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花之美:中国传统插花初探
  • 瓶花之美:中国传统插花初探
  • 瓶花之美:中国传统插花初探
  • 瓶花之美:中国传统插花初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瓶花之美:中国传统插花初探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9.84 5.1折 98 全新

库存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文治|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16509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2095308

上书时间2024-10-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文治庭院营造与瓶花陈设研究学者。系统整理了自唐代以来传承有序的中国瓶花理论体系和技艺体系。对瓶花陈设、庭院营造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有个人庭院设计作品。已出版《瓶花之美》《瓶花六讲》《金润?瓶花谱》等著作。

目录
概说
花目
花器
宜称
插贮
滋养
节令
屏俗
茶寮
典籍
附录
著意收拾——王千秋木犀词里的瓶花之美
从金润《瓶花谱》看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型演变
从“占景盘”看中国传统插花技法的传承
瓶花工具之“撒”
胆瓶斜浸东篱菊——兼论沈三白之“针”
从金润《瓶花谱》看中国传统插花技法
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节气与花月令
潮州茶经·工夫茶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插花源远流长的历史,而“瓶花”是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的称谓。作者为国内知名瓶花艺术家,常年从事瓶花教学。本书为中国传统插花初探之作,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
瓶花作品,从文化、历史、生活、工艺、艺术、设计、美学、鉴赏等角度,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是一
部关于中国传统插花的大众读物,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精彩内容
概 说独怪世之人,非必不爱花,而拘拘于规例。不知规例者,又耻以瓶花示客。惑矣!盖其弊出于插花师之驱人于范围中以求重其醑。
译文:我只奇怪世上之人,并不是不爱花,却拘泥于常规惯例。而不懂(日本花道)得常规与惯例的人,又羞愧把自己插的瓶花展示给客人。太糊涂了!它的弊端在于插花师把人们诱导到这个所谓的规矩和惯例之中,只是为了他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回报。
——细川润次郎中国传统插花,在一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一直约定俗成总称为“瓶花”。
很多插花爱好者都或多或少接触过池坊、小原流、草月流等日本花道,当然还有台湾地区的中华花艺和中国大陆的传统插花。据我的了解和观察,我觉得好多人并没有接触到中国插花的实质,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插花——“瓶花”。
“瓶花”这个概念在北宋时就有了。
北宋仁宗时期瓶花也开始出现在文人的诗词酬唱之中。
中山别墅(宋?俞瑊)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
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
凭栏看水活,出岫笑云忙。
野客时相过,联吟坐夕阳。
归隐村居,最快乐的事就是在读书堂读书。读书堂台阶上的草映得窗户青翠滋润,案头上的瓶花落下染香了砚台。他的案头插着瓶花,说明那时“瓶花”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物了。
在宋代史料中,能找到四十余首用瓶花称谓插花作品的诗词。如“多插瓶花在处安”“无奈瓶花故故香”(故故就是屡屡,时时刻刻都在散发香味)、“重温卯酒整瓶花”,卯时,是早晨五点到七点,早早醒了,重新温上喝剩的酒,然后来整理案头的瓶花。“忽听海棠初卖”,天亮了,忽然听见窗户外面有人在卖海棠花。“买一枝添却”,买一枝再插到瓶花里。
到了南宋的时候,关于瓶花的这段史料就更有意思了。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杭州的风俗:“(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在南宋的时候,五月端午,杭州这个地方,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就要插瓶花供养,插的是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
“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虽小家无花瓶者”这句话有丰富的意思,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有专门的花瓶卖;一般的小户人家日常不购置花瓶。“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家中没有花瓶的小户人家哪怕用小坛子也要插一瓶花供养。因为民间风俗就是这样的。
