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一座城市温暖的记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8.18
5.9折
¥
4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上海音像资料馆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132009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0261136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上海音像资料馆编的《上海故事(一座城市温暖的记忆)》讲述上海人对城市变迁和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屋里厢”的三大件来之不易.少年宫的快乐记忆.电影译制片里的“中国好声音”.西郊公园看动物.独生子女时代的家庭巨变.上海闲话和普通话如何共存上海滩.有轨电车、巨龙车,挤公交那些事.人民公园里谈朋友、学英语.浓油赤酱、“四大金刚”海派西餐。上海青年情洒小三线.忆童年弄堂里的“九子游戏”
作者简介
上海音像资料馆,(暨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上海专业音像资料馆,也是全国少有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现直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告别“蜗居”年代
公交变奏曲
家有独生子女
记忆中的年味
浓油赤酱本帮菜
上海点心
西餐那些事
少年宫的记忆
弄堂里的童年游戏
动物园里趣事多
孵茶馆
我在人民公园
阿拉上海闲话
上海人讲普通话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手表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自行车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缝纫机
海鸥相机的故事
记忆里的体育场馆
记忆中的动画片
记忆里的中国好声音
我爱星广会
名著人生
高考1977
情洒小三线
上海医生在非洲
照片美化大师的绝活
空嫂20年
上海裁缝
内容摘要
《上海故事:一座城市温暖的记忆》精选自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故事》栏目开播以来的300余期节目,所收文章系对节目的故事化改写,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史话故事。全书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通过讲述个人命运和社会生活变迁,以水滴汇成洪流,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历史见证人的真实讲述和影像图片资料有机结合,寻找历史记忆,挖掘精神宝藏,凸显价值导向,描摹出上海具人文关怀的“集体人格”。
如书中收录的《我在人民公园》《少年宫的记忆》和《记忆里的体育场馆》等有着丰富民间记忆,传播着可阅读的建筑;而《告别“蜗居”年代》《公交变奏曲》《记忆中的年味》等,则呈现着城市的沧桑变迁,留住了上海人的乡愁记忆。
对于老年人来说,《上海故事》是真切的回忆;对于年轻人来说,《上海故事》是历史的传承。本书是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精彩内容
告别“蜗居”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一家数口挤在区区几平方米的阁楼里,床上、地上都睡满了人,这是大量上海城市居民住房情况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上海启动了旧区改造的民生工程,30多年来,旧区改造的持续推进使得成片的棚户区一片片消失,多位一体的住房保障政策让居民的住房条件今非昔比。如今,当原来住在棚户简屋里的居民回首这30多年来上海的住房变化时,个个感慨万千。
繁华商业街后的陋室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居民住房条件十分恶劣,旧区改造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1984年,为了向中央汇报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的思路和举措,上海城市规划局会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
部内参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该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市民居住条件的窘况,影片里可以看到:从一个大门进去,一幢石库门住宅就住有15户人家,一个狭小的走廊既是过道又是厨房。另一户人家,在一个4平方米后楼里,住着老两口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只好在房间里搭个小阁楼,谁能想到在上海最著辐、最繁华的南京路商业街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角落。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出现在镜头里的这些居民搬迁到哪里去了?他们如今的居住条件又如何呢?
“上海故事》的编导根据当年镜头中的画面,旧地重访。两位知情人把记者带到了南京东路旁的香粉弄,原来,如今春申江宾馆的位置就是当年镜头里的那栋危房,而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搬迁到了浦东的梅园新村。佘桂珍阿姨说,她有个小学同学柏龙应当年就曾经居住在这个房子里,于是,编导
又专程前往梅园新村拜访,听明编导的来意后,柏龙应热心地帮助我们找到了30多年前一起搬来的老
邻居,这部老影片勾起了他们共同的回忆。
梅园新村居民蔡月娥记得,当时她家的楼板缝隙之大,楼上人家的东西不小心会从地板的间隙掉到楼下,老人和小孩在上下阁楼时,也常会因为扶手的松动从陡峭的楼梯上摔下来。蔡月娥说:“(地板)是七高八低的,而且有的时候踏的不小心‘咯噔’一下会踏空的,会坏掉的,我们一拖地板,水就漏下去了,人家楼下在做饼什么的楼上的水就漏下去了。”当年影片中有一段旁白:“我们又访问了一个拥挤户,7个平方米,6口人,l老5少,4女2男。入夜,床上、地上睡满了人。”对此,蔡月娥有着真切的记忆,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睡在床上,自己就睡在四把凳子拼成的“床”上,全家人挤在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和鸽子笼没什么两样,梅园新村的居民张建东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他回忆:“两个人睡床两个人睡地铺,(睡地铺的人)两只脚要放在桌子下面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