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7.92 5.8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学文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426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850904

上书时间2024-10-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杜学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只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刘慈欣小说的叙述1
第二章?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
??——刘慈欣审美观分析22
第三章?宇宙与人:未来的未来在哪里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42
第四章?道生之,德畜之
??——刘慈欣小说中的道德观61
第五章?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
??——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79
第六章?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
??——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类及其命运97
第七章?它一定体现着最高的和谐与美
??——刘慈欣的宇宙、人类及其命运共同体111
第八章?在这宁静中,地球重生了
??——刘慈欣小说中的中国精神131
第九章?它给你一个秘密的启示,耐人寻味
??——刘慈欣小说的思想资源145
第十章?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三体》的史诗品格172
附1:刘慈欣写了什么?
??——与读者朋友谈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196
附2:现实与未来
??——《中国科幻文学40年论坛论文集》序229

后?记233

内容摘要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读者打开了新的观察世界之眼和仰望星空、关注宇宙未来之眼,他写了什么故事,能让人们感受到世界之广阔、人类之渺小?他有什么审美观和宇宙观,让人们从习惯了的视野中走出,想了解科技之美、人文之美、宇宙之美?他有何种书写世界的方法,让人们看到宇宙的光亮和秩序?他的小说有什么特质,能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和科学精神、历史文明的思考?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岁月以文明,作者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与评论,给文明以总结。本书用十个篇章诗意再现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独特风姿,深情展望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

主编推荐
刘慈欣是一位以科幻文学为载体来思考宇宙人类终极问题的思想家。他以科幻提升了文学的品格,用文学表达了这个时代人类的忧思。本书以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为契机,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幻小说中实现转化与创新的可能性。

