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温和越有力(0-6岁孩子行为问题正面教养策略)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7.61
4.9折
¥
3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唐文渊
出版社中国妇女
ISBN9787512713833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770508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唐文渊,现居北京。心理咨询师。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一个原想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科学育儿的妈妈,结果被孩子给成长了。致力于用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和心理学那点事。
目录
第1章 人生早期行为及心理习惯的初步养成
断奶: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一步
不可替代的母乳
孩子夜奶太频繁正常吗
断奶的佳时机—2岁
母乳的心理营养比生理营养更重要
断奶到底用什么方式比较好
断奶时,妈妈摆正心态更重要
睡眠:读懂孩子闹觉、睡眠紊乱背后的密码
不堪其扰的宝宝闹觉问题
婴幼儿睡眠的特点和规律
抓住宝宝犯困的“信号”
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入睡的环境
我是这样调整宝宝的睡眠的
饮食:顺其自然地让孩子爱上自己吃饭
懒惰的妈妈,还是聪明的妈妈
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自己控制饥饱
这样做,孩子就不会养成挑食的习惯
不过度关注,不追着喂饭
行为习惯:有足够的爱与信任,孩子就会很靠谱
为何妈妈们的美好期望总是适得其反
爱和陪伴是奠定孩子好习惯的基石
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成长自己
孩子的好习惯是爱和支持滋养出来的
情绪表达:到底要不要延迟满足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0~6个月,怎么宠都不为过
定时喂养不是延迟满足
科学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第2章 安全感的建立,关乎孩子的一生
6个月~3岁,为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期
警惕让孩子“安心”的“过渡客体”
孩子有“陌生人焦虑”时,请给予支持
妈妈情绪稳定,宝宝更有安全感
第3章 读懂孩子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需求
探索行为爆发期,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
孩子喜欢啃咬东西,不必焦虑
孩子对尖锐物品情有独钟怎么办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
堵不如疏,适当放手比阻止更重要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比惩罚管用得多
爱扔东西,老掐人,孩子脾气大怎么办
用正向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
温和而坚定且表里如一的态度
切忌呵斥或者假装指责孩子
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孩子不愿意分享,不一定是自私
别轻易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听孩子的,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保护好孩子的“自私心理”
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孩子分享
让孩子学会承受被拒绝的挫折
违拗,叛逆,有可能不是孩子不听话
孩子变执拗是叛逆期到了吗
孩子有意愿,就让他做自己
用共情、“事实 感受”的方式引导孩子
孩子单纯有情绪时,用倾听、共情的方式
倾听、共情失灵时,尝试“具体转化”的方式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不仅要事后反省,更要学会事前克制
孩子老是磨磨蹭蹭,妈妈怎么办
着急的家长眼里总有一个磨蹭的孩子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磨蹭有可能是孩子无声的反抗
用游戏来改变孩子“磨蹭”的问题
用故事来改变孩子“磨蹭”的问题
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读懂孩子的行为
第4章 用温和的态度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应激反应
孩子再皮,再不听话,也不能乱打乱骂
如何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
替孩子说出他的感受
情绪只是内在需求的外化
积倾听,分辨孩子语言的弦外之言
有效陪伴,舒缓孩子的负面情绪
用游戏唤醒孩子的正面情绪
别再纠结孩子“胆小”或者“胆大”
勇敢并不是不知道害怕
迟疑不一定是害怕,可能是心里有谱
别害怕vs别紧张
孩子勇敢的后盾是爱和接纳
孩子不是不勇敢,只是我们需要等待
孩子情绪不好时,家长就别雪上加霜了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更配合
秩序和规则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采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接纳情绪,不等于接纳行为
第5章 孩子的问题少不了父母的推波助澜
孩子小不能成为溺爱孩子的理由
没有界限的爱,是伤人的子弹
父母“懒”一点儿,孩子更独立
疼爱无上限,行为有疆界
孩子的问题源头都是父母的问题
有一种伤害叫作“别人家的孩子”
不苛求完美,尽量做一个好妈妈就可以了
第6章 好的养育是陪伴,好的陪伴需放手
陪伴,是用“心”跟随
有质量的陪伴才是好的爱
简单而有质量的回应也是陪伴
每天定一个亲子时间
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才有高质量的陪伴
用高质的陪伴滋养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用倾听打开孩子的心扉
共情孩子的感受
如何陪孩子玩游戏
怎样陪孩子读书
接纳是治愈孩子和自己好的方式
孩子专注玩儿的时候,我们做个旁观者就好了
第7章 3~6岁在园期: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
公立幼儿园vs私立幼儿园
选择私立幼儿园关键看什么
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怎么做
放下你的焦虑,孩子才不会焦虑
缓解分离焦虑的四个关键
允许孩子哭和允许孩子笑一样重要
跟孩子约定好接送时间
分离要迅速、坚定、不拖拉
用爱和游戏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如何恰当处理孩子间的打闹行为
孩子被打怎么办
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害怕孩子被打
让孩子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
孩子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需要时,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冲突是内化规则感的有利时机
“妈妈,幼儿园有个小朋友老打我”
