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日的士兵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1.92
3.7折
¥
13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德)阿尔贝特·凯塞林|责编:王萍|译者:孙渤
出版社台海
ISBN9787516835975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9.8元
货号31840489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1960),二战期间德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之一、德国26名元帅之一。一战时期作为炮兵军官和总参谋部军官参战,并被授予铁十字勋章。魏玛共和国时期担任炮兵连长和营长,并在国防部供职。1933年10月加入正在秘密组建的空军,成为德国空军的缔造者之一。1941年年底率第2航空队调入地中海战场,兼任南线总司令,并充当意大利指挥机构与隆美尔之间的协调人。1942年年底开始直接统帅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德国武装力量。1943年11月21日担任西南战线总司令兼C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19日成为第14位钻石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1945年3—5月担任西线总司令,1945年5月2日正式担任集德国南部战区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南线总司令。
译者:孙渤(1973—),山东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系。家用电器高级工程师,现居广东。军事历史爱好者,业余时间长期研究苏德战争史等领域的文章和书籍。译有《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库尔斯克会战》《巨人重生》。\\\"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引言
第一部 和平与战争的岁月,1904 — 1941年
第一章 在巴伐利亚王家陆军和魏玛国防军的服役经历,1904 — 1933年
第二章 魏玛国防军时代掠影
第三章 加入空军
第四章 在航空部的工作
第五章 空军总参谋长
第六章 和平尾声中的空军军区指挥官和航空队司令
第七章 波兰战局,1939年
第八章 两场战局之间,1939年冬季
第九章 西方战局中的第2航空队
第十章 重大转折前夕,1940年夏季
第十一章 “海狮”行动和英伦空战
第十二章 1941年11月底以前的俄国战局
第二部 征战地中海,1941—1945年
第十三章 对地中海局势的思考,1941—1942年
第十四章 马耳他还是埃及?1941年11月底 — 1942年10月
第十五章 盟军登陆北非与突尼斯之战,1942 — 1943年
第十六章 转战西西里
第十七章 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背盟
第十八章 萨莱诺战役和在罗马以南建立防御正面的斗争
第十九章 卡西诺、安齐奥—内图诺和罗马,1943年秋 — 1944年初夏
第二十章 意大利保卫战,1944年夏季 — 1945年春季
第二十一章 意大利境内的游击战
第三部 无条件投降和出庭受审
第二十二章 西线总司令
第二十三章 战争的尾声
第二十四章 战后经历
附录一 德国空军及其兴衰
附录二 作者说明
附录三 地名表
附录四 人名表\\\"
内容摘要
本书为二战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亲笔回忆录。他根据自己的军事生涯,利用研究战史的机会在狱中秘密撰写了该书。凯塞林身居德国高层多年,与许多政治人物、军事*导者有过密切接触,对德国军事、政治生活中改变历史的事件多有了解。在回忆录中,凯塞林讲述了他的军事决策和行动背后的动机,对二战德国战略和战术得失发表了自己独特且很有价值的见解,并从多个角度更加全*和立体地还原复杂的历史。可以说,这部个人回忆录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凯塞林本人深谙作为一名军人的行事之道,更展现了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的兴起与灭亡。
主编推荐
阿尔贝特·凯塞林是二战德国26名元帅之一、27名钻石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之一,不仅受到当时一众德军将领的交口称誉,就连同盟国一方也对他抱有相当的好感,称其为“微笑的阿尔贝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亚历山大元帅等人甚至在战后为其求情,希望免去他的死刑。
跻身德军高层的凯塞林与当时德国军界的重要人物,如空军总司令戈林、陆军元帅冯·博克、“沙漠之狐”隆美尔,甚至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政治首脑都有着不浅的交情。回忆录中,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二战期间德国军事、政治、外交决策的缘由和动机进行了解读,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战争内幕。
本书堪称凯塞林对于二战的“全景式回忆录”:他曾在波兰、苏联、北非和意大利指挥作战;1945年他作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向盟军投降,由此见证德国军事力量战败的结局;另外,本书还介绍了他在现代德国空军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回忆录,可读性强是本书一大特色。凯塞林虽是军人,但他的文笔相当流畅、感情真挚,足以用“优雅”二字形容。他也并不像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那样,在战争回忆录中推卸个人责任,而是以坦诚负责的态度叙述历史,这一点在二战德国将领所写的回忆录中尤显珍贵。
