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广东仓、武汉仓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4.36 3.9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乔治·塞尔金|责编:董芳璐|译者:李新宽

出版社中国工人

ISBN9787500878469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782661

上书时间2024-09-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美]乔治·塞尔金GeorgeSelgin作家、货币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佐治亚大学经济学荣休教授,卡托研究所货币与金融替代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经济学,包括货币史、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思想史等。著有《自由银行理论》(TheTheoryofFreeBanking,1988)、《银行放松管制与货币秩序》(BankDeregulationandMonetaryOrder,1996)、《小于零:增长经济体中价格水平下降的案例》(LessThanZero:TheCaseforaFallingPriceLevelinaGrowingEconomy,1997)、《货币:自由与不自由》(Money:FreeandUnfree,2017)等。
译者简介:李新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武汉大学世界史工作站博士后,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领域包括英国重商主义、近代早期英国消费社会、近代早期英国金融史。著有《国家与市场——英国重商主义时代的历史解读》《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英国的大问题
铸币的行话
一次标准的 “慌张相撞”
“让老百姓等一等”
凑合着用
伯明翰半便士
公共美德
纸币
商业代币
第二章  德鲁伊币、 威利币与蜂巢币
伟大的发现
铜矿之王
德鲁伊币
这条大鲵
威利币
慷慨的博尔顿
“一位相当好样的人”
微妙的 (和没那么微妙的) 垄断者
“一位机灵卑鄙的家伙”
第三章  苏荷区
世界最大的工厂
“苏荷区”
德罗兹式无情
皮特暂停
一项铸币的重担
第四章  人民的货币
没有问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铸币师
世界工厂
从纽扣到劳动分工
持久的印象
代币狂热
混乱引发混乱
如果……将会怎么样
第五章  博尔顿铜币
菲什加德的惊恐
一项真正的失误
铸造车轮币
王室镇纸
流动资产
真诚的奉承
被逼入墙角
最后的半便士
一个新的利维坦
受骗上当
前往小塔山
第六章  最后的致意
那吞没的声音
向上渗透经济学
大量的车轮币
辉煌的先令
优秀的奖章制作者
不太伟大的摩根
自掏腰包
雷丁的伟大希腊人
第七章  失而复得的特权
半块面包
“最危险和最有害的措施”
可靠的消息来源
狼来了
为了铜的议员
口风不紧
(代币) 大重铸
第八章  蒸汽、 空话与小额货币
蒸汽冲压机, 你好; 大问题, 再见
蒸汽冲压机和商业铸币
皮卡德的蒸汽机
蒸汽、 汗水和纽扣
蒸汽的效率高吗
防伪硬币
蒸汽铸造合格吗
英国的黄砖之路
……和它的红宝石拖鞋
第九章  结 论
后 记
附 录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内容摘要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势头渐强,皇家铸币局未能生产出足够的小面额硬币,供工厂主支付工人工资。由于货币短缺威胁着工业的发展,制造商们开始铸造被称为“商业代币”的定制硬币。这些代币迅速被广泛接受,成为英国受欢迎的工资和零售货币,直到1821年,英国政府宣布除本国货币外的所有货币皆为非法货币。
本书讲述了这一时期英国制造商挑战英国政府垄断铸币市场的精彩故事,不仅审视了私人铸币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用,还挑战了现代政府货币垄断所依赖的信念。

精彩内容
 第一章英国的大问题哦,是的!哦,是的!谁能说说,所有的钱跑到哪里去了?[1]现在人们不习惯于处理货币短缺问题。 当然,他们抱怨缺钱。但他们的抱怨不是经济学家术语意义上的短缺。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财富为其所用;但不管弄来多少钱,他们都希望或多或少是来自他们想要的方式,比如现金。 他们能把支票换成钞票和硬币,或者反过来,他们看着怎么合适就怎么来。 没人会费功夫把一张20美元的钞票,甚至100美元的钞票换成零钱。 相反,大多数收银机旁边会有一小杯免费取用的便士,或者我举一个个人的例子,我家的碗柜顶部会有满满一碗零钱。 由此可见,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缺乏零钱的时代,是零钱过剩的时代。
今天没有人担心硬币的状况或合法性。 伪钞仍是一种危害,但是没有人怀疑他们的美元硬币是伪币,如 25美分硬币、10美分硬币,更不用说便士了。[2]在大多数情况下,硬币的标记清晰、统一,看上去很正式。 偶尔异常的硬币只是一种古董。 它是一种赠送外甥的礼物,不是铸币局出错的证明。
两个世纪以前,情况完全不同。 许多国家日常深受硬币短缺之害,特别是小额硬币,[3]英国也不例外。 根据文献记载,小额硬币短缺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平民经常向议会和国王请愿,要求发行更多的法新和半便士。 在1380年、
1404年和1444年都曾听到人们紧急呼吁增加更多小额硬币。 [4]与18世纪初首次在爱尔兰爆发的货币短缺相比的话,这些短缺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极度需要半便士和法新,所有种类的银币几乎都消失不见了,小额金币更是极少。
”托马斯·普赖尔(ThomasPrior)在1729年写道。 “这是我们的不幸,”他进一步说道,“在我们中间不仅很少有现钱,就连构成货币的金银也很少,极其不便于国内贸易的经营。”[5]爱尔兰的货币短缺很快扩散到整个英国,在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第一阶段,情况变得相当严重。 工业革命被假定(至少是被一些历史学家假定)为开始于1760年左右,引发了对小额硬币
的巨大需求,被用来发放矿工、工厂工人和雇工的工资。 到1771年,一位匿名作者告诉议会中愿意倾听的人,“在过去10年里,贸易行业的人们感受到了严重的零钱短缺,并且这种短缺每天都在扩大,卑鄙狡猾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通过信用获得小额金钱,他们从来没打算归还”。 [6]除了见证人口的加速增长外,18世纪“革命的”几十年也见证了就业从农业向制造业史无前例的转移,工资劳动者人数相应增长。 早在16世纪中期,英国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依赖货币工资;到18世纪末,接近于四分之三。 根据芭芭拉(Barbara)和约翰·劳伦斯·哈蒙德(JohnLawrenceHammond)的研究,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1760年至1780年议会圈占公地大爆发的结果。 圈地迫使许多小土 地所有者和仍旧人数众多的茅舍农与无舍农,放弃了“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式的生存方式,作为无地劳动者去寻求就业,去往大农场,或者去往日益增加的城市工作坊和工厂,“没有围栏的敞田被富家之子瓜分,甚至贫瘠的荒地也不再公有”。 [7]但与其说圈地把人们赶出了乡村,不如说工业诱惑让他们走了出来。 英国国外市场的扩展,再加上重大的技术革新,有助于生产力和劳动力特别是非农业劳动力实际收入的实质增长。 工业——戈德史密斯所认为的“综合了一万种让人苦恼的技艺”———的收益,不仅有助于“过度的奢侈”,如同戈德史密斯所过的生活,而且最终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8]除此之外,正如
乔治·克拉布(GeorgeCrabbe)坚持认为的那样,大多数村庄与“甜蜜的奥本”(SweetAuburn)有着很大差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