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0.73 4.6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紫茵

出版社西南师大

ISBN9787562178453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518141

上书时间2024-10-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志音(笔名紫茵),高级编辑,音乐周报前副总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理事。
1982.8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2001.8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研修班课程;曾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30余个;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任栏目特约编辑;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特约编导、撰稿人;两次获国家电视“星光奖”。曾任《国家大剧院院刊》主笔,现为该刊特约专家评论撰稿人;《艺术评论》《人民音乐》《歌剧》《歌唱艺术》等期刊特约撰稿人。
已出版《中国乐评人手记》《中国乐评》《音乐77》等合集近20部;《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我们的国歌》等个人专著6部。

目录
笔底留天香  梁茂春
一、笔动风云
  1 何若评乐何堪乐评
  2 大家的乐评
  3 乐评急需“补钙”
  4 裙服与裤装
  5 谁在制造“乐坊”神话?
  6 “阿姐鼓”敲响世界之门
  7 现代音乐考验听众耳朵
  8 笔尖搅动摇滚风
  9 本土音乐剧缺什么?
  10 中国原创歌剧“三大顽疾”
二、乐海帆影
  11 从“文化相对论”看中国音乐现状
  12 音乐生活三十年
  13 听音乐会你去哪儿?
  14 音乐会“观”众生相
  15 流行音乐准不准进课堂
  16 大师伴着“女友”来
  17 生命的康塔塔
  18 一位老人与音乐签下的生命契约
  19 合唱:歌剧里的奇妙“角色”
  20 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表情
三、花间挑刺
  21 谁触动了音乐比赛的神经?
  22 谁给新年音乐会定价?
  23 你是哪个施特劳斯?
  24 《吉祥三宝》涨价了
  25 一部大戏谁说了算?
  26 “一槌子买卖”谁亏本?
  27 沉默不是金
  28 “著名”的悲哀
  29 大忙人咋就成了大盲人
  30 一个幽灵在音乐剧舞台游荡
  31 经典何必复制
  32 经典岂容背叛
  33 笑傲江湖看何人
  34 创新不是挡箭牌
  35 个性不是保护伞
  36 我心中有个声音
  37 何必着急开骂
  38 原来乐队像军队
  39 古典也时尚
  40 谁会花钱看你的脸色
  41 请把掌声送进门
  42 音乐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43 谁识庐山真面目
  44 别因迷信专家而迷失方向
  45 带着总谱听音乐会?
四、远方乐游
  46 黄河情缘比水长
  47 天路之上踏歌而行
  48 大巴扎里的提琴“母亲”
  49 阿佤山的木鼓回声
  50 德奥歌剧就这味儿
  51 纽伦堡的无名歌手
  52 林茨:忧伤的多瑙河
  53 慕尼黑:莫扎特风头盖过格里奥
  54 哈夫纳湖畔的树影
  55 军港之夜歌飞舞引
五、岁月如歌
  56 音乐七七、七八级:无法遗忘的姓名
  57 女记者的学琴生活
  58 开往春天的列车
  59 缙云山下的青春记忆
  60 一个特级教师的爱与死
  61 仰望那颗闪耀的黎明之星
  62 一个画家的音乐世界为陈逸飞逝世而作
  63 “老西”戏说“谭家菜”
  64 “基辅”的除夕夜
  65 在旋转中翩然起舞
后记

