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精)/犹太文丛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1.37
3.7折
¥
5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以色列] 伊爱莲(Irene Eber)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10623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473659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艾琳?艾伯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荣誉教授。她的作品包括一本回忆录《选择:波兰,1939—1945年》。 宋立宏,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犹太-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犹太文明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编著和译著。
目录
导言
梅莱赫·拉维奇
一个黄包车夫在上海的晨曦中死去(1937)
安妮·F.维廷
书信(1939年7月)
阿尔弗雷德·弗里德兰德
开场白(1939)
埃贡·瓦罗
是的,那就是上海(1939)
唐维礼
奇异的上海(1940)
安妮·F.维廷
书信(上海,1940年1月4日)
洛特·玛戈特
中国舞女(1940)
E.西姆霍尼
三个国家将我吐出来(1941)
库尔特·莱温
再多些光明(1941)
耶霍舒亚·拉波波特
就这样开始了……(上海的犹太文化工作)(1941)
约斯尔·莫洛泰克
母亲的哀歌(1941)
E.西姆霍尼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1942)
末底改·罗滕贝格
网里的太阳(1942)
约斯尔·莫洛泰克
上海(1942)
卡尔·海因茨·沃尔夫
勤劳的砖瓦匠(1942)
赫尔曼·戈德法布
流浪(1942)
雅各·H.菲什曼
缩影(1942)
约斯尔·莫洛泰克
一封信……(1943)
耶霍舒亚·拉波波特
日记(节选,1941—1943)
佚名
大头针,别钉在我这里(1944)
约尼·费茵
关于上海隔都的诗(1945)
赫伯特·泽尼克
猴变人(1945)
肖莎娜·卡汉
《在火与火焰中:犹太女演员日记》(节选,1941—1945)
库尔特·莱温
每周的沙拉(1946)
雅各·H.菲什曼
内容摘要
“犹太文丛”之一。本文集的主体内容是“二战”时期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所留下的诗歌、日记、信件、小品文及短篇小说的节选等,可视为“原始记忆”的一手史料。伊爱莲教授本人是纳粹统治的受害者之一,以至于她到晚年倾全力研究上海犹太难民有一份使命感在。本文集中收录文字的作者都为当时的普通犹太难民,伊教授不仅为其补充小传,还给他们的文字进行结合时代背景的解读。就文集内容而言,更多是记录上海犹太难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其中包括对各自苦难的记叙、对所处异乡的上海及其民众的描述、对犹太人与中国人之间互动的选择性记忆等,有客观记录的、讽刺的、同情的、激励人心的……主旨皆为对纳粹、对战乱的批判。
主编推荐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以色列学者 伊爱莲 以的方式 揭开尘封已久的“原始记忆” 《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 陈俭 犹太史知名学者 徐新 王健 避难生活的诗表达 逃亡岁月的真实记录 “或许,在小巷生活的重压下,他们当时无心抬头仰望星空”
精彩内容
梅莱赫·拉维奇(图12)出生在离普热梅希尔(Przemysl)不远的波兰小镇拉迪姆诺(Radimno),从小跟随私人教师接受教育。1910年,他开始在一家银行工作,先待在利沃夫(Lvov),后于1912年去了维也纳。和大多数诗人一样,他很早开始作诗;到十几岁时,他成了素食者,这在当时颇不寻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于1921年携妻子和两个幼童搬到华沙。在华沙,他为现代意第绪语诗歌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意第绪语作家和记者协会的秘书,也
是意第绪语笔会的创始人和秘书。拉维奇还是一个上瘾的旅行家,据他自称,他在40岁以前已经去过44个国家。为了开启中国之旅,他首先前往伦敦,再在1935年1月从那里去莫斯科,接着乘坐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到达“满洲”,然后去哈尔滨。在中国,他访问了几座大城市: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此后他没有返回波兰,而是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所到过的每座中国城市,以及穿越西伯利亚的铁路和长江,都被他写成诗,收录在他的《洲与洋》(KontinentnunOkeanen)一书中,这首诗就出自此书。
一个黄包车夫在上海的晨曦中死去(1937)上海的早晨拖着疲倦,人力车②夫排成长排瞌睡连连。
他们整夜坐在户外空口咀嚼,东有淡云,西有蓝天。
媒体评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故事展现了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历程,而《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通过犹太难民昔日的诗歌和日记,呈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两者构成了一幅犹太难民上海生活的完整画卷。犹太难民的爱与恨、喜与悲、思念与期盼、欣慰与遗憾、感动与神伤、希望与失望、迷茫与坚定,在这本书里得到生动体现。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 陈俭
本书通过犹太难民当年的文学书写全方位反映了被迫生活在异乡异域者的爱恨情怀,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令读者真正体会到来沪难民彼时彼地的所思、所想和所经历的生活。选编者伊爱莲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走心的评论在凸显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了解的同时,画龙点睛地勾勒出难民的生活状况,为已经逝去的人和事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历史记录。译者的文笔质朴流畅,最大限度传达出选编者希望呈现的犹太流亡者心声。
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徐新
避难生活的诗性表达,逃亡岁月的真实记录。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