精彩内容
第一章?只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刘慈欣小说的叙述刘慈欣的小说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现象。这并不是贬损其艺术价值,而是说,其销售的态势非常好。不论哪一家书店,都可以看到刘慈欣的各种作品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他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他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艺术表达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小说是如何吸引读者的?为什么人们喜欢看他的作品?除了科幻小说的种种新变,涉及宇宙与人类命运的终极性,现实与未来的价值等重大问题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小说是怎样叙述的?如何展示故事的发展进程才能够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这可能是我们了解刘慈欣作品的一个“结”。
已经有很多人对他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也有很多文章涉及刘慈欣的叙述策略。如罗亦男在《虚幻宇宙中的深情——刘慈欣作品的人文惯性分析》中特别提到了其叙事视角的“随意流动”。认为不加点缀的跳跃,事实上是刘慈欣刻意使用的。“当我们开始关注某一具体的局部时,作者的叙事焦点骤然转移,强行调度读者的视线”。吴言在《刘慈欣和新古典主义小说》一文中用比较多的篇幅讨论了刘慈欣小说的叙事特点,认为刘慈欣继承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但是,他并不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而是在承袭古典的同时,又走出了古典,做出了相当独特的探索。吴言认为,就叙事而言,刘慈欣的这种探索有两个特点。一是“密集叙事”,即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超越作者的思维。二是“时间跳跃”,在叙事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故事直接进入遥远的未来。这些讨论对刘慈欣的叙述而言,概括得非常准确。不过,他们只是在讨论其他问题时涉及了小说的叙述问题,没有充分地展开。这里,我们希望就其叙述策略进行集中的讨论。大体而言,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易象结构在传统典籍中,易象是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模拟来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运转的规律,从而推求与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的方法论体系。在很多时候,易象仅仅是《周易》的另一种称谓。不过,我们这里所谈的“易象”并不是这种含义,而是强调在超越实体性与具象性的理解之后,从创化天地万物、自然运行规律的层面来讨论的方法。所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运行变化的体察感悟、远比近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当中发现、把握万物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最基本的特征即为阴阳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万物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变化。但在这样的变化中又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就是说,在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变的状态。当这种“不变”的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形成与已有存在相对应,同时又有继承性的新的存在状态。这种易象理念被人们形象化为“太极图”,即在圆形的阴阳鱼互纠图外设定了相对应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相统一的图案。
尽管对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人们的说法还不统一,但其含义却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它被理解为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至高抽象表达。所谓太极,是对宇宙存在最高形态的表达。同时,“太极”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地运动的。这种运动状态遵循一定的法则,所以又是稳健的、有序的,而不是紊乱的、随意的、不可捉摸的。所谓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就是说,在“太极”这种至高的宇宙存在中,可以抽象出影响事物运动的两个方面,即两仪。这个“两仪”被人们概括为阴阳两个相互依存又各有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方面。它们在这样的联系中遵循自然法则,不断地运动变化,生成了“万物”。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理念揭示了宇宙自然存在运动的“易象”状态。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代表了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基本状态。黑白两个方面相互之间是不同的,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意义,将不存在。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从“非己”中脱胎,或者说从并不是自己的事物中滋生,然后由弱小而向强壮发展。但是这种所谓的“强壮”态势同样也不是恒定的,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强”的态势就会缩小减弱,并转变为新的事物,演化为新质,进入一种“新己”的状态。所谓“新己”,一方面与曾经的“己”有联系,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己”的。就是说其中已经有了许多过去并不存在的东西。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的存在与发展状态。这种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则的,而是按照自然法则逐渐演变的。在“异质”中就已经包含了能够演化成“己质”的因子。这也是两个阴阳鱼中均包含了一个异质点的含义所在。而所有这些存在与运动又统一在一个圆——宇宙之中。所以,这一图像是按照易学原理高度抽象之后的带有形象感的具象表达。说它是具象的,因为它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宇宙存在的状态。说它是抽象的,是因为它对事物运动的法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从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中提炼出最基本的规律。而刘慈欣小说的叙述在总体上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并影响了作品的基本结构与叙述方向。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较典型、情节也相对清晰的是《吞食者》。在宇宙中,存在着地球文明与吞食者文明。我们可以把这二者视为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就吞食者而言,是在宇宙中运行的一个天体。它需要“吞食”适宜的天体来生成自己的能量,以保持自己的运行。但是,这种吞食并不是随便的,遇到什么算什么,而是需要研究确认的。只有那些拥有相应能量物质的天体才能满足吞食者的需要。这样来看,吞食者显然对宜吞食的天体形成了威胁。但当吞食者找不到合适的吞食天体时,其能量就不能维持,存在状态将改变,吞食者将毁灭。所以,即使吞食者具有相当大的能量,可以吞食其他的天体,这个过程也并不容易。当它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了地球这个宜吞食的天体之后,一个最迫切的愿望即是完成对地球的吞食。否则,吞食者将不可能运行到吞食另一个宜吞食天体的时候。
相应地,地球是宇宙中另一个生成了辉煌文明的天体。当然,这种“辉煌”只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因为对于更多的天体而言,所谓“辉煌的文明”并没有意义,甚至就不存在。当吞食者就要吞食地球时,发生了两个天体之间的博弈之战。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吞食者谈判,争取到了在月球建立移民点的机会,并在月球的推进面埋设了大量的核弹,让月球冲撞吞食者,以毁灭吞食者来拯救地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两个相互依存作用的天体类似于太极中的“两仪”。它们在一种特定的联系中证明自己。事件的发展是人类的撞击计划没有完全实现,吞食者只是被撞开了一条裂缝。这大大地影响了吞食者的吞食功能,导致其不能尽快完全吞食尽地球,使地球有了重新孕育生命、形成文明的机会。另一方面,吞食者仍然获得了地球的能量,能够向宇宙深处飞行。当然,在刘慈欣另一篇小说《诗云》中,吞食者被能量更大的“神”天体毁灭。在《吞食者》设定的世界里,吞食者与地球构成了相互证明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没有意义。地球文明似乎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的状态之中,能够利用核弹制造月球推进器,可见其科技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也正因为这种努力,地球失去了其他的可能,被吞食者吞食。但是,也正因为吞食者要吞食地球,激发了地球抵抗的必然性,使吞食者失去了完备的吞食功能,不能全部吞食地球,而是把更多的地球物质存留下来,使地球具备了文明重生的可能。这时,地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地球,但地球仍然存在;吞食者与过去的吞食者也不一样了,但吞食者还将向宇宙深处运动。它们在运动中完成了从“己”向“新己”演变的全过程。它们的存在意义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蜕变结果也是在相互对立的联系中生成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