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9.08
6.0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湘兰
出版社北方文艺
ISBN9787531744306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1885961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001
第一节先秦两汉原始宗教形态简述·002
第二节原始宗教与原始神话、巫术之关系·009
第三节实用与审美: 宗教韵文之风格·015
第四节说理与叙事:散体文的宗教叙述·019
第五节从原初神话到道教神话:道教文学之形成·023第六节 出土文献的宗教文学价值·026
第二章 原始宗教祭仪与文体、文学形态之发展·028
第一节 甲骨卜辞:宗教文学之源·028
第二节《尚书》 中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文学性·036
第三节先秦宗教祭仪与文体分类之萌芽·044
第四节先秦宗教祭仪对祝祷文体形态之影响·050第五节先秦祝祷文体的功能对应特征·054
第三章《山海经》 与上古神话·060
第一节《山海经》: 远古的巫书与神话集·061
第二节《山海经》 中的巫风与祭仪·065
第三节古帝神话与原始宗教领袖·073
第四节上古祭山仪式与昆仑山神话·082
第五节 日月神话与原始宗教中的巫祭仪式·092
第四章《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性及对道教文学之影响·099
第节《周易》 卦交辞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100
第二节《周易》卦交辞“立象以尽意”的比、兴手法·10B
第三节《周易》 卦交辞中的故事及叙事特点·108
第四节《周易》 对道教文学的影响·113
第五章《老子》《庄子》对道教及其文学之影响·118
第一节 道教对《老子》思想的接受与改造·119
第二节《老子》的文学特色及对道教丹道诗的影响·124
第三节道教对《庄子》 思想的接受与改造·131
第四节《庄子》 寓言及其对道教叙事文学之影响·136第五节早期道教关于混沌、道、老子三位一体观念的建构·147
第六章《诗经》 中的原始宗教与神话·159
第一节《诗经》 中的祭祀乐歌·160
第二节《商颂》《周颂》 与祖灵崇拜·170
第三节 《大雅·生民》与原始宗教中的“感生神话”180
第七章 楚辞与楚巫文化·188
第一节 楚辞与楚巫文化·188
第二节《九歌》 与楚地巫祭之歌·191
第三节《离骚》 中的神话·200
第四节《招魂》《大招》与古代招魂仪式·208
第五节《天问》《远游》与游仙文学之形成·215
第八章秦汉诗赋与游仙、郊祀思想·226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游仙诗·226
第二节 武帝求仙与《《郊祀歌》 ·235
第三节《郊祀歌》 游仙思想与宗教仪式·243
第四节《大人赋》 中的游仙思想·247
第五节汉代郊祀赋中的神仙思想·253
第九章《淮南子》 中的神话与早期道教·260
第一节 刘安与《淮南子》·261
第二节《准南子》 神话创作特色·263
第三节 女娲神话之流变·270
第四节“嫦娥奔月”神话之流变·275
第五节《准南子》 的文学特色·279
第十章《列仙传》 及汉代仙人碑传·286
第一节 《列仙传》 成书年代考述·286
第二节《列仙传》 中的神仙群体·293
第三节《列仙传》开创的仙传创作模式及文学价值·298
第四节《仙人王子乔碑》《肥致碑》及《仙人唐公房碑》之简述·304
第五节征实追虚一-三仙人碑传的文体特质·307
第六节东汉仙人碑与仙传相关情节之考察·314
第七节 仙人碑传“征实追虚”文体特质的文学意义·319
第十一章 汉代对《老子》 的宗教性改造·324
第一节 严君平与《老子指归》·325
第二节《老子指归》的哲理散文特色·328
第三节《老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332第四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的注释手法及文学
价值·336
第五节《老子想尔注》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41第六节《老子想尔注》 的文学特色·344
第十二章《老子变化经》《老子铭》 与老子神话之建构·349
第一节 前道教时期老子形象的渐变·350
第二节 《老子变化经》 成书的宗教背景·354
第三节 《老子变化经》建构老子神话之政治背景·357
第四节《老子变化经》 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宗教指归·361
第五节《老子变化经》 与老子神话之确立·367第六节《老子铭》 对老子神化现象的传播与反思·374
第十三章 汉代邋纬文学与早期道教·379
第一节 谶纬与国家宗教之形成·379
第二节谶结中的神灵体系·385
第三节 谶纬学说与早期道教的形成·389
第四节《河图》 中的昆仑山神话·396
第五节《河图》对《山海经》 所述“异域” 的引申与阐释·399
第六节谶纬文献的文学价值·404第七节 谶纬学说中的诗学思想·407
第十四章道教形成的标志之作:《太平经》·413
第一节《太平经》 的文学特色·415
第二节《太平经》以“文气”为核心的文原论·422
第三节《太平经》 推崇“正文”与“真文” 的文章功
用论·427
第四节《太平经》 反对“邪伪文”与“浮华文” 的文章批评论·432
第五节《太平经》强调章句应守“本文”的经典释
读论·436
第六节《太平经》 道教文学理论体系之意义·439
第十五章道教形成的标志之作:《周易参同契》·444
第节《周易参同契》 的作者及创作年代·445
第二节《周易参同契》文体杂糅的文本形态·449
第三节《周易参同契》 的“隐喻”创作手法·454第四节《周易参同契》对后世丹书在创作上的影响·459
结语·464
附录·467
附录一:甲骨卜辞图片·467
附录二:东汉《肥致碑》正面拓本·472
附录三:东汉《仙人唐公房碑》·475
附录四:《老子变化经》·479
参考文献·486
后记·511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详细地阐释了先秦及两汉时期我国的宗教文学发展脉络,作者对古籍进行了严谨考证,使本书成为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宗教文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