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十万个为什么》+《灰尘的旅行: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科普阅读:看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1.32
2.0折
¥
107.2
全新
库存300件
作者(俄罗斯)克雷洛夫|责编:沈丽娟|总主编:顾振彪|译者:邱培成|绘画:向往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3459127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7.2元
货号31015781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配套音频解读,诠释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背景知识,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引导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新鲜、有趣的“知识链接”栏目,激发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绘制与内容相得益彰的风趣幽默的插画,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也对内容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和呈现。大量考古资料图和活泼鲜亮的手绘插图,增加阅读趣味,提升阅读感受。3D模型和全景插图,展示地球内部构造,再现真实地球风貌。
目录
第1站 自来水龙头1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洗澡?2
为什么要用水来洗涤?9
人们如何使肥皂泡工作?11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15
水能不能把房屋炸毁?18
固体的水21
为什么穿上冰鞋后不能在地板上滑行?22
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存在吗?24
第2站 炉子25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26
火柴为什么可以点火?30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31
劈柴在炉子里燃烧后,到什么地方去了?36
炉火旺盛的时候,为什么会呼呼作响?43
关于炉子的一个谜46
水为什么能够灭火?48
第3站 餐桌和炉灶49
厨房实验室50
马铃薯是什么东西?53
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硬皮,而煮的却没有?55
面包的皮是从什么地方来的?56
为什么面团里放上酵母就会发起来?58
为什么陈面包会变硬?60
为什么啤酒打开时会咝咝作响,并冒出泡沫?61
汤是什么东西?62
我们为什么要吃肉?64
人造的食物66
盛在瓶子里的美食73
奶为什么会变酸?75
古代的人都吃什么?77
我们喝咖啡和茶有多长时间了?81
古时候的人用什么吃东西,怎么吃?87
英国最早的餐叉92
第4站 厨房锅架97
七样东西和七个谜98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101
什么材料是最坚固又最不坚固的?103
铁为什么会生锈?106
为什么马口铁生锈不像普通的铁那样严重?109
铁器是用什么做成的?111
会生病的纽扣115
有没有黄色的铜?118
除了瓦罐之外,还有什么是黏土制成的?120
厨房里的瓦罐可以让你学到什么?125
第5站 碗柜133
厨房瓦罐的显贵亲戚134
瓷器是谁发明出来的?136
制造细瓷器的秘密147
碗柜里有没有沙子制成的东西?152
有没有硬的液体?153
玻璃器皿是怎样制作的?156
第6站 衣柜161
最后一站162
镜子的历史164
我们的衣柜里有些什么?174
有没有用空气筑成的墙壁?176
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
衬衫暖和?178
为什么夏天穿毛呢衣服不好呢?179
屋内导游180
内容摘要
《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作者带领小读者在屋子里“旅游”,经过水龙头、炉子和炉灶、餐桌、锅架、碗柜、衣柜等六个地点,饶有趣味地讲解这些常见的生活事物,是一本内容丰富、有趣的生活百科全书。
《灰尘的旅行:细菌世界历险记》收录了高士其先生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本书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细菌代笔的一部“自传”,以“菌儿”的口吻讲述了细菌的身世、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一系列科学小品,讲述了科学家对细菌的分类、细菌在人体内的活动等趣味知识;第三部分的文章内容最为广泛,既谈到了生物的代谢和繁殖,又讲述了造纸、炼铁等科学故事,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许多学科。 《李四光科普阅读: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先生以文学随笔的形式创作的地质科学类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地质力学的发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全书生动有趣,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字里行间展露出作者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古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作者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们为了破解人类起源的相关课题,不畏艰辛,为这门学科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以及与考古工作密不可分的一生。在文末的两篇文章中,作者总结了自己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并寄希望于后辈,期盼古人类学被继承和发扬。
精彩内容
十万个为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洗澡?
