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978750395260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德化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9787503952609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24.43 4.7折 52 全新

库存10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建中//陈冬珑|主编:王文章

出版社文化艺术

ISBN9787503952609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2403804

上书时间2024-06-0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德化瓷,说白了就是在德化县生产地瓷器。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陈建中、陈冬珑编著的《德化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千年瓷都——德化瓷文化溯源
  第一节 资源概况
  第二节 瓷都历史沿革
  第三节 德化窑瓷的起源
  第四节 考古与研究
第二章 幸存的记忆——德化陶瓷生产的历史遗迹
  第一节 窑址
  第二节 古器物
  第三节 古沉船中的德化瓷
  第四节 收藏品
第三章 艺海流芳——德化強制作技艺
  第一节 取土
  第二节 坯泥的制作
  第三节 制坯
  第四节 施釉工艺
  第五节 装饰工艺
第四章 化土为金——德化窑瓷烧成技艺
  第一节 窑炉
  第二节 装窑
  第三节烧成
  第四节 出窑、选瓷
  第五节包装
第五章 迷人艺术——德化陶瓷艺术品鉴赏
  第一节 瓷种
  第二节年代特征
  第三节 艺术鉴赏
  第四节 鉴赏要点
第六章 魅力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的风情习俗
  第一节 窑神和窑坊公
  第二节 窑神祭祀
  第三节 窑炉点火仪式
  第四节 陶瓷文化宗教场所
  第五节 民间故事
  第六节 诗词、楹联
  第七节谚语、俗语
  第八节 陶瓷节
  第九节 德化窑瓷著述
第七章 文明足迹——陶瓷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外销路线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德化陶瓷
  第三节 德化陶瓷与中西方文明互动
  第四节 德化陶瓷市场
  第五节 德化陶瓷的交易方式
  第六节 德化陶瓷的运输方式
  第七节 德化陶瓷外销的分布
第八章 薪火千秋——德化窑烧造技艺代代相传
  第一节 家传
  第二节 师承
  第三节 学校教育
  第四节外传
  第五节 雕塑艺术流派
  第六节 陶瓷历史人物
第九章 无限风光——德化窑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支柱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新一代陶瓷艺术人才茁壮成长
  第三节 传承人谱系后继有人
  第四节 政府保护措施
  第五节 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节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陈建中、陈冬珑编著的《德化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德化瓷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德化瓷》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
的未来前景。

精彩内容
 二、碗坪仑窑碗坪仑窑位于德化县的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5公里处公路右侧的山坡上。窑址分布面积5000多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时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德化县文化馆、盖德乡文化站联合组织发掘。考古发掘布下探方三个,总揭露面积82.25平方米。在窑址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上下两个窑基层面,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1700多件。
上层揭露窑身部分,窑头、窑尾均已被破坏。
窑身部分清理后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壁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在废弃堆积物中发现青釉瓷与黑釉瓷混合共存,该青釉瓷与黑釉瓷共存的堆积层叠压在下层白瓷堆积层之上。出土青釉、黑釉和酱釉瓷497件,产品有碗、盘、碟、罐、壶、瓶,以碗、瓶为主。造型以花口瓶和军持为优。有叠烧、芒口覆烧、
套烧、支烧和扣烧等方法。出土窑具和生产工具27件,有垫圈、
垫饼、垫柱、匣钵、筒形垫具、试片、磨钵和铁刀等。在中段偏东的古瓷堆积层出土了14枚铜钱。其中,年代早的有“开元通宝”,晚至南宋的“建炎通宝”等。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
制作的特征和残存窑体结构分析,该层为南宋的龙窑。
下层揭露一龙窑的窑头,窑头部分保存较完整,窑身和窑室已被完全破坏。发现的窑头部分呈半椭圆形,窑基尚存,残长约3.70米,宽1.40米,残高约0.07米,窑头券顶已经倒塌,火膛、
通火孔和残存窑壁保存尚好。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117件。
出土的瓷器产品均为白釉瓷器,器型有碗、盘、碟、洗、钵、壶、
瓶、盅、盒等。其中,粉盒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部分产品因窑腔内火候的差异而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烧制方法以支烧为主。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制造和残存窑头结构等特征分析,该层为北宋的龙窑。
碗坪仑窑的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蘸釉和荡釉兼用的方法。北宋器物的碗、
盘、粉盒盘口大,花纹丰富多彩。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
划花、印花为主,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纹饰以莲荷、牡丹、
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随着社会生
活习俗的变迁,南宋碗坪仑窑改变了碗、盘、盒口大的做法,且瓷种也进行了改良,开始生产泛灰的影青釉瓷和黑釉瓷两大系列。
产品器型除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生产了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陈设瓷,如荷口花瓶等,以及宗教用的军持等等。这一时期产品质坚胎厚,圈足外敞,器形变化多样,造型端庄,釉色青里闪灰,或黑里闪亮,透明如镜,体现了南宋瓷器注重釉色的时代风格。器表多素面,花纹装饰较前期有显著的减少,前期那种图案规整、线条粗放、丰富多彩的纹饰,已为少量划刻粗糙和模印的瘦长、莲瓣纹、云水纹和简单的弦纹所代替。这一
时期产品的装饰开始采用毛笔书写款识的方法,为后期瓷器装饰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P15-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