“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平时家里没有鲜花的话,没人笑你,端午节期间不能没有花。从这条史料可以了解到,用“坛子”插的花也叫“瓶花”。
到了明代,有数篇很重要的“瓶花”理论著作:金润的《瓶花谱》、佚名的《瓶花三说》、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屠本畯的《瓶史索隐》。这是关于中国“瓶花”最经典的几篇著作。当然还有一些简短的篇幅保存在其他的著作之中。袁宏道的《瓶史》在清代的时候传到日本,日本人写了一本《瓶史国字解》。当时还有一个插花流派叫“宏道流”,他们认为袁宏道是代表中国文人插花的最高水平。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瓶史》代表世界最文雅的瓶花概念。在这里,《瓶史》不是瓶子的历史,而是“瓶花”的历史。
到了清代,《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去拜见王夫人:“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儒林外史》:“鲁编修见瓶花炉几,位置得宜,不觉怡悦。”炉几就是焚香的瓶炉三事和香几。瓶花摆放得非常好。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也说:“夫瓶花盆卉,文人案头所时有也。”文人案头须臾不可离开瓶花、盆景。沈复的《浮生六记》:“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苏州吏目张传心对插花有神解,“凡所位置,神明无方”,其弟张埙“序次其语”作《忆江南》词十二阙,后宗室奕绘贝勒称其“理法虽备,愚意尚嫌未尽”,续成十八章,皆名之为《瓶花谱》。
民国时期,1919年(民国八年),南京一农校教授潘昌恒,编写了一本书叫《实验瓶花保养法》。这里面没有插花,讲的是鲜切花的保养,但他也称之为“瓶花”。民国九年丹徒吴兆元出版《瓶花养护实验法》,杂糅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结合个人实践,用“总论、花目、花之品第、养花之器、折取花枝法、择水、花枝插瓶法、宜忌、滋养、事宜、屏俗、花之避忌、清赏、花之荣辱、花瓶之保护法”等十五小节对中国瓶花作了完整的梳理和总结。
1947年,上海程世抚先生和学生王璧写了一个小册子,叫《瓶花艺术》。程先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出国到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学习东西方园林的人。回国后,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都是他做的。他曾执教于金陵大学,据我推测他在金陵大学开过插花课。他的嫡孙跟老先生住了30年,从来不知道老爷子会插花,说家里一棵草都不养。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爷爷写的关于插花的书。他回忆说,他十多岁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学生跟老先生聊天,说:“程先生,我原来还跟你学过插花呢!”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这本书是中国传统插花向当代插花转折的一个里程碑的著作,在这部作品里,所有关于瓶花的概念还是沿着唐、宋、元、明、清传统延续下来,但是已经开始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花道对中国瓶花的冲击和影响。到了60年代,我们看到相关出版物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日式插花。
1976年,在广州有人编了一本油印的小册子,就叫《瓶花》。里面的分类很有趣,“世界上的插花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国瓶花,一种是东洋瓶花,一种是西洋瓶花。”所有的插花,作者都套用瓶花的概念来说。我们现在要叫花艺、花道,好像不这样称呼就不够洋气似的。
我收到过一套明信片——《插花艺术》,是1961年印的。明信片里的插花是由费华和赵文洲两位老先生插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插花就一样了,已经变成了日式了。1957年出版的《鸟语花香》(1957年4月第1版,1963年10月第3次印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收录了费华《怎么插瓶花》一文,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其插花理念已经深受日本花道理论影响。
关于日式插花对中国传统插花的影响自清末以来,应该已经开始。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花道在上海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插花、欧式插花的样式很符合当时礼堂、会场的装饰需要,所以这种方式很快发展起来,就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插花了。蔡仲娟先生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谈到1959年为接待外国元首访华开始插花,她提到的学习对象就有老上海的插花艺术家费华先生。
