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欣赏七论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8.21
6.9折
¥
5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王鼎钧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9389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1691316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1949年到台湾,曾担任多家报刊副刊的主编,并在大专院校讲授写作课程。1978年移居美国。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涉及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目录
第一辑 诗歌
漫谈诗欣赏
今诗话
诗手迹
法拉盛诗歌节
只要有土!只要还有土!
第二辑 小说
漫谈小说欣赏
小说的故事情节
问天下多少小三子
第三辑 散文
漫谈散文欣赏
散文七宗
旅游文学
移民文学
有书如歌
第四辑 戏剧
漫谈戏剧欣赏
电视剧笔记
人生戏剧化
张火丁的两出戏
第五辑 绘画
漫谈绘画欣赏
画廊去来
以画会友
看生肖画展
第六辑 书法
漫谈书法欣赏
看人写字
访问张隆延先生
第七辑 篆刻
篆刻艺术 雕虫成龙
记两位篆刻家
内容摘要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学艺术和造化自然都有大美,要欣赏其志其趣,不仅需要以意感,以神通,更需要得窥门径。《文艺欣赏七论》收录了王鼎钧先生集中谈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书法、篆刻欣赏的文章,既分门别类地概括其特质,又融会贯通地讲述其精髓。一笔一画,一皴一染,在文艺之道中展现的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人。如他所言:“现实世界产生欲望,艺术世界产生美感,欲望使人烦恼,美感使人的心灵净化。所谓美感并不是美丽漂亮,而是凭自己的直觉进入一个圆满的状态。”
精彩内容
散文七宗鲁迅和胡适
现在应该谈到鲁迅和胡适了,这两位大师名气太大,几乎用不着介绍。读者的程度不同、背景不同、性情不同,各人心里有自己的胡适、自己的鲁迅。“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月亮不一样,也教人不知道怎样介绍。
提起迅翁,不免首先想到杂文。杂文本是散文的一支,繁殖膨胀,独立门户,谈欣赏最好分开。散文也是“大圈圈里头一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头一个黄圈圈”。 迅翁那些摆满了书架的杂文,是大圈圈里的散文,夹在杂文文集里的薄薄一册《野草》,是黄圈圈里的散文。欣赏迅翁的散文,首先要高举《野草》,讨论《野草》,先抄引其中最短的一篇《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离开!……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迅翁把他内心深处的郁结,幻化成一个梦境,把读者的心神曳入他的梦中。梦是阴暗的,犹不足,出现了坟墓、暗夜、荒野;孤坟凄凉,犹不足,坟墓裂开,出现尸体;尸体可怕,犹不足,尸体裂开,出现心脏,犹不足,尸体居然自己吃自己的心脏。迅翁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的灵魂。迅翁使用文言,用他们所谓的“死语言”散布腐败绝望的气氛。这种“幻化”就是艺术化,散文七宗之中,唯有迅翁做得到,也只是《野草》薄薄一本中寥寥几篇,它的欣赏价值超出杂文多多。但丁的《神曲》写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写地狱,也许是因为经过了翻译,其艺术性逊迅翁一筹。迅翁有此禀赋,可幸,既有此禀赋又何以不能尽其用,可惜。 至于杂文,那是另一回事。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我不抄引比附。此事别有天地,一言难尽,万言难尽,有人主张谈散文欣赏与杂文分割,我也赞成。 胡先生的风格,可以用他的《读经平议》来展示。读经,主张中小学的学生读“四书五经”,政界领袖求治心切,认为汉唐盛世的孩子们都读经,因此,教孩子们读经可以出现盛世,似乎言之成理。胡先生写《读经平议》告诉他们并不是这个样子。第一,看标题,他不用驳斥,不用纠谬,不说自己是正论,他用“平议”,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第二,他先引用傅斯年先生反对读经的意见,不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别人说过了,而且说得很好,他让那人先说。第三,他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别人还没有想到,可能只有他想到,他说得更好。最后,文章结尾,他用温和的口吻劝那些“主张让孩子们读经”的人自己先读几处经文,不是回马一枪,而是在起身离座时拍拍肩膀,云淡风轻,然后各自回家,互不相顾。他行文大开大合,汪洋澎湃,欣赏此一风格可参阅他其他的文章,如《不朽——我的宗教》。 这两位老先生都有信念,有主张,有恒心,有文采,两老没说过闲话,人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两位前贤是句句念兹在兹。人家写小说,编剧本,他俩写散文,直截了当,暮鼓晨钟,甚至没有抒情,没有风景描写,可以算是近代文坛之奇观。两人的作品内容风格大异,鲁迅如凿井,胡适如开河,胡适如讲学,鲁迅如用兵。读鲁迅如临火山口,读胡适如出三峡。那年代,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不归于胡,即归于鲁,及其末也,双方行动对立对决。 “既生瑜,何生亮!”论文学欣赏,既要生鲁迅,也要生胡适,如天气有晴有雨,四季有夏有冬,行路有舟有车,双手有左有右。 每一本文学史都说,中国近代散文受晚明小品的影响很大,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使当时的文学革命家如归故乡。乘兴为文,兴尽即止,作品必然趋向小巧,张潮一语道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固然盆景也是艺术,然而参天大木呢?宣德香炉也是艺术,然而毛公鼎呢?印章也是艺术,然而泰山石刻呢?曲水流觞也是艺术,然而大江东去呢?晚明小品解放了中国近代散文,也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 散文七宗之中,迅翁和胡博士是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的两个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