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乡何处?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9.73
3.8折
¥
52
全新
仅1件
作者黄宗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50279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31437968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宗洁
黄宗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及香港当代文学、家族书写、动物书写等。长期关心动物伦理相关议题,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则为城市中动物与人的关系。著有《伦理的脸:当代艺术与华文小说中的动物符号》《生命伦理的建构:以台湾当代文学为例》《当代台湾文学的家族书写──以认同为中心的探讨》,与黄宗慧合著有《就算它没有脸:在人类世思考动物伦理与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难题》。
目录
推荐序:悲伤故事的一千零一夜
自序:让改变的力量,流动到远方
导论:不得其所的动物
1 展演动物篇:动物园中的凝视
2 野生动物篇:一段“划界”的历史
3 同伴动物篇I:当人遇见狗
4 同伴动物篇II:在野性与驯养之间
5 经济动物篇:猪狗大不同
6 实验动物篇:看不见的生命
7 当代艺术中的动物:伦理的可能
8 被符号化的动物:动物“变形记”
9 大众文学中的动物:寻回断裂的连结
注释
内容摘要
文明越是“进步”,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越界”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动物书写”的范畴,从海明威、J.K.罗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感受,那么改变的力量就有可能……顺着文字与话语,流动到更远的地方。——黄宗洁
主编推荐
1. 本书是关于动物议题的全方位指南,从展演动物、野生动物、同伴动物,到经济动物、实验动物,每章对不同类型的动物进行主题式论述,使读者对动物议题有全景式了解。
2. 本书在每章末尾围绕该章主题,列出了可进一步参考的书目和电影,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某一议题的可靠线索。
3. 本书并非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在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具体社会事件的分析中展开伦理思考,希望帮助读者在面对争议性动物议题之时,找到行动和论述的支点。
精彩内容
同伴动物篇I:当人遇见狗从动物到宠物:人与狗的互动史提到以狗为主题的故事,或许每个人都可以从童年记忆中提取一些印象深刻的形象,它们当中有些是知名的真实案例,例如日本涩谷车站前的重要地标“忠犬八公铜像”,背后就是一段人狗之间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有些例如“灵犬莱西”“龙龙与忠狗”,让狗作为“人类忠实朋友”的形象深入人心,就连卡通《小英的故事》里,都有只逗趣而不离不弃的小黄狗陪在孤女小英身边。换言之,狗的忠实与牺牲奉献形象,似乎就是人狗关系当中最核心的标志,于是不意外地,“忠犬护主”也就成为狗故事典型的叙事框架。近年来,由于同伴动物议题逐渐受到重视与讨论,狗的无私助人形象,遂成为部分人士用以鼓励民众关心流浪动物议题的方式之一。举例而言,2016年台南震灾时搜救犬受伤的新闻,就出现了“毛孩真辛苦,自私的人类,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想起它们”的感叹。但另一方面,传统忠犬护主叙事模式的案例,近年来在野生动物保育的观念下,也逐渐被质疑与反省,类似家犬护主与毒蛇搏斗的这类故事,只会强化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偏见,并且稀释了野生动物被(尤其野放饲养的)同伴动物伤害的危机。
但更重要的是,为何动物一定要“奉献”或“伟大”才值得珍惜呢?《有故事的人,坦白讲。》一书中,曾收录了一篇与“忠犬护主”看似相反,但也因此格外值得留意的故事:高雄甲仙小林村八八风灾的受灾户李锦容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他在水灾时带着两只狗逃命,但三天后直升机来救人时不救狗,他心急之下只好复制忠犬故事模式,谎称其他村民也是因为他的狗带路才逃出来的,狗儿因此被当成英雄,还受邀参加许多灾后活动。李先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狗并不是英雄。小的那只叫小黑,水灾时还是未足岁的小狗,只会吓得发抖,大的叫多多,每天吃得傻傻的只会找人玩,怎么可能带路。”但是对从小和狗一起长大的他来说,狗就是家人,山崩下来的那一刻,他什么也没想,转身拉了两只狗就往外冲。父母在这场灾难中离开的李先生最后说:“我不太懂得怎么形容活下来的心情……以前阿爸早起会绕过来带多多和小黑散步,现在这二只狗是我和阿爸唯一的连系了。请原谅我骗了大家,我的狗不是英雄,但还好有带它们出来,不然我就一无所有了。”对于李锦容而言,狗就是他的家人,但是在生死危急的时刻,他却必须通过忠犬救人的故事,才能让他的狗家人得到救援。在重大灾难时,动物的生命被当成应该优先放弃的对象,这样的观念过去很少遭到挑战。但是随着几次大型灾难时部分民众选择与自己的动物家人同进退的案例越来越多,众多的“李先生”开始让旧有的观念慢慢松动,2005年发生于美国的卡崔娜飓风即为一例。当时许多民众丧生的原因是为了宠物而拒绝疏散,其中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是一位叫作菲·珀格(FayBourg)的女士,坚持要和自己的爱犬“杭特”一起撤离,否则不愿意上船,搜救人员答应她之后,却把杭特丢出船外,亲眼看着爱犬消失在远方的珀格,始终无法从罪恶感中恢复,最后于2008年选择吞下过量安眠药身亡。这个重大的天灾,造成至少1800人、150000只宠物死亡。无数和珀格一样无法抛下宠物的饲主,他们的身影和故事,让美国通过了“宠物疏散及运输标准”法案,以免“宠物饲主被迫于自身安全或是宠物安全之中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卡崔娜让人们知道“人跟动物之间的牵系是断不了的”。