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中国传统插花,当时流行于礼堂、宾馆和会议会场的插花成为中国插花传统,取代了中国传统插花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对中国传统瓶花的学术研究薄弱。现在问插花的人中国插花是什么,他们就会提出三大主枝,直立式、倾斜式,碗花、盘花、筒花、缸花、篮花等诸多的说辞,并且坚信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插花。
正本清源,成为前行的首要工作。
传统插花自宋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都叫“瓶花”。包括日本的史料里面,好多也叫瓶花,而不叫花道。今天非要叫花艺、花道,就已经离传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远。
瓶花成为中国传统插花的专有名词,其背后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谈学问,是把“技”放在次一等的位置。对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中国文人,他关注技法的层面比较少。历代的器物基本都不是文人自己做的,杯子不是文人做的,紫砂壶不是文人做的,桌椅板凳更不可能由文人操持了。日用实用工艺品这个层面,基本都不是文人在做。所以,文人对好多技法是隔膜的。不是没有技法,中国人心灵手巧,非常讲究技法,比如四大发明都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可是,后来的文献里为什么没有技法的体系传承?有懂技法的人,大多不识字,所以技法就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文人又不太关注这一块,所以中国的插花不能像日本的花道流派,详细规范每一步具体步骤。
“瓶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植物,对花器,对环境的理解呈现出来的艺术。“瓶花”首先是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不是在炫技,不是表演给别人看。中国的古琴、昆曲、书画、诗词,首先是你自己的感动,有没有人欣赏,能不能展览、出版无所谓,它首先是因为你自己有感而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你自己内心感情的抒发。瓶花也是这样,我拿到这个枝子,叶子都没有,它有没有感动你?是要找它和你当下的交流,器物、环境和你的互动。瓶花就是这样的。技法、器物在里面占了很小一部分。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情怀,是你的艺术修养的外化。
讲到这里,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插花插到什么样子才算是好的?
我总结中国瓶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趣,一个是适。
趣首先是生趣,也就是说要把植物本身生长的趣味插出来,做到“各具意态”,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俯仰高下,疏密斜正”是构型的原则,每一个枝子,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要达到“各具意态”。“意态”就是它的“生趣”——植物怎么生长的,我们能不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会觉得非常美,表现不出来,花就是死的。植物自然生长的姿态,就是它同环境抗争的结果,是它生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是活泼泼的美的姿态。
第二个是意趣。用意巧来取舍它,驾驭它。插的有没有意思,这就是修养。在生趣的基础上,要插出来属于个人的意趣,也就是个人对这一枝条的生命的感悟和取舍。
第三个是艺趣。大自然的花在枝条上盛开本来就很好,为什么还要折下来插花呢?因为大自然的花不是为了美而开,花开是为了繁衍。而我们插花,是把它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驾驭它。在解决了生趣、意趣之后,将其提高到一个艺术的层面。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插花要像在田野上一样。”“如花在野”不是说插的花像在田野上东一簇西一簇,而是说花要像在田野上活着一样。
首先是“生趣”,植物是这样生长的,它的姿态是活泼泼的,插出来感觉特别好。第二个,通过技法、修养,表现出来一些不同感觉,特别有意思。第三更高的境界——审美。我们不仅仅是把自然表现出来,我们要来源于大自然还要高于大自然。通过我们的修养、审美,把“生趣”和“意趣”提升到“艺趣”的高度。
这是“趣”。怎么才能达到“趣”呢?我提一个概念:“适”。
适,我觉得首先要“适其境”,插花先要回到环境里。插花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环境的。首要出发点就是环境,没有环境其他都无从谈起。与环境不协调,插花就没有意义。
第二要“适其趣”。我们上面提到,“趣”很重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手段把趣味、修养体现出来。
第三,更高的境界是“适其道”。道即天道,大自然的法则。“虽有人造,宛自天成。”在绘画史上,南北朝时期,第一个谈绘画的人叫谢赫,他提出了著名的“六法”。第一法就叫“气韵生动”,画画不管是用毛笔画,还是用指头画的,还是用刷子画的,不管画的是动物,还是人,都不重要,首先要看画的对象让人感觉是活的,虽然是画在纸上的,要跟我在园子里碰到的一样。插花也是如此,能不能把两种花材,甚至五种、十种,插出来活的感觉,“一枝生两色方妙”,同时表现出趣味,将它的神韵描绘出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