由于凯塞林在写这本书时仍是英国战俘,因此他无法获得全面的地图、部队部署、背景资料等,这使得该书的叙述没有曼施坦因或古德里安的那么详细,但相较于后者,他的回忆录胜在主观性更强,因此读者可以深入体察凯塞林对于战争局势的意见、评价、理由和思维方式。对于那些一直想了解从一位元帅的角度看战争是什么样的、他能获得哪些信息、他是如何评估局势以及他可能会采取哪些不同做法的读者来说,本书绝对是佳选。
精彩内容
\\\"旨在进攻英国的“海狮”行动出台的背景和过程证明,我方的战争指导缺乏计划性。我在1946年的一份研究专著中把这种想法概括成下面几句话:“然而,主要错误在于战争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周密的《战争计划》。到最后,继续进行战争的方式完全取决于当前战事的胜负,我们必须把这个事实当作德国方面在战争指导上的错误。阿道夫·希特勒应该为这件事负责。”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像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武装力量的作战计划和展开计划从1936年开始也是由国家战争部武装力量局的国土防卫处(derAbteilungLandesverteidigungimWehrmacht-AmtdesReichskriegsministeriums)起草,后来改为国防军统帅部和具体军种的总司令部负责。由于计划制定后的一年之内可能出现政治变动,军事任务是卡着有可能完成的极限来设定的。缺少军事装备也必然在政治上构成制约,并限制任务的设定。总之,当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我们都没有做好同英法两国开战的准备。甚至到1939年秋季西线的进攻已成定局的时候,也没有证据显示我们对进攻英国的准备工作有任何设想。就算国防军统帅部和希特勒谈不上高瞻远瞩,就算一举击败西方列强的闪电式胜利让希特勒始料未及,他们也不应该彻底忽视登陆的想法,因为这是每一名军人都能想到的。只要知道希特勒在其他几场战局之前是多么一丝不苟地检查准备工作和讨论可能的发展过程,任何人都能从他在面对英国时举棋不定的态度当中得出结论:他想避免与英国的公开较量。在我看来,他真的相信英国人会握住他伸出的和平之手。放弃必要的准备工作当时便能看出是一个严重错误,现在仍然如此。另外,希特勒也像德国总参谋部一样局限于大陆性思维,不愿意“跨海作战”。而他的上述态度又进一步受到雷德尔海军元帅的鼓舞。如果说陆军是不情愿对大不列颠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海军就是直截了当地反对。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空军将领的态度更加积极,包括戈林在内。鉴于经常有人指责飞行员是乐天派,我们当然有理由做出这种比较积极的判断——经过仔细考虑,我在这句话里特地使用比较级形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任何行动都有风险。判断局势必须以迄今为止的战争进程作为依据。三场战局的大获全胜足以向全世界展示德国武装力量的战斗力。英国远征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损失殆尽,震慑效果让他们的抵抗能力大打折扣,重新武装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英国空军遭受重创,其战斗机实力在9月6日降至最低点,许多机场严重受损,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最优越的机场。英国方面没有近距离支援飞机,像“惠灵顿”这样的中型轰炸机不得不为执行寥寥无几的作战任务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英国现有的轰炸机仅凭高射炮便可拦截,也迟早会沦为德国战斗机的猎物,后者早就渴望遇到这种轰炸机目标。我们采用适当的战术措施,完全可以使英国的战斗机部队疲于应付,并将其各个击破和彻底粉碎;何况还可以用扫射、轰炸或伞兵(乘滑翔机)破坏的方式让至少几座雷达站失去作用,从而使英国本土防御的指挥手段失灵。就“海狮”行动而言,没有必要夺取传统意义上的制空权,因为敌方用来破坏海上航渡的空中力量即使存在也微不足道,并且有可能用某种方法使之彻底瘫痪。
空军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阻挡英国本土舰队,这项任务需要动用海军、空军和陆军的全部有生力量。除了水面舰艇和飞机之外,水雷和重型海岸火炮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在英国近岸水域大量敷设水雷,又让对方在一定期限内无法清扫干净,那么海峡中可供本土舰队实施机动的水域就会变得非常狭小。我当时就无法理解海军对岸炮火力的评价,而后来根据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得到的经验,更是如此。过去,人们公认海岸炮兵连在重型水面舰艇分队面前占绝对优势,但现在这个评价不但不能成立,而且可以不客气地说,它们几乎毫无用处。海岸炮兵连的数量再多也不能改变这个论断,主要问题在于它们的射击阵地固定不变,有些甚至嵌入筑城工事之内。当然,压制敌方的海岸炮兵连是必要的。我方用海岸火炮轰击和飞机轰炸都完全有机会取得战果,更何况还可以施放烟幕。然而,以进攻区域及其相邻地带内的全部英国海岸火炮都保持沉默作为登陆的前提条件实属过分。这个要求让我想起1942年在意大利最高统帅部(ComandoSupremo)的一次会议上,意大利海军的领导班子认为在马耳他实施登陆的前提是彻底摧毁岛上的海岸炮兵连。我的回答是这个要求根本办不到,并补充说,在我参加过的许多场进攻性军事行动中,敌人的防御武器甚至根本没有受到压制也没有妨碍进攻获胜。就算有一两艘小艇被击沉,也是可以接受的损失,因为当前的胜利能够决定整场战局乃至整场战争的胜利,更何况舰船的沉没并不意味着损失全体船员。我还对西贝尔设计的战斗渡船寄予厚望,并亲自驾驶过这种易于大批量组装的渡船。即使1940年的我没有经历过我军在图卜鲁格仅凭8.8厘米火炮击毁四艘英国驱逐舰中的两艘,中小口径的海岸炮火又在安齐奥-内图诺把装甲防护较厚的军舰赶走,还是相信大量运用配备三门8.8厘米高射炮和轻武器的“西贝尔”战斗渡船可以显著提高防空能力,掩护水雷场不被敌方扫雷舰艇清扫,并有效防止英国海军轻型舰艇攻击我方航渡过程。我知道海军不会待见任何一种不符合海军观念的船舶,但这不能否认这种出自西贝尔奇思妙想的渡船和工兵突击艇是实施跨海机动的绝佳手段,它们后来的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在墨西拿海峡内、西西里岛与突尼斯之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