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5.99
6.8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安胜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49906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1205394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安胜,副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及校园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系统工会理论研究会课题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壹 志在报国
钱学森的父母与家庭教育
大学时代的钱学森
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基于中美解密档案的考证与研究
贰 奠基航天
国难思良将——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看战略科学家的价值
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举国体制与中国航天的早期创建
中国航天事业决策中的钱学森
叁 思想光芒
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从党史看钱学森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战略科学家的时代召唤与制度催生
战略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国防科研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载体
试论钱学森的科普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肆 时代楷模
大力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富贵功名不足以累其心——我做钱学森秘书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爱国与奉献——钱学森毕生铸就的精神高地
信仰的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钱学森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党性修养
藏品中的科学精神细节中的大师风范
伍 “我的父亲”
“谢谢了,我的家”
钱学森的晚年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四史”教育的阶段性成果,向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全书分为“志在报国”“奠基航天”“思想光芒”“时代楷模”“‘我的父亲’”五个部分,汇编了钱学森研究人员的22篇文章,生动诠释了党的科技功臣、人民科学家、思想家钱学森的丰功
伟绩、崇高品德与深邃思想。
精彩内容
钱学森的父母与家庭教育吕成冬“我是接受了我父亲和母亲的培养和教育。”这是钱学森晚年回忆父亲和母亲时说过的一句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师。父母的言传与身教,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那么,钱学森父亲和母亲又是如何培养和教育他的呢?钱学森曾经在一份手稿中写到父亲和母亲对他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文言文”和“爱花草”。
当我们对钱学森父亲和母亲有所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富有智慧和充满耐心。这对我们如何做好父亲、如何做好母亲,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下面,就让我们先从钱学森父亲和母亲的生平讲起。
一、父亲钱均夫钱学森父亲的本名叫钱家治,均夫是他的字,后来以字行名。1882年12月26日(光绪八年十一月十七日),钱均夫在浙江杭州出生
。钱均夫家世可以追溯至吴越国王钱镠,是其第三十二世孙。吴越钱氏家族源远流
长,自钱锣建立吴越国后繁
衍不息。钱均夫祖父钱继祖,世居仁和县城东街,经营丝行,家境富有。钱继祖育有四子:长子钱承镕、次子钱承鎡、三子钱承铎,四子过继给钱继祖夫人卢家,改姓卢。钱承鎡育有两子,长子钱家润,字泽夫,次子即钱家治。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士农工商”秩序,钱继祖致富后同样希望子嗣能够学而优则仕。于是,他将丝行交由大伙(即经理)管理,自己全身心地培养儿子读书。未料大伙在管理中渔利,获得万贯家产,钱家丝行因此破产,家道衰落,仅能维持一般生活。钱均夫出生时,家庭经济状况远不如从前,但父亲钱承鎡仍支持他读书。
钱均夫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888年,钱均夫六岁时被送到蒙馆读书,开
始学习《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启蒙读物;1898年前往上海王氏育才书塾(现上海南洋中学前身)求学;1899年考入浙江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求学。钱均夫读书之际,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所以,他在求学之际常常与同学讨论如何救国的问题,在求是书院读书时树立了“教育救国”的信念。正因如此,1902年9月,钱均夫以浙江官费生资格东渡日本留学,选择教育学作为专业。
1902年9月至1904年3月,钱均夫在宏文学院完成规定的日语学习,并于1904年7月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日本筑波大学前身)第二学部(地理历史部)学习。1908年春,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随后又在日本考察教育半年时间。
1908年底,钱均夫结束在日本七年的留学生活,回籍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钱均夫在日本留学期间,还与周树人(鲁迅)、许寿裳、经亨颐、杨昌济、陶孟和等人成为挚友。这些留日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教育史上的著名学者,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文化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均夫回国后在教育系统任职20余年,一直到1934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作出重要贡献。钱均夫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时,由于国内师范学堂还没有统一教材,于是他广泛收集材料,先后编写《名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教材。
钱均夫回国后,曾于1909年(宣统元年)参加清政府学部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得“优等”成绩后“着赏给文科举人”。第二年,又再次前往北京参加“廷试”,考试成绩列为二等。
经过廷试后,钱均夫被“著以内阁中书补用”。内阁中书官阶从七品,主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和缮写等,经过一定年限后可升入同知、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军机处章京。但他并未选择留在北京从政,而是选择回到浙江担任学务公所普通科副科长,1911年6月改任浙江省
立第一中学校长。
1914年1月4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任命了一
批教育部官员,其中,就包括任命钱均夫为教育部视学。钱均夫接到任命后便只身北上,前往教育部任职。
1917年10月3日,教育总长范源廉签署任命令:“委任视学钱家治为本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机关南下迁往南京。
1928年,钱均夫由教育部次长马寅初聘任为普通教育司一等科员。当时,钱学森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三年级,正准备考大学。钱均夫考虑转学对钱学森的影响,便只身前往南京任职,仍将钱学森留在北京,由妻子章兰娟照顾。钱均夫在南京任职未及一年,于1929年由浙江省教育厅召回,被聘任为教育厅督学。
同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是年秋钱家举家南下,回到杭州居住、工作和生活。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