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开国领袖画传系列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6
3.6折
¥
10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素华//吕臻
出版社辽宁人民
ISBN9787205093488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00元
货号30273322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部分
少年
走出乡关
师范生
“五四”大潮的洗礼
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在国民党内工作
关注农民问题
第二部分
拿起枪杆子
转兵井冈山
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反对本本主义
不打大城市
打破三次“围剿”
被迫做地方工作
第三部分
长征
奠基西北
西安事变
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
在抗战爆发的时刻
指导敌后抗战
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全会
反磨擦斗争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皖南事变
加强边区建设
领导整风
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四部分
赴重庆谈判
在和战之间
全面内战爆发
转战陕北
转入战略进攻
来到西柏坡
决战前夕
三大战役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五部分
筹建新中国
开国大典
第一次访苏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抗美援朝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现国家工业化
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内容摘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他前面的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母亲怕他也难成活,拜一块巨石为干娘,取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读了几年私塾曾辍学在家,因为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而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16岁的毛泽东走出乡关,踏上了求学救国的道路。
1920年,毛泽东在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时刻,他毅然率部走上井冈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他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
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
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带领中同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
大飞跃。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张素华、吕臻主编的这本《开国领袖画传系列:毛泽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我国伟大主席毛泽东的一生。
精彩内容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四师是春季开
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1918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5年半师范生。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学校采用新式教育,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唪等。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人民困苦的动荡岁月。辛亥革命后,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
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
在这样时代的气氛中,毛泽东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寻找救济时危的真理。他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先后留学日本、英国9年,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办事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做学问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1914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
师生之间相交甚深,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也非常欣赏毛泽东,认为他“资质俊秀
”“殊为难得”,其经历“亦有趣味”,大可造也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等老
师那里去求学解疑,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课上。他每天总是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