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十讲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3.4
4.5折
¥
3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赵安军
出版社世界知识
ISBN978750126060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30715030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为作者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讲课内容的总结。作者采用讲课稿的形式,针对目前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直面解答的十个问题,内容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字、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等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三个重大课题:一、分析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二、分析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体系;三、提出了依据传统经典恢复中国文字本来面目的重要课题。
目录
第一讲 人文化成
一、文化释义
二、中国文化的根脉
三、以文化人
第二讲 象形文字
一、重新认识汉字
二、汉字的发展演化
三、文字的发展危机
四、结论
第三讲 五行八卦
一、一画开天
二、极致抽象
三、以人为本
四、哲学体系
第四讲 农耕文明
一、顺天应人
二、与天为盟
三、永续传承
第五讲 文明以止
一、提升修养自觉性
二、促进社会和谐
三、世界和平中国思路
第六讲 国民信仰
一、中国人有没有信仰
二、信仰的意义
三、弘扬传统文化,找回失去的信仰
第七讲 仁义礼智
一、什么是诚信
二、培育诚信意识
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第八讲 责任担当
一、责任担当是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责任担当的现实意义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责任担当
第九讲 大道之源
一、《易经》简介
二、《易经》是中国哲学纲领性典籍
三、《易经》是农耕文明价值和方法论的总和
四、《易经》哲理名句的文学价值
五、学习《易经》的三个要点
第十讲 天干地支
一、现代科学与约化思维
二、西方哲学的发展
三、中国哲学对科学可能的贡献
四、天干地支
内容摘要
中华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在8000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到西周时期发展成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的作用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图一样,基本理论一
经确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样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时间检验、经受干百次磨难冲击而屡次浴火重生的内在原因。
本书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
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审视视角,让传统文化在中国新时期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引领现代科学、技术新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推动社会发展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就像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精彩内容
第一讲人文化成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正在稳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中国已经再一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取得这一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触发国人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
求继承创新,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更加清晰和平坦,也会给中华民族保持长盛不衰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时,针对一些言论,首先需
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华传统文化有没有严整的理论体系?它和西方文化相比,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茶余饭后谈资,而是化解国人思想困惑的重要命题。如果不破解这个命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仅仅是空洞的口号和对碎片化习俗的怀旧,谈不上用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国人灵魂的伟大历史使命,更谈不上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接连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为了摆脱这种屈辱,有志之士前仆后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斗争。
中国人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迎来了20世纪开天辟地的大事:新中国建立了。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近代屈辱的终结。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得以确立。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署后,彭德怀感慨地说:“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成为迫切的需要。为什么要重建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从“西学东渐”说起。
西学东渐从明朝末年就开始了。学者们构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民国时期,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废除中医等言论此起彼伏,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停歇。
当时的学者们反叛中华传统文化,谴责传统习俗,其积极意义是使传统断裂,以求建立新的知识权威;消极意义是未能真正建立起知识权威,从而导致文化呆滞和思想真空。从文字到思想、从习俗到价值、从礼教到体制完全移植西方,出发点有积极的方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缺陷就越来越多地暴露了。成中英先生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把一种外来的形式强加于一种本土学术的内容上而不体验到某种不协调。应该说,中国引进西方文化引起的这种不协调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没有根本性消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