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慈善人物故事(第1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江苏慈善人物故事(第1辑)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6.39 4.0折 90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江苏省慈善总会//南京大学江苏慈善研究院|责编:施敏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4589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0元

货号31246765

上书时间2024-10-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历史人物
  忧乐为天下,义庄千年传——士人楷模范仲淹的慈善事业
  刘宰:施粥济民,见义必为
  史际:“康济天下,覆露一方”的明代富豪
  高攀龙:善与人同,救世济贫
  韩贞:大善若水、慈心泽民的“东海贤人”
  周梦颜:著书劝行善,请愿免浮粮
  彭绍升:土人的“佛系”慈善
  潘曾沂:“第一善人”的慈善路
  晚清江南慈善群体之核心——余治的慈善活动及影响
  传统与近代慈善思想的交织——冯桂芬的慈善思想与实践
  李金镛:首倡义赈、名满天下的慈善家
  谢家福:知民族大义,存赈济之心
  “非常之人”的非常善举——盛宣怀的慈善人生
  “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改良社会的慈善实践
  “义声闻天下”的慈善家——施则敬的善行懿德
  魏家骅:扶生救苦、劝善归过的“双料进土”
当代人物
  陆小波:仁善传家的乡贤领袖
  陶欣伯:以商养教、以教兴国的百岁老人
  郑兆财: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海外赤子
  凡人善举,微者博大——全国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磨刀老人”吴锦辣
  唐仲英:大爱无疆、薪火相传的“钢铁大王”
  韩汝芬:用爱为智力障碍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秉承先志,为国储材——记“敬文精神”的传扬者朱恩馀
  播撒希望,情暖人间——记“希望老人”周火生
  汤淳渊:匿名助学、爱汇江海的“莫文隋”
  颜正明:为636名困境学子圆梦
  生命不息,回报不止——记“中国好人”姜达敖
  淡泊明志,大爱无名——当代“炎黄”张纪清的故事
  周其钩:倾心慈善,“树德”助人
  陈启兴:做了半个世纪“活雷锋”的“爱心爷爷”
  高德康:以服暖人,以善暖心
  曹龙祥: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崔根良:以大爱善行天下,以责任扛起担当
  沈小平:以慈善为第二事业,常态开展社会公益
  张建斌:怀揣社会责任,践行慈善使命
  “为爱复生”,将爱传递——“当代徐州保尔”郑复生的慈善故事
  王文清:一生的慈善,一生的公益
  陈建华:恒心为善,力久为功
  郭秦:95后“老慈善家”
后记

内容摘要
 江苏省慈善总会把“开
展救助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困难群众解难”作为办会的根本目的,不断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慈善救助形式。编者以1949年为界,收录江苏的历史人物16位,当代人物23位,包括范仲淹、高攀龙、韩汝芬、汤淳渊等人。通过对这些慈善人物事迹的介绍,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宣传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开
展慈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精彩内容
 忧乐为天下,义庄千年传——士人楷模范仲淹的慈善事业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谥文正,江苏苏州人。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并以光辉一生亲身实践。千余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无不视他为楷模。《宋史·范仲淹传》称:“自古一
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南宋大儒朱熹赞誉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他为人一
流,“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为官一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武功一流,“胸中有数万甲兵”;他文章一流,“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除了上述广为人知的政治、军事、文学成就之外,他还造就了一
番一流的慈善事业。他资助贫士,重教兴学,为国育材;他首创宗族义庄,赡族恤亲,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一事为百世师”。
一、慈善之源:儒家经典与佛教义理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两岁时,父亲范墉病故,家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穷困潦倒。
母亲谢氏无奈改嫁于平江
府(今江苏省苏州市)推官朱文瀚,范仲淹遂改名为朱说。后朱文瀚改官淄州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令,他便随其迁往长山,于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宋代,儒、佛、道三教合流,范仲淹自幼年起多接触儒教、佛教,其中的教义对他慈善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成长于孔孟之乡的范仲淹,其思想植根于儒学。儒家经典的核心为仁爱、礼
义,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理念成为他一生的行为指南。
史载,范仲淹博通《六经》,尤精于《易经》,《易经》中有许多劝人行善的训诫,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旨在宣扬积善行德,呼吁人们奉献自己、关照他人。想必范仲淹在品读这些语句时,积善成德、善己善人的种子就已在他心中播下。
范仲淹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年时便已初步接触到了佛教。
佛教更加关注于治心,能够解答儒学无法回答的宇宙和生命问题,因此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宋代妇女信仰佛教者很多,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也不例外。
据说,范仲淹幼时居住于苏州市天平山下的睨钵庵,由于家贫,屋子时常漏雨,范母的经卷总被淋湿,她便拿出来在庵外的石台上晾晒,久而久之,这座石台被人称作“翻经台”,成为范母诚心事佛的见
证者。母亲的佛教活动让范仲淹接受了佛教义理的熏陶,懂得了慈悲为怀、
心存善念的意涵。迁居山东后,范仲淹一度在家附近的寺庙苦读,在佛教氛围的影响下,在与僧人的接触中,他对佛教义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佛教在世问践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慈悲”,其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佛教信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世间万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因果循环论与善报观念,强化着世人对善行的向往,此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许多慈善事业都与佛教的慈悲意识分不开。北宋仁宗庆历初年,范仲淹曾为《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
》作序,他写道:“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
大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徒。”可见,儒家经典与佛教义理正是范仲淹慈善思想的渊源所自。他的一
生,都在探索着“善”,践行着“善”。
二、为国育材,让园兴学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
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七年的仕宦生涯,六十四岁时,病逝于任上。观其一生,出将入相,三遭贬谪,两戍边关,历任州县十余处,无不鞠躬尽瘁,忧乐天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除了治水、救荒等职责所
在的行为之外,他还以个人身份留下不少义举善行,典型事例之一便是对教育的重视与付出,为国育材。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至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因丁
忧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居丧,被晏殊聘请为府学主管。一日,一名孙姓秀才来上谒,范仲淹接见他后,赐钱一千给他。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继续赠钱,给予他补助。原来,孙秀才家境贫寒,连母亲也无力奉养,范仲淹赏识他的才学,便让他留在书院教书。
十年后,他成为有名的学者,便是宋初三先生之一
的孙复。孙复成名后,范仲淹大为感慨,他说道:“贫累大矣,倘因循索米至老,虽人才如(孙)明复者,将犹汩没而不见也
。”科举人仕,需数年苦读,对贫寒士子来说,读书往往也是一件奢侈之事。少年时代的贫苦读书经历,让范仲淹对此感同身受。因此,他常尽自己所
能帮助贫寒士子,解决其生计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安心读书,发挥才干。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