现在的城市里,每家每户都有自来水。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量差不多有十一二桶。然而在古代,也就是十五六世纪,像巴黎这样的城市里,居民每天也只能用一桶水。你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能不能经常洗澡呢?又有多少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和清扫房间呢?
难怪他们的用水量不大,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只在一些条件好的地方广场上会有一口水井。那还需要用桶才能把水吊上来,在水井里经常会发现死猫和死老鼠。
那时候的人们不仅缺水,同时缺乏清洁观念。其实,人们养成天天都要清洁的习惯,开始的时间并不久。
大约在三百年前,即便是国王也不会每天都清洗。在法国国王无比奢华的寝宫中,你可以找到一张大床,这张床大到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工具——“铺床棍”帮忙才能铺好;你也可以找到一顶华丽的帐幔,就如同一座小型的神殿一样;你还可以找到价格昂贵的地毯、威尼斯产的镜子以及做工精良的大座钟。然而,不管你怎么找,你在那里都找不到一个洗脸盆。
每天早晨,都会有仆人拿给国王一块湿手巾。国王就是用这块湿手巾来擦拭脸和手的。在大家看来,这样的清洁方式已经足够了。
在莫斯科,人们是比较爱清洁的。外国人来到莫斯科,看到俄国人经常到澡堂里洗澡,感到很奇怪。柯林斯医生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澡堂是一种必需的东西,而且能带来很多的收益。因为宗教信仰要求俄国人必须洗澡。在寒冷的冬天,俄罗斯人常常往自己的身上泼冷水。还有人从澡堂里跑出来,光着身子在雪地里打个滚儿,然后再跑回澡堂里去。”我们再回到巴黎去看一看,这里的人很少换衣服,一个月只换一到两次。在那个时代,人们关心的并不是衬衫干不干净,而是袖口上的花边名不名贵,胸襟上的绣花漂不漂亮。到了晚上,人们会把衬衫和其他的衣服一起脱掉,然后光着身子入睡。
直到约两百年前,人们的衣服才开始换洗得勤了。现在看来很平常的手帕,也是在二三百年前才开始使用的。最先开始使用手帕的,不过是寥寥数人。在贵族名流中,很多人认为手帕是一种并不需要的奢侈品。
床上挂的华丽帐幔并不只为了美观,更多是为了挡住从天花板掉下来的虫子。在某些古代的王宫里,至今还保留着那种防臭虫的伞。即便是在王宫里,也会有很多臭虫。其实,帐幔对防臭虫起不到什么作用。在它的褶皱里,臭虫反而过得很舒服。
那时候城市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下水道。在巴黎,脏水都是从窗户直接泼到街道上的。脏水可以直接流到街道中心的沟里。经过这儿的人都强忍着脏水沟的难闻味道,而疾步走过。
即使在莫斯科也是如此。1867年莫斯科铺设煤气管道的时候,在地底下发现了十五六世纪的木头铺就的街面遗迹。最古老的街面上积着一层0.711米厚的污泥,然后上面又有一层木质街面——这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上面还是一层污泥。
难怪当时的人要比现在的人更容易生病了。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哪个地方脏,哪个地方会有疫病。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整个城市由于可怕的疫病(鼠疫或天花),而变成无人居住的空城了。在10个孩子中,能活到10岁的只有一半。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很多穷苦人,因为天花和麻风病而毁坏了容貌。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变得比那时的人更健康、更强壮呢?答案就是水、肥皂和干净的衣服。
灰尘的旅行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漂流。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从百叶窗的隙缝里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肉眼固然也可以看得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就是用显微镜也观察不到。
根据科学家测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城市街道上的空气,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10万粒以上的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1000多粒灰尘;在旷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只有几十粒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要多得多。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游荡着,对于气象的变化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它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儿,没有它们,就没有白云在天空遨游,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它们,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不能降低。这是灰尘在自然界的功用。
在宁静的空气里,灰尘开始以不同的速度下落,这样,过了许多日子,就在屋顶上、门窗上、书架上、桌面上和地板上,铺上了一层灰尘。这些灰尘,又会因空气的动荡而上升,风把它们吹送到遥远的地方去。 188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岛上,有一座叫作克拉卡托的火山爆发了。在喷发的时候,岛的大部分被炸掉了,最细的火山灰尘上升到8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8倍的高空,周游了全世界,而且还停留在高空一年多。这是灰尘最高最远的一次旅行了。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的岩石的碎屑,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上面所说的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还有人工的灰尘,主要是来自烟囱的烟尘,此外还有水泥厂、冶金厂、化学工厂、陶瓷厂、锯木厂、纺织工厂、呢绒工厂、面粉工厂等,这些工厂都是灰尘的制造所。
