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0.92
5.0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瑞来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891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744961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从事历史书籍与古籍的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曰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且为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以及古典文献的研究。出版有《鹤林玉露》(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日本汲古书院,2001年,以该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史略》(日本DTP出版社,2006年)、《朝野类要》(点校并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宋季三朝政要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隆平集校证》(中华书局,2012年)、《宋史宰辅表考证》(中华书局,2012年)等学术研究与古籍整理著作,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历史、哲学、文学、古籍整理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目录
辑一
见迹与见心
“顾才何如尔”
说罗隐
崇文之渐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
士大夫的尊严
南面为王,北面而问
“不见之怨”
“愚直何益”
“不以贵胄先天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执法之官,患在少恩”
“以恩废法,如朝廷何”
“贵而能贫”
“在人不在天”
“在德不在险”
晁仲约该不该杀
知州之死
“忍把浮名……”
辑二
说“故事”
宋代皇帝如何读《通鉴》
皇帝的穿衣问题
传国玺的意义
当理想付诸现实
房价与国家调控
“元首丛脞万事堕”
范仲淹因何赋《灵乌》
“宁呜而死,不默而生”
“子道自能久”
“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音异乃谐”
张沔罢官
辑三
“臧获虽贱,其如性命非轻”
打掉人牙,丢掉高官
牙是不能随便打的
“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好官的标准
爱钱、惜死与好官
误读罢官的背后
宋代的冤案处理与国家赔偿
宋代官员不法案件的处置
宋代案件的异地审理
当拆迁遇上范仲淹
屠牛之禁
层累生成的“只许州官放火”
长安居大不易
“吃酒吃肉何曾梦”
内容摘要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
生存环境。
主编推荐
这是一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宋朝历史风貌的书。
比如范仲淹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发出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时代之音?一代才子罗隐,从二十几岁到四十五岁,十考而不中,作为一名文人,除了科考,他还没有其他选择?大词人晏殊打掉了下人的门牙,竟然被罢了官。早期的王安石迟迟不肯赴京做官,竟然是因为京城的房价太贵,养不起家。
诸如此类。每一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随着镜中人物的走动、事件的进展,读者获得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见迹与见心前些年,葛剑雄先生曾依据其师之说,写过一篇为冯道辩诬的文章,似乎相当有影响。对于剑雄先生之说,吾深心许。最近读到宋人的一段有关论述,在这里摘出。余虽不敏,亦聊为剑雄先生赞一辞。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载:世讥道依阿诡随,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节。而余尝采道所言与其所行,参相考质,则道未尝依阿诡随。其所
以免于乱世,盖天幸耳。石晋之末,与虏结衅,惧无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选人,道即批奏:“臣道自去。”举朝失色,皆以谓堕于虎口,而道竟生还。又彭门卒以道为卖己,欲兵之。湘阴公曰:“不干此老子事。”中亦获免。初,郭威遣道迓湘阴,道语威曰:“不知此事由中否?
道平生不曾妄语,莫遣道为妄语人。”及周世宗欲收河东,自谓此行若太山压卵,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凡此,皆推诚任直,委命而行。即未尝有所顾避依阿也。
又虏主尝问道:“万姓纷纷,何人救得?”而道发一言以对,不啻活生灵百万。盖俗人徒见道之迹,不知道之心。
道迹浊心清,岂世俗所知耶?余尝与富文忠公论道之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谓大人也。”冯道身处五代乱世,事四朝十一帝,被后人指为文人无节之尤。不过,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后人批评冯道,是以后人的价值观,站在自身所处的时代,甚至是出于某种意图,进行的道德评价,并非来自冯道所处的彼时彼地的观察。因此,这种评价是一种变形的远视。
五代十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在这个乱世,正统业已消失。士之事君,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游走于列国。合则留,不合则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并无道义承诺,亦乏道德臧否。所以,用大一统时代的道德准则来绳墨冯道,实在有些与实际脱节,对冯道不公。
宋人吴处厚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举出一些具体的事实,指出在当时士大夫生存环境极为困难的境地之下,冯道也有原则,有坚持,并非如后人所指责的那样,一味“依阿诡随”。
观察冯道的评价史,葛剑雄先生也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宋初对冯道的评价还是较为宽容的,基本予以正面的评价,到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才彻底逆转,转向完全否定。
欧阳修所处,有欧阳修的时代背景。
从太宗朝开始的大规模开科取士,再加上时光流逝,到第三代真宗朝,士大夫政治开始形成。然而,在真宗朝,政治整备与制度建设是首要任务,还未遑精神建设。进入仁宗朝,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主,大规模的精神建设拉开帷幕。《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指出.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埸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傅、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