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堂鸟之乡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5.98
4.4折
¥
5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传凯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22201788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1305235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传凯,籍贯浙江杭州。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1977年在河北景县农机厂做技术工作;1978年调入中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设备室,从事设计工作;1986年调入中国纺织化纤工程总公司,从事工程总承包工作;1997—2000年,任叙利亚杰布莱棉纺厂现场施工经理;2001—2006年,先后参加珠海裕富通、浙江红剑和连达、江苏振辉等化纤厂工程总承包工作,均任现场项目经理。2006年6月退休,赴巴新参加瑞木工程建设,任恩菲公司冶炼厂现场负责人。2008年6月—2011年3月,任四川攀枝花10万吨铜冶炼厂、云南云铜10万吨铜冶炼厂现场技术负责人;2012年5月—2019年1月,任中国恒天集团立信染整机械有限公司中山建厂项目总工程师。
目录
序 / 高永学
前言 / 1
第一章 项目启动
1.走出国门 / 3
2.瑞木项目 / 8
3.方案策划 / 11
4.飞往巴新 / 13
5.南洋马当 / 16
6.巴萨木克 / 17
7.神奇海湾 / 21
第二章 奠基典礼
8.租赁机具 / 26
9.临场变阵 / 32
10.初识达克 / 34
11.临时码头 / 38
12.莱城港卸船 / 41
13.巴新夜景 / 46
14.冶炼厂卸船 / 49
15.迁坟 / 51
16.奠基仪式 / 54
第三章 艰难开局
17.巴新瑞木 / 59
18.环保罚款 / 61
19.化解冲突 / 65
20.机械手培训 / 69
21.罢工(一) / 71
22.招聘考试 / 74
23.矛盾重重 / 77
第四章属地培训
24.组织培训班 / 79
25.虔诚的信徒 / 82
26.道歉会 / 86
27.罢工(二) / 90
28.中巴联欢 / 93
29.欢度圣诞 / 97
30.阻止施工 / 101
31.开学典礼 / 105
32.伐木路 / 107
33.罢工(三) / 110
第五章 劳资风波
34.劳工部检查(一) / 114
35.劳工部检查(二) / 117
36.新闻报道 / 120
37.瑞木河 / 122
38.危机处理 / 125
39.矿业部检查 / 127
40.春节 / 132
41.劳工部检查(三) / 134
42.天堂鸟 / 137
第六章危险提示
43.澳洲公司提示 / 142
44.扩大培训班 / 152
45.罢工规定 / 156
46.MOA协议 / 159
47.视察(一) / 163
48.唐工之死 / 166
49.病魔 / 168
50.学车惹祸 / 172
第七章 巴新矿业
51.矿业概况 / 177
52.布干维尔事件 / 178
53.金矿危机 / 180
第八章 风雨前行
54.车祸 / 183
55.不满情绪 / 187
56.土地补偿 / 190
57.老码头 / 195
58.“八?七”纪念日 / 198
59.关闭营地 / 202
60.难产救援 / 207
61.世代习俗 / 210
62.餐厅开业 / 214
第九章 告别巴新
63.视察(二) / 218
64.教会与学校 / 221
65.分别 / 226
尾声
66.矿山投产 / 231
67.凤凰涅槃 / 234
68.思索 / 237
内容摘要
瑞木镍钴矿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是中国企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乃至南太平洋岛国最大的投资项目。2018年12月9日,该项目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瑞木镍钴项目的成功为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走进天堂鸟之乡——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工程亲历记》是一本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刘传凯曾任瑞木镍钴项目部工程初期冶炼厂现场负责人,他以自己在施工现场写下的12本约35万字的日记和记录为基础,把巴新的风土人情以及工程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希望能为读者展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个建设实例,了解工程所在国家——被誉为“天堂鸟之乡”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精彩内容
61.世代习俗巴新从原始部落到现代文明的转变,只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国家85%的农村地区依然处于半原始状态。全国有630多万人口,部族林立,光语言就有800多种。在部落中,世代相传的特有习俗依然盛行。(1)孤儿有人养在巴新有一种现象:社会上没有弃婴和孤儿。“孤儿有人养”,是原始部落传承千年的一种习俗。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不在了,他的亲戚就会担负起抚养的责任;如果没有亲戚,本族人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将其养大。哪个村里的孤儿没有人管,这个村就会受到社会谴责。在原始部落里,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大家庭,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取食物,共同分享,集体意识相当浓厚。村里的孩子们就像一群小猴,光着身子在一起玩耍,你很难区分他们的家庭和身份,其中就有吃百家饭的孤儿。很多白人及有钱的土著人都会主动领养孤儿,这在当地是品格高贵的表现。马当的教会主持罗达尼就领养了两个孤儿,孩子长大了离开领养家庭独立生活,就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当地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这种习俗,这些孤儿在责任和亲情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穷人有饭吃在巴新街头,你很难看到流浪汉和乞丐。