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夏书系·玫瑰与教育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5.15 4.7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窦桂梅著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174523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1644916

上书时间2024-10-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能够上好课又当好校长,不太容易;能够在上好课的同时又让学生喜欢,更不简单。而这两样,窦桂梅都做到了。本书汇聚了窦桂梅执教多年的教育故事,记录了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揭示其成为名师名校长的奥秘,为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和蓝本。

作者简介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 教材审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曾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曾先后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作为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研究实践的主题教学获得建国六十五年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玫瑰与教育》《窦桂梅教你朗读》《我的教育视界》《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目录
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
第一辑  清谈与忧患
  1  小红花的背后
  2  叹息,不敢让孩子听见
  3  有梦总是好的
  4  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5  她们缺少的是什么?
  6  大敬佩与小遗憾
  ——有感于“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
  7  执子之手,与子偕行
  8  清兮浊兮沧浪水
  ——我在清华这几年
  9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
  10  玫瑰与教育
第二辑  在听说读写的背后
  1  顺风逆风,我心飞翔
  2  考试:不要让学生的生命支离破碎
  3  最好的礼物
  4  受教的,其实是我
  5  心中盛满阳光
  6  无风格何以立身
  7  找回失落的童话
  ——写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之际
  8  我们的语文怎么啦?
  9  语文老师碎语
  10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第三辑  日本教育管窥
  1  日本养护学校见闻
  2  教育公平,我该怎样安顿自己的灵魂?
  3  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么?
  4  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
  5  谁的负担更有价值?
  6  这样的培训能让我们走多远?
  7  学习更重要
  8  一个有两个高中生的日本家庭
  9  日本农村小学的魅力
  10  怎样培训“确保受人爱戴的教师”?
  11  宣传册及其他
  12  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
第四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
  1  也有那淡淡的哀愁
  ——有感于曹文轩的《草房子》
  2  父辈:用生命延续生命的人生
  ——读《许三观卖血记》
  3  并非一个人的苦难
  ——读《寻找家园》
  4  我信,故我幸福
  ——读《生命不能承受的轻》
  5  现实主义:人类受难的背影
  ——读《活着》兼答网友老伯牙

内容摘要
本书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的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文笔优美。每每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其随笔对一线教师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精彩内容
真可谓“旁观者清,当局
者迷”啊。今天,我才发现了小红花背后藏着的危机。
这堂课上,老师给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或者是发言精彩的同学奖励小红花。可以说,整堂课,小红花的发放成了激励学生
学习的主旋律。只见,学生为了小红花争先恐后地“争夺”着。
得主的眼里流露出自豪得意的神色,手里拿着小红花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而接下去的学习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那些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呢?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心中还有希望,但这希望被寄托在了下一堂课。可是,如果下节课还是没有得到小红花,再下-一节课仍然没有得到小红花呢?
久而久之,孩子没有得到红花,而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那些总是得到小红花的学生,在一次次得到小红花的结果中,最终沉淀在他们心中的,会是老师所
期待的那种健康的自信吗?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学习是否仅仅成了得到小红花、得到老师的表扬的途径?想想,有些课堂,老
师动不动就在孩子的脸上贴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掌声、响起!”——这种“原始”激励的后果是什么呢?
这样廉价的赞扬,在我的课堂上,不也是屡见不鲜、屡闻不鲜吗?自己以及别人的课堂,毫无节制、随随便便地塞给学生泛化的、拔高的“评价”。这评价最终飘起来的、鼓起来的,是学生自我膨胀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