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传播学导论(精)/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技传播学导论(精)/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60.9 6.2折 9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立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88590

出版时间2020-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31046447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立,教授,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2002年北京哲学博士,1986年华东师范理学学士。



目录
第一章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科学精神
  第一节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三、建议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
第二章  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第一节  科学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科学传播学
    一、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取向
    二、科学政治化与传播研究
    三、信任与价值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四、设计科学传播学方案
  第四节  科学传播研究是否存在路线之“争”
  第五节  科学传播学与中国的相关性
第三章  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测评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二、确定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原则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四个层次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国际新进展
    二、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
    三、对新时代中国的启示
    四、结语
  第三节  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与测评
第四章  科普政策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
    一、科普政策的内涵
    二、中国科普政策的类型
    三、社会建构论与政策文化研究
    四、中国科普政策文化的四种类型
    五、结语
  第二节  中国科普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案例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模型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三、《科普法》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第五章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研究
  第一节  国际上科学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工作的文献综述
    一、英国皇家学会2006年对英国科学家的调查
    二、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调查
    三、对英国科学家科普积极分子的调研
    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
    五、对参与马德里科学节活动的科学家的调研
  第二节  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及经验
    一、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
    二、启示及借鉴
  第三节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态调查报告
    一、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意愿和动因
    二、影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阻碍因素
第六章  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第一节  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反思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二、科学传播: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
    三、公众参与科学: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证解决方案
    五、非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科学
    六、结论
  第二节  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STS的分析框架
    一、“公众”角色的多样化
    二、在“参与”中“理解科学”
    三、科技政策的制定为公众参与科技提供了“相遇空间”
    四、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梯一行动者模型
    五、结论
  第三节  中国公众理解科学:从传统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型
    一、引言
    二、国家科普体系
    三、缺失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变化中的世界
    五、科学家的反应及其成本
    六、迈向公众科学参与之路
第七章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以环境传播为例
  第一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象限论
  第二节  传统媒体科学传播
    一、报纸:对《人民日报》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二、电视:对《新闻联播》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三、传统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三节  新媒体的科学传播
    一、对新浪新闻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二、对果壳网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三、对新浪微博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四、对微信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五、对科学网博客关于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六、新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八章  科学技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研究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
    一、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
    二、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
  第二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
    二、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
    三、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所有
    四、第四阶段: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双刃剑效应
  第三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展教方式从灌输式

内容摘要
本书探索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提出科学传播学的整体分析框架;对科学(文化)素质、科普政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公众参与科学等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本书内容丰富,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颇多的创新之处,包括诸多的新观点、新结论,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

主编推荐
本书从中国新时代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传播学的方法论和本土科普实践三个维度,探析中国的科普发展。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论述的中国化历程,展开了新时代科普观的架构,表达了应关注“科学文化”的价值立场;引介了以利用认知科学、关注传播效果、关注社会环境为特征的科学传播学,作为全书方法论;进而从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测评、科普政策议程的历史回顾、科学传播的案例、新旧媒体科学传播特征比较、科普设施发展等本土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将科普发展放入科学传播学的框架中考察。本书同时关照了“科学家参与”和“公众参与”两个方向,而将作者自身参与科普实践和科学传播研究的过程和思考,以附录形式收录于后,主客相互观察、相互对照,构成了一部观念与细节相结合的、有温度的科学传播学论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