除了这些无机的灰尘而外,还有有机的灰尘。有机的灰尘来自生物的家乡。有的来自植物之家,如花粉、棉絮、柳絮、种子、孢芽等,还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有的来自动物之家,如皮屑、毛发、鸟羽、蝉翼、虫卵、蛹壳等,还有人畜的粪便。
有许多种灰尘对于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性的。自从有机物参加到灰尘的队伍以来,这种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
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
……看看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颗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构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3/10,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7/10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轻一些,颜色一般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随着科学不断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观测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千米,而地球的直径却有1.2万多千米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勘察呢?有。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信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一样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从事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从石圈获取原料。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察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了。
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
人很早就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由于科学的落后,人们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就认为人是用泥土造的,也就是“神创论”。“神创论”在世界上流传很广,东西方都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传播。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抟土造人。古人认为,世界上最初没有万物,后来出现了盘古氏,他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天一天天加高,地一日日增厚,盘古氏也一天天跟着长大。万年之后,成了天高不可测、地厚不可量的世界,盘古氏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与地。他死后化成了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和草木。天地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出现了,只是世界上还没有人。这时女娲出现了,她取来土和水,抟成泥,捏成人,从此世上就有了人。
在国外的神话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在埃及的传说中,鹿面人身的神哈奴姆用泥土塑造了人,并与女神赫脱给了这些泥人生命。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出了动物和人,又从天上偷来火种交给了人类,并教会了人类生存技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神话传说被宗教利用,成为宗教的经典,并撰成教义,更加在人们心目中广为流传。关于“上帝造人”,古犹太教的创世纪部分,说上帝花了6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和人类:第一天创造了光,分了昼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分了天地;第三天创造了陆地、海洋、各种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分管时令节气和岁月;第五天创造了水下和陆上的各种动物;第六天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及五谷、牲畜;第七天上帝感到累了,就休息了。在基督教的“创世说”中说耶和华上帝创造了天地之后,世界仍一片荒芜,于是他降甘露于大地,长出了草木。耶和华用泥捏了一个人,取名“亚当”,造了一个伊甸园,把亚当安置在里面。伊甸园中有各种花木,长着美味的果实。后来耶和华上帝感到亚当一个人很寂寞,在亚当熟睡之时,抽出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上帝把各种飞禽走兽送到他们跟前。后来,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把亚当、夏娃贬下尘世,随后发了一场洪水以示对世间罪恶的惩罚,并造了一只诺亚方舟,来拯救世间无辜的生灵。
不管是女抟土造人也好,还是上帝造人也好,这些神话传说都并非出于偶然,而是人们很想了解和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却不得其解,这才造出了“神创论”。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逮蝈蝈儿、掏蛐蛐儿、捉鸟儿、拍黄土盖房是我们那个时代儿童最普遍的游戏。每逢我玩后回家,母亲都要为我冲洗,有时一天两三遍。母亲边搓边唠叨:“要不怎么说人是用土捏的呢!无论怎么搓,都能搓下泥来。”我6岁时到离我家不远的外祖母家读私塾,也常听老师和外祖母这样说。可见“人是泥捏的”传说流传得多广、多深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