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牵系,狗作为同伴动物之中和我们最亲密的一种,却也可能是与我们冲突最大的。当饲养狗的人越来越多,流浪狗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对于狗在城市空间中该得到什么样的定位,遂更难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在狗身上投注认同与情感的人固然不少,但相对地,觉得狗会造成人与其他动物安全上的威胁,应该比照“外来种”的移除逻辑,或是将狗视为城市污染与疾病带原者的声音,同样时有所闻。台湾当局主管部门三读通过禁吃猫狗肉的条款后,反对的声浪直指“动保法”独厚猫狗,凡此皆可看出猫狗或许是人们关心与爱动物的起点,但相对而言,反弹的力道也可能特别强烈。
但是,狗看似被放在一个比其他动物优越的位置,得到特别多的关注,甚至立法保护禁止吃食,这样的状况究竟是少数爱护动物人士太过拟人化动物,投射过多情感在狗身上,并且缺乏整体生态观的结果,抑或反映了狗这种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确实在人类历史文化上具有某种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殊意义?而当饲主的素养并未伴随饲养宠物现象的普及同步提高,那些被遗弃的动物又该何去何从?该如何解释人狗之间特殊的依附关系,重新定位与定义狗的存在,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喜欢狗或讨厌狗,狗在当代城市的地位,确实如同约翰·霍曼斯(JohnHomans)在《斯特拉不只是一只狗》(What’saDogFor)一书中所言:“狗本身的定义现在正历经被重新想象的阶段。”本章将由此书的若干概念出发,透过当前的人狗关系,重审人与狗的互动史;再透过骆以军的作品《路的尽头》论析台湾的流浪动物议题;最后则以禁吃狗肉的争议,带入城市文明与饮食文化之间的辩证思考。
人如何“创造”狗无论城市风景中人们牵着狗漫步的画面,或在西洋画作里狗与家庭成员一起出现,都说明了同伴动物逐渐成为家庭的一分子。但相对地,狗与人的关系越亲密,人对狗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就越大。霍曼斯在《斯特拉不只是一只狗》这本精彩的著作中,对于狗如何演化为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样貌,进行了相当清楚的爬梳。他提醒我们:“看来似乎永恒不变的狗世界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干预的结果。”人重新定义了狗,更重新创造了狗—尽管这对许多狗来说,也是灾难的开始。
人如何创造狗?骑士查理王猎犬(CavalierKingCharlesSpaniel)或许最足以说明人的介入如何对动物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为了让这种狗更接近16世纪肖像画里的形象,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被“重新设计”,但“改变头骨形状的目标实现得如此迅速,大脑的进化还来不及跟上”,导致它们可能罹患一种名为脊髓空洞症的疾病—因大脑被迫塞在过小的头骨中而产生剧烈疼痛。书中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这就像把“十号尺寸的大脑硬塞进六号尺寸的鞋”。但骑士查理王猎犬只是众多被当成黏土般随意揉捏成我们喜欢形象的案例之一,所有的纯种犬基本上都是人们基于主观好恶形塑出的“产品”,例如德国狼犬(GermanShepherdDog)被改为后驱角度的体型,造成后腿关节的问题;巴哥(Pug)的鼻子会有慢性呼吸道问题等。而对于各种畸形体态的执着,不只使得纯种狗的基因失序,也造成它们终生不可逆转的众多遗传疾病。
对于纯种犬的迷恋,让狗宛如流行文化的一种,某些种类的狗会突然大受欢迎,然后快速被“淘汰”。对特定品种犬的刻板印象,往往也肇因于此种一窝蜂流行的效应,举例而言,罗威纳犬(Rottweiler)具有高度攻击性的恶名,其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它们快速跃升为美国受欢迎的犬种之一的后果。在1979年,只有三千只幼犬被登记,短短的十年间,登记数就达到每年十万只左右,当许多人只是一时冲动购买可爱幼犬时,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攻击事件的数量也相对提高。近年来,取代罗威纳成为怪兽般坐上恶魔宝座的犬种是比特斗牛犬(AmericanPitBullTerrier)。它们因新兴的斗狗风潮被培育出来,有着无所畏惧、会紧咬对手不放的特质,具有非常可观的攻击力。比特斗牛犬因此被视为“危险性动物”—即便它们从来没有任何攻击行为。结果就是美国每年因被遗弃、无人领养而遭安乐死的比特斗牛犬,达到约九十万只。人创造狗、选择狗、消费狗,随之遗弃狗。人狗关系的各种变化,意味着我们也必须重新定义与想象狗。
媒体评论
这是一门现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骆以军(小说家)
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类自己。
——张婉雯(作家)
如果年度好书只能推荐一本,《它乡何处?》必是我的那本专享。
——刘叔慧(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