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广东仓、武汉仓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5.03 5.9折 5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阎晶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4950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0991085

上书时间2024-10-0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阎晶明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鲁迅研究方面的著作有《鲁迅还在》《鲁迅与陈西滢》《须仰视才见》,编选出版《鲁迅演讲集》《鲁迅箴言新编》。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抖落思想的尘埃

——《野草》本事考

1.北京的风景与环境

2.故乡绍兴的影迹

3.现实世相与人物“原型”

4.作为“赠品”的“器物”

5.文史典籍的散布
6.结语:为什么会有本事考?

第二章  箭正离弦

——《野草》的诗性与哲学

1.本事是缘起、元素,但不等于就是题材

2.阐释《野草》注定要面对的困局

3.《野草》的表达“格式”

4.从“肩住黑暗的闸门”开始跋涉

5.本事的升华:从“自言自语”谈开

6.“梦七篇”的延展与技巧

7.《野草》的高频率词语

8.“虚妄”中的力量与理想(上)

9.“过客”的相遇、对峙、告别

10.“虚妄”中的力量与理想(下)

11.“‘世纪末’的果汁”:外来影响与鲁迅的创造

12.余论:没有终点的阐释

第三章  “阿,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呵!”

——《野草》的发表、出版与传播

1.为什么叫《野草》

2.“老虎尾巴”与《野草》

3.《野草》的发表和《语丝》

4.当《野草》在《语丝》频频遇上“周作人”

5.《野草》的初版与早期流变

6.《野草》翻译的难点

7.余论:必须要做的辨正

末  章  逐篇简释:一点理解的“语丝”

附录一  鲁迅关于《野草》的自述辑录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从《野草》的本事缘起,考察《野草》的成因,也从诗性和哲学以及艺术表达的角度,探讨鲁迅对本事的改造、升华和艺术创造,还试图从《野草》的发表、出版流变,观察《野草》的传播史。
“箭正离弦”,是对《野草》营造的环境、氛围,情感流动的起伏、张力,以及鲁迅思想的玄妙、精微所做的概括。“箭正离弦”是一种状态,它已开弓,无法收回,但它的速度、方向、目标并未完全显现。它比箭在弦上更有动感,比离弦之箭更加紧张。
——阎晶明

精彩内容
 一直想寻找一种理解《野草》的方式,也一直在寻找表达这种理解的情境。《野草》是可以看到鲁迅心跳的写作结果,《野草》是有空间感、画面感的,《野草》也有时间上的纵深与沉浮,《野草》是一种状态的书写。越是深读,越能感受到鲁迅写作时的“小感触”和把这些“小感触”写下来的冲动。难以平复的情绪。深邃到极致的思想,那是有可能转瞬即逝的幻觉,是不可能重复回来的情景。《野草》是诗,是哲学,是被压抑的激情,又是这种激情借助文字的点燃和释放。我想起鲁迅《好的故事》的结尾,那正是对迅速用文字抓住幻觉与神思的一种真切描写:“我真
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开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
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这就是写作。
《野草》是鲁迅文字里唯一没有留下手稿的作品结集.如果能见到,我想《野草》的字迹应该会感觉有一些异样吧。神思不允许人慢条斯理去琢磨,不知道《野草》的手稿是不是更飞动一些。我决定用笔记录下而不是用键盘敲击出我对《野草》的感悟,因为我想.也许这样会更接近《野草》,更接近鲁迅。
《野草》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有急速的动感。
读《野草》,让我想起看过的电影《至爱梵高》,那种油画般的画面,在画布上演绎人与故事的行动,我以为,如果能用这样的手法去将《野草》拍摄成电影,一定会有动人的视觉效果。比如《颓败线的颤动》.如果摄制成类似的动漫电影,会产生怎样的凄美啊。“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的波涛……”。一对母女正在为忍受饥饿而挣扎。镜头随后会随着梦境切换到多年以后的场景,还是在“一问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一场残忍的、残酷的,令人心惊、酸楚、悲哀
的对话正在进行。一个“垂老的女人”“口角痉挛”,接着是平静,再接着是冷静,最后,她“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她在深夜里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她伟大如石像”的形象在荒野上矗立,但她在颤动,四周的一切都在汹涌,有如木刻,有如雕塑,又有如一
幅令人悲恸的油画。这是鲁迅的审美,更是只有鲁
迅可以写出的美感。
读过很多关于《野草》的研究文章,从前的,现在的,日本的,欧美的,我看到令人尊敬的学者在阐释《野草》意义上所
做的努力,感受到《野草》在美学上为后来者带来的诱惑。这包含《题辞》在内的24篇长短不一的作品集,引出了不知超过它多少倍的难以计数的阐释。这些阐释的努力,透着
真诚,传递着各自独特的感受。但我又觉得,从总体上,对《野草》的阐释有时觉得有过度之嫌,有时又觉得还有很多空白。
也许最大的矛盾在于,《野草》是跃动的、不确定的,但研究者总在试图确定它、固化它,《野草》的呈现方式也如“野草”,具有“疯长”的特点,但研究者想要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使其秩序化,使之成为散文诗这一新文体的范式甚至“标准”。
《野草》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鲁迅本人其实有过说明甚至是想逐篇解释,但后来者不会完全采信作家本人出于谦逊的表白.生生地要去拔高它的意义,为它附加上太多的主题。我敬重这些阐释的努力,但又时常会觉得我所感
悟到的与这些阐释之间.还有很多空白地带,我必须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填补这些“空白”,为这些我感受到的断裂地带铺路搭桥。于是就有了这一理解《野草》的小小的写作行动。
但我又深知,其实我做的这些努力,正是前人阐释《野草》时的缘由和出发点。每个人都因为感
到别人的解释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阅读感受,都想把自己独到的理解写下来,结果.其实,在总体上未见得都能做到鲜明、独到。我也一样不会跳出这样的局限和窠臼,都在自认为是独特理解,事实上大体是在重复的表.达中努力着。这是《野草》留下的谜底,是阐释者的宿命。
这就是《野草》最特殊的地方吧,它诱惑人思考,蛊惑人进入,鼓励人解读,而最终的答案、解释的终点却总是迟迟不能到来,每每让人产生前路更加遥远的迷茫,开始雄心勃勃,其实不过是“过客”之一而已。是的,我也注定一样,解读《野草》,就是一次周而复始的努力过程。尽管如此,我还是无法克制这样的决心,决计要做一回自己的梳理,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