“我喜欢跟他玩,只是不喜欢他打人”
如何处理孩子下意识的一些小动作
内容摘要
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最困扰父母们的莫过于孩子的行为问题。孩子动辄哭闹不止,整夜不眠不休,爱打人,爱咬人,喜欢啃咬各种随手拈来的东西,和小伙伴合不来,不能好好吃饭,钻牛角尖,专和父母对着干……关于如何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很多家长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本质是要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但具体怎么理解孩子,如何接纳孩子,似乎又是个难题。《越温和越有力:0-6岁孩子行为问题正面教养策略》作者唐文渊把自己的心理学背景和自己的养育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如何共情孩子的感受,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方面,以绘声绘色的描写,温柔细腻的记录,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难能可贵的参照标准。
越温和,越有力,应对0至6岁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可用力过猛,不可操之过急;不过度关注,不刻意控制,而是要以温和的态度陪伴孩子,以坚定的言语引导孩子。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很靠谱!这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精彩内容
妈妈情绪稳定,宝宝更有安全感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最考验妈妈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需要时常脱离妈妈,同时需要不断回到妈妈的怀抱。我的好友鲍阅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描述为孩子的充电过程,“电”充满了就脱离妈妈独自玩一会儿;过一会儿,没“电”了又需要妈妈抱一抱、陪一会儿,直到“电量”再次充满。这也
很像孩子学步的过程,他战战兢兢往前走出几步后,很快就会扑到妈妈的怀里;接着再试着走出几步,很快又会扑到妈妈的怀里。这种时候妈妈就是他的安全港湾,是“充电宝”。通过这样的不断的试探,从几步到十几步……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己行走,从而脱离妈妈的怀抱。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开和包容,允
许孩子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各种探索。而孩子也会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自信和控制感。最关键的是,你会发现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是非常非常快乐的。当他的这种需求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满足时,孩子的情绪也更趋向稳定,安全感也更好。
很多妈妈,特别是很多老人带孩子时很焦虑和担心孩子会摔倒,还有的老人因为担心孩子过早走路会影响腿的发育就每天把孩子抱在身上,一直等到孩子满一周岁才让他学走路。这其实都是在限制和约束孩子的自然发育。孩子在这个阶段一旦失去了探索的机会,自我能力自然得不到肯定和满足,因此更容易出现问题,未来跟妈妈或抚养人的分离自然就比较困难。
这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欲已然达到高峰,我记得可乐当时对所有看到的物品都十分好奇,都想去摸一
摸,看一看,试一试。但这时候的孩子虽然能够自己走路了,但走得还不太稳,需要看护人时刻看护,因为一不小心,孩子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于是很多爸爸妈妈就会买一个围栏把孩子围起来,或者弄一
个学步车把孩子长期限制在里面。当然围栏和学步车短期使用还是不错的,比如父母做饭、搞卫生时需要
暂时离开,但不适合长期使用,因为长期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地方,父母是方便了,却抑制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能力。
“可怕的2岁”来了之后,很多孩子特别喜欢说“不”“不要”,也会变得特别依赖妈妈,经常处在一种既期待妈妈,又不要妈妈的矛盾心态中。其实这也是孩子既想要保持自主性,又希望依恋妈妈而产生
的冲突。于是,这个时期情绪稳定、有足够接纳和包容性的妈妈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妈妈圈流行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养育观,值得推崇。妈妈情绪稳定、人格健全。既能够以欣赏的心态去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又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足够的力量支持孩子,孩子的身心发展自然差不了。
如何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听上去很深奥,实际上很简单。比如:当孩子玩了一会儿跑过来需要妈妈抱时,妈妈就抱孩子一会儿;孩子要自己玩儿时,就放他下来;孩子自己玩儿时别轻易打扰;孩子需要你陪他时,就陪他;孩子要干什么,只要在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和公共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这个阶段是非常考验妈妈的原
因,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他需要不断在与妈妈的良性互动和妈妈的支持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妈妈支持一下,他的安全感就多一
些,然后尝试分离的次数也会多一些,时间也会长一
些,然后再支持,再分离……当安全感获得的足够多时,分离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些焦虑的妈妈非常难以接受孩子这种“退行”的状态,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胆小了,所以有时会刻意做一些所谓的可以给孩子壮胆的训练,比如孩子非常害怕和哭泣时仍然让他独自睡觉;逼迫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叫陌生人叔叔阿姨,并且在被“叔叔阿姨”抱时不许哭;在孩子要求陪伴时,用各种理由支开孩子,让孩子单独玩,甚至以打骂、
指责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太黏人……还有的妈妈是自己没有办法跟孩子分离,她们每天时时刻刻跟在孩子后面,事事不放心,事事代孩子办。例如,有的孩子想自己吃饭,妈妈却说:“你吃不好,我来喂。”有的孩子想自己去拿桌子上的饼干,妈妈说:“爬椅子太危险了,你不行,妈妈帮你拿。”……事事代劳只会减少孩子探索各种事物和实践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这种控制只会伤了孩子。
以上这些都可能致使孩子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内在矛盾整合不好,导致安全感不够,以致长大后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P52-5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