那里的穷人无法糊口时,可以到同族的富人家吃饭。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祖辈是同一家族,就不得拒绝。在经济落后的巴新,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补贴社会弱势群体,这一原始习俗救助了无数穷人,既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没有因饥荒引发社会危机。“穷人有饭吃”这一习俗,不能不说是原始社会族群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当地富人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尽责任的一种方式。
我知道马克家就经常有穷人来吃饭,并曾亲身体验这一传统习俗。
那天是马克大女儿的生日,作为好朋友,我受邀去参加庆祝宴会。走进院子,几个瘦弱的老人和六七个孩子也在那里。马克把他们介绍给我,说:“他们都是我的亲戚和朋友。”我向他们点头致意。我明白了,这些就是教区里没有饭吃的穷人。
晚宴虽然简单,但在当地也是高规格的,院内的长条木桌上摆放着五六个碗,一碗猪肉,其他的是各种蔬菜,主食是米饭。主人和客人都围着桌子坐,兴奋地边吃边聊。可能是当地的习俗,宴会的主角——马克的女儿没有上桌。站在四周的老人和孩子,依次走到桌前,往碗里夹着菜,然后找到一个地方,或站或蹲,大口地吃着,享受着难得的美餐。依在厨房门边的马克夫人,双手撑着劳累过度的腰,面带微笑望着这一切。她是马克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夫妇俩年复一年为教区的穷人慷慨解囊,无怨无悔。
一个在巴新娶妻生子的潘先生,为大家讲述了他的经历:他祖籍山东,几年前来巴新打工创业。一次在一个土地主家借宿的时候,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是这个家的独生女,读过高中。两个年轻人很投缘,没有想到一次借住,却留住了这个中国小伙子的脚步,不久他们跨越了种族的隔阂,喜结良缘。这个中国年轻人成了远隔重洋的部落中的女婿。
中国人在当地人心目中是聪明能干的。这个小伙子在村里的威望很高,那些亲戚朋友更是他们家的常客。起初,这位姑爷很自豪,用皮金语解决了很多邻里间的问题。但久而久之,他招架不住了,像蜜蜂一样多的同族人来他家吃住,原来一家人可以吃米饭,后来只能吃红薯和香蕉了。无奈,他和妻子决定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小城市开了一家商店。
在大家问他让他最感慨的事情时,他激动地说道:“我很多年没有回国了,前些日子回了一次国,在过海关时被扣了下来,因为我的护照已经多年没有盖章了。我和警察说我已经在巴新结婚,他们不相信,把我关了起来。得知情况后,妻子带着孩子及部落长者到警察局作证,但警察不相信他们的证言,因为巴新居民没有身份证、结婚证等相关证件,警察不能确定他们的身份。这时一个警察灵机一动,看到皮肤和长相异样的孩子,问他我是谁。天真无邪的孩子说,他是我的爸爸。警察将信将疑,让孩子叫我,孩子一下就扑到我的怀里,连声叫爸爸。此时,这些疑虑重重的警察才相信了我的话。他们抱歉地说:‘你儿子证明了你,没想到中国人能在我们国家扎根落户,我们欢迎你。’于是我往返巴新的绿色通道办成了。”(3)厕所单人间中国人刚到巴新时,简易营地里那个倒霉的连通厕所被登在报纸上痛批“不尊重隐私权”。当地人在搞集体活动时,是怎么建厕所的呢?一次集会,我询问当地人厕所在哪里。顺着指示方向,我看到远处有几个茅草搭成的小房。男女厕所相距较远,约有50多米。到了近处,发现每个厕所都是一个“单人间”,里面一个土坑,坑上平放着木棍,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厕所围得比较严密,从外边看不到里边的人,而且同性的“单人间”也相隔几米远,互不连通。这个困惑我们很长时间的问题被解开了,当地人保护隐私的世代习俗不过就是“单人间的厕所”。
一次长途行车途中休息,中国人下车四处便溺,只见当地司机一边不住地骂,一边按着车喇叭表示愤怒和抗议。在场的中国人不知出了什么事情,大惑不解。事后才了解到,当地人解手都要找到无人的地方,不能被窥视,甚至连粪便都要掩盖起,外人很难看到。巴新的土著人把阴部包裹得很严实,作为个人的隐私,外人不得看见。民风民俗,世界各国都有所不同,做国际工程不了解这些“细节”,就会引来大麻烦。
(4)杀人不偿命在中矿公司的施工现场,出现过这样一起杀人事件:中方雇用的当地员工玛琅家的一条水管,被一个小伙子用刀砍断了,玛琅与那个小伙子为接水管的事谈崩,两人举刀对砍,玛琅的刀砍到对方脖子,那人顿时鲜血喷出,“扑通”一声倒地,当场死亡。第二天早晨,中方营地知道了这事,大家都在为玛琅这个老实小伙子杀人感到诧异与惋惜。
在野外测量午休时,中方老测工见一个小伙子没带干粮,就把自己的那份分给他,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他聊天:“你们村昨天死人了?”对方点点头,没有回答。
“是谁砍的呢?”老测工问道。
“Itisme!”那个年轻人用手指指自己。
听到这话,老测工顿时睁大眼睛,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感到手脚发麻,动弹不得,半信半疑地指着对方,艰难地蹦出三个英文单词:“Whoareyou?”“IamMalan.”听到玛琅两个字,他头一晕,眼前一片模糊,向后一仰就倒在了树干上。玛琅见到他不对劲,一手扶着,一手把水壶的水喂进他的嘴里。他认为是天气太热,中国人中暑了。
忙了半天,慢慢地,老测工神志清醒了,脸色也恢复过来。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子和善的面容,老测工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要是在中国,这个十恶不赦的“罪犯”,早已被警察关进了看守所。可是在巴新,昨天刚杀了人,今天却若无其事地来上班,让人大惑不解。
原来,前一天晚上,村里的长老商议决定,要玛琅赔偿死者家属2000基那。对他来说,这些钱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挣回来,这可能就是他今天赶来上班的原因。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严厉的惩罚。
现今的巴新,杀了人法院也不判死刑,只是关在监狱里。巴新监狱人满为患,很多罪犯关几年就放出来。因为罪犯一旦被判刑,受害者家属就很难得到经济赔偿,所以如今在巴新偏远地区,部落之间调解仍然很盛行。一旦部落调解成功,就不再交法院处理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