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告别:日本的安乐死与临终哲学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5.48
4.4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日]村上阳一郎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104965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689291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村上阳一郎,日本著名科学史泰斗、科学哲学家,1936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教养学院学士,东京大学研究所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曾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院教授、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长、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校长等。获颁东京大学、广岛市立大学荣誉博士。著有《生与死的关照现代医疗启示录》《科学史·哲学史入门》等。
目录
开篇 无法告别的时代
第1章 我们为何难以死去
第2章 日本人的生死观
第3章 我们能决定怎么死吗
第4章 医疗资源、经济与安乐死
第5章 活着准备告别
后记
内容摘要
随着婴儿潮一代进入“超高龄社会”,日本迎来了一个“无法告别”的时代,人们是否能主动“迎接”死亡,活得有尊严,走得也有尊严生死观、安乐死、尊严死、缓和医疗……我们了解过多少随着医学发展,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类是否“离死亡越来越远”?
高龄与长寿是现代生活及医学发展的贡献之一,医学进步改变了医患关系,“健康”的定义也随之改变。
建立生死观,是安乐死、尊严死背后的价值基础,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跨过人生的最终关如果人人长寿,余下的时间应该如何度过重病缠身,久治不愈,累及家人,应该如何面对面对至亲好友即将死亡时,心态该如何调整?在家度过晚年的独居老人,如何面对活着的压力?从现在起建立个人生死观,或许是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开始……科学哲学泰斗村上阳一郎从自身经历出发,以日本长寿社会为借鉴,带我们领略各种文化中的生死观,深入思考安乐死与缓和医疗的哲学意义。
精彩内容
【六眼之下】这是我在本书第一次提到类似结论的意见:我个人基本上认为不应当经常否定医助自杀和安乐死。这是因为大家现实中都见过许多“活下去不见得是好事”的例子。
世界上有许多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例子。例如,船只“洞爷丸”沉没时,有位牧师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其他年轻人,最后成为波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里,有许多人站出来代替他人牺牲。我认为这些行为不该遭到批判。回到根本问题,这些例子都违反了日本社会目前的表面共识,但一口咬定“生命的价值胜于一切”肯定是错误的。认为自己相信的事物价值超越生命,为了崇高信仰而牺牲生命,这些都不该被否定。
专家与公众对安乐死和医助自杀如何应用于现实社会,有过许多讨论。我认为,必须设置门槛,以免适用范围被轻易扩大,形成“滑坡现象”。日本新闻屡屡报道某家属因为长期照护绝症患者造成身心沉重负担,结果发生了子杀父母、妻杀夫、夫杀妻等悲惨事件。这些例子虽然和末期患者主动想死的情况完全不同,但立法通过安乐死,或许会为这些人带来一些影响。我认为,这些可能性也必须纳入考量范围。
我的基本立场是:倘若当事人同意且当事人、亲近的家属和医疗团队建立起足够的信赖关系,不应否定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的安乐死或医助自杀。家父主修病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家里开了一间小小的诊所。他曾经通过“六只眼睛之下”的说法,与我分享他实际执行过相当于安乐死的行为。所谓“六只眼睛”,指的是当事人、医生和另一名家属或负责照护的人,彼此建立起信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安乐死。“对医疗一线人员而言,对患者采取致死的措施以缩短痛苦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家父对我说这番话,是因为我将来可能继承家业,想当医生就得做好心理准备!当时我还是高二学生,认为父亲是在暗地问我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然而,老实说,我实在没有勇气亲手夺走他人的性命。
当时,还没有多少人是死在医院的,医生、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当紧密。我之前很少公开这个观点,不过我在和精神科医生 NadayNada(本名堀内秀,1929—2013年)的往来书信中(收录于《生与死的凝视》一书)提到:“要是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医生是可以帮助需要安乐死的患者稍微缩短寿命的。”对方在回信中也表示:“正如您所言,安乐死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因为以往的医生、患者与家属的关系较为紧密,才没有成为问题。换言之,现在安乐死等医疗问题浮上台面,是因为医疗第一线的紧密关系已不复存在。”然而,他也补充道:“尽管我的想法与推动安乐死立法的人十分接近,但是我与安乐死立法运动还是一直保持着距离。我不明确表示赞成,是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无法立法。要是立法通过安乐死,我很担心安乐死会变成某种权利或义务。”我也赞成他的看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