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境身份文学(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越境身份文学(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广东仓、武汉仓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83.64 6.5折 12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伟|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22834320

出版时间2024-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2062374

上书时间2024-09-19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伟,1963年生,日本学研究所所长,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出版《少女漫画·女作家·日本人》《日本文化论》等个人学术专著,翻译《人间失格》《空翻》《夕子的近道》《镜子之家》等数十部文学名著,主编《诗人黄瀛》《西南地区日本学的构筑》《作为区域研究的日本学(上、下)》等学术著作。

目录
绪论  作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之镜面的《铜锣》
第一编  《铜锣》与中国
  第一章  《铜锣》创刊号与中国
    第一节  《铜锣》创刊的动机与背景
    第二节  作为中国符号的“铜锣”
    第三节  《铜锣》创刊号的“另类性”
    第四节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谱系中的《铜锣》与《亚》
  第二章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视域下的《铜锣》与《亚》
    第一节  安西冬卫的《亚》与大连
    第二节  诞生在广州的《铜锣》及其在日本现代诗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大连之于安西冬卫与广州之于草野心平
第二编  草野心平与黄瀛:越境·身份·文学
  第三章  黄瀛和草野心平的越境体验及其诗歌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作为终生诗友的黄瀛与草野心平
    第二节  黄瀛与草野心平的越境体验
    第三节  草野心平诗歌的“蛙语”和“天”
    第四节  黄瀛诗歌的异国情调和语言的混合性
    第五节  草野心平和黄瀛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  草野心平的中国体验及其亚洲意识的生成与变迁
    第一节  “昭和诗人”草野心平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谱系
    第二节  “岭南时期”与亚洲意识的生成
    第三节  曲折心理剧的开端与“思想转向”
    第四节  “南京时期”与中国观的多重构造
    第五节  战时意识形态阴影下的《绝景》和《富士山》
    第六节  “大东亚战争”的爆发与“断然战斗”的草野心平
    第七节  草野心平战后的“亚细亚幻想”
第三编  黄瀛与宫泽贤治:边界·解域·心象
  第五章  “少数文学”视域下的黄瀛诗歌与宫泽贤治诗歌
    第一节  作为“单独者”的草野心平、宫泽贤治和黄瀛
    第二节  从日本文学的新趋势看“少数文学”的兴盛
    第三节  作为“少数文学”的黄瀛诗歌
    第四节  作为“少数文学”的宫泽贤治诗歌
  第六章  黄瀛与宫泽贤治以“心象素描”为介质的回声
    第一节  以《铜锣》为中心的交流
    第二节  弥足珍贵的唯一一次见面
    第三节  以宫泽贤治为潜对话者的黄瀛
    第四节  黄瀛对宫泽贤治“心象素描”的仿效
    第五节  黄瀛与宫泽贤治的“妹妹情结”
    第六节  宿命似的连带感和超越时空的回声
第四编  黄瀛:口吃·混血·中介
  第七章  黄瀛:作为诗歌策略与身份建构的“口吃”
    第一节  作为“口吃者”的黄瀛形象
    第二节  “口吃”的精神机制与作为身体性抵抗的策略
    第三节  私人空间的建构与对“口吃”的消解
    第四节  作为身份建构的“口吃”
    第五节  黄瀛:口吃的日语与蹩脚的中文
    第六节  作为政治隐喻与身份隐喻的“口吃”
    第七节  黄瀛:临终的“口吃”与抉择
  第八章  日本文学中作为混血儿的黄瀛形象
    第一节  高村光太郎的“黄瀛头像”

内容摘要
 如果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一语中的“现代”作为时间概念,限定在民国初年至1945年之间,就不难发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学发生了广泛、
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高密度的交织状态。
而作为日语同人诗刊的《铜锣》于1925年诞生在中国广州,继而移至日本继续发行,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杂志,就不妨视为体现了中日两国文学交织状态的跨国性文学事件。以《铜锣》为纽带,中国诗人黄瀛与日本诗人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的亲密交往和深层
互动既印证了中日诗人间确曾有过“可以彼此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也成了这种“幸福”在国家和战争的坚壁
前像鸡蛋般脆弱易碎的鲜活案例,凸显出“越境体验”、
“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机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