内容摘要
 《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精选了作者紫茵多年来写作的音乐随笔散文60篇,主要体现作者在参与、观察、体悟音乐活动的观点、见解,以及作者个性化、专业化、类型化的独家言论、独立评述,包括《叶甫盖尼`奥涅金》:苹果在哭泣等文章。作者音乐学院毕业,又以新闻媒体人独到而敏锐的眼光、视角,关注社会音乐事象,其发表的音乐的散文杂文,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精彩内容
 曾几何时,在记者头上又被“加冕”乐评人。戴着这顶“帽子”,穿游出没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研讨会,奋笔疾书长长短短的现场观感、综述杂谈。最近几年,常听人称“音乐评论家”,面呈愧色忐忑应答:音乐评论,一个学习者、一个志愿者,仅此而已,还未到“家”。真正的“家”,需要深度修炼。“家”是一种专业标杆,更是一个心灵归宿。
还记得第一次翻阅《中国乐评人手记》,读到目录那一刻就傻了,疑惑、惶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释然、坦然。本人虽学音乐出身,但,乐评却是半路出家。在我的惯性思维中,乐评人都算“业余作者”。
梁茂春、杨燕迪、韩锺恩、明言这些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的老专家、大学者,他们怎么也成了“乐评人”?我们和他们怎么就成了一路人?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平面媒体,开始撰写乐评文章20余年。从“初生牛犊”“无知无畏”,到“审时度势”“前瞻后顾”;从“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到“笔随心意”“自由洒脱”。这个过程、这段历程,本身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在不断求索、进取中,职业素质、专业学养、表达能力得以深化与升华。写出《乐评忧思录》七八年过去了,许多话早已成为“老
生常谈”。
那年那月那日,曾经小有名气的一位同行一本正经提醒我,我所写的这些文章都不是乐评,《音乐周报》“评论”版发的文章全都不是乐评。我不假思索脱口反诘,这不是乐评是什么?听后感、观后感,只是“感”而非“评”!哇,崩溃!那一瞬间,心理支撑彻底崩塌。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那些发在评论刊物、评论专版、评论栏目的文章就是评论,和音乐有关就是音乐评论,简称乐评,同影评、剧评、时评属于一个系列。写了、编了十几年乐评,怎么全都变成“感”而非“评”了?无“感”能“评”吗?!梁茂
春教授提出:“音乐评论人人都可以写,真正热爱音乐的人都可以对音乐品头论足。”这个观点引动共鸣增强信心。另一位音乐批评界学者谈及“音乐批评要
怎样写”时说,普通的爱乐者、乐评人“爱怎样写就怎样写”,这个“爱”字特指写作者应该选择自身最
擅长、最适合、最顺手的一个“切入点”和一种“写作法”。乐评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就是带有个体化、
个性化的主观色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一干个观众就有一干个哈姆雷特”之说无不说明、证明这一观点。
那年那月那日,原本并不熟识的一位记者一本正经采访我,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真
正的乐评’,您对此怎么看?”中国没有真正的乐评?又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笑、爆笑,笑得小姑娘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中国没有真正的乐评!曾几何时,我问别人无数遍,现在轮到别人问我,岂能不笑?好不容易忍住不笑,便张口反诘:“中国怎么没有真正的乐评?谁说的?谁定的?请他告诉我,真
正的乐评,长什么样儿?!”一个滥得不能再滥、烂
得不能再烂的破题儿,二十年、三十年了,还在提、
还在问,真懒得回答。可是小姑娘认真负责追根刨底,别难为人家做不成上级领导派发的重要选题,只得把说过无数遍的老话、旧话、套话拣些出来。我现在就告诉你,中国肯定有真正的乐评,原先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艺术,评价也好衡量也罢,只有基本标准而无统一标准。何为“真正的乐评”?何来“真
正的乐评”?乐评,同乐评所观照的艺术一样,评价也好衡量也罢,只有基本标准而无统一标准。她听着
觉得挺新鲜。这就好比一条压在箱底好多年的旧裙装,现在翻出来穿,人家瞅着它拉风又时尚。
那年那月那日,谈笑风生中有人调侃:我们都怵你知道啵?哦?!真的真的,好多人都说特怕你,紫茵,忒厉害!嗯?!我不是老虎又不吃人!你不是老
虎比老虎厉害,你不吃人会咬人,疼!啊?!嘿,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想怎么骂怎么骂,咱不理他就完了。你一篇乐评出来,你说好那叫真好;你说不好可真就不好了,挨批栽面儿。所以啊我们全都怕你!许是看我“花容失色”,大老爷们儿赶紧找补:别误会,怕你不是恨是喜欢!愕然、哑然、默然……从此,经常反思自省,无非率性随意,写写“听后感”“观
后感”,人家都说那不叫乐评。竟然让人“怕”?!
好事?坏事?这件事,思来想去“悲欣交集”好纠结。最后干脆不想,管他呢随他去!我始终认为,写乐评者,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我反复强调,写乐评者,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的关键词:诚意、善意。一篇乐评只要具备诚意、善意,真话、好话和反话无形中组合成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真正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法度各尽其能。正常情况下,但凡诚意和善意的乐评,基本不会引来恶意和敌意。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