一节 茶道与花艺
第二节 茶道与陶艺、瓷艺
第三节 茶道与琴棋书画
第四章 中国茶道与儒、道、佛
第一节 茶道与道家及道教
第二节 茶道与儒家
第三节 茶道与佛教
第五章 中国茶道发展史
第一节 煎茶道简史
第二节 点茶道简史
第三节 泡茶道简史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编写的《中国茶道》讲述了中国茶道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形式,中国茶道与文学、艺术、宗教的关系,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道》是中国茶韵之一。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也不能排除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如
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文人似乎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历代的茶诗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唐代诗僧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明代艺术家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寒宵、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竹里飘烟等环境下进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
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感受。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回归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道蕴涵的道家精神,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象注释为:“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
念也渗透到茶道中。明代朱权《茶谱》云:“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元代马钰的《长思仙·茶》词云:“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道家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之事。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重视茶的保健养生与怡情养性功能。道家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要求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品饮自然之茶,并在饮茶中寻求回归自然,也就是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品茶时,古代茶人强调“独啜日神”,“独品得神”,追求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
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底。归根称之为静,静就是复原生命。精神进入虚静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朴素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真谛之一,提倡在品茗时,通过“坐忘”入静,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心境达到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赖功欧在《茶哲睿智》中指出,在品饮过程中,“人们一
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
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入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仅‘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
’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因此道家思想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精神之“静”的形成,使得中国茶道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茶人的返璞归真。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也正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茶道强调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使人的心境清静、恬淡,仿佛人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P92-9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