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小说名作欣赏(精)/跟着名家读经典 9787301284759
  • 外国小说名作欣赏(精)/跟着名家读经典 9787301284759
  • 外国小说名作欣赏(精)/跟着名家读经典 978730128475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外国小说名作欣赏(精)/跟着名家读经典 9787301284759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30.18 6.3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759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0006427

上书时间2024-05-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萧 乾 
冒牌的伟大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的实质  1

张仁健 
豹尾一甩 精神全现
读《该这样看待事物》兼谈小说结尾的艺术 17

朱 虹 
爱与牺牲 恨与复仇
读狄更斯小说《双城记》 31

马家骏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毛姆小说《露水姻缘》艺术欣赏  45

方 平 
精神恋爱 世俗婚姻
从《呼啸山庄》看妇女在爱情和家庭中的地位  59

王以培 
一曲含泪的牧歌
《我的异父兄弟》译后  69

朱 虹
 苦苦挣扎 默默等待
 评安尼·勃朗特的《阿格尼丝·格雷》  77 

郑晓园 
保守型和开放型婚姻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87

柳鸣九 
悲愤的力量
 读卢梭的《忏悔录》  97 

张英伦
 茶花女的悲剧根源
小仲马创作《茶花女》始末  117

郑克鲁
 “人注定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文学、加缪和《沉默的人》  131  

何西来 
情欲和子嗣
从莫泊桑《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想到的   145

亢西民
 世界荒诞 人生无常
读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橡皮》  153

唐 韧 
这是一堵什么样的墙
 读萨特短篇小说《墙》  165 

草 婴
 “善”“恶”冲突 爱恨交织
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安娜病危” 177

储仲君 
运用普通材料 塑造鲜明形象
读库普林的《童园》和《一丛丁香》 187

 智 量 
一坛酝酿了三十年的美酒
屠格涅夫的《玛莎》简读   195

崔卫平 
剜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势力
 重读《罪与罚》   209

汪介之 
三张牌的秘密
读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黑桃皇后》  223

张文郁 
倔强的性格 美丽的心灵
 读阿·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俄罗斯性格》   235

谷 羽 
父子情仇
布宁短篇小说《乌鸦》赏析   245

柳鸣九
 古老的主题 别开生面的处理
 评欧·亨利的《爱的牺牲》   253

朱炯强 
栩栩如生 寓情于景
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畔的老人》  263

钱满素 
虚虚实实 耐人寻味
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69

仵从巨 
丰富·深刻·独特
评海勒的《第22条军规》  277

叶 英 
不幸起因于不能承受孤独
读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  287

钱 虹 
意境优美 寓意深刻
读黑塞小说 《笛梦》   297

何满子 
用夸张、怪诞的形式揭示丑恶
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303

曾艳兵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
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解析   313

柳鸣九
 刻骨铭心 无悔无恨
读茨威格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339

周 怡  
女性自我的探索
《钢琴教师》的解密式阅读   351

丁 东
 现代性文化的萌芽
 读薄伽丘的《十日谈》   365

杨德友
 高压下的人性
读鲍罗夫斯基的《女士们先生们,请进毒气室》   385

昂智慧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401

胡少卿 
无始无终 无穷无尽
 博尔赫斯《沙之书》  415

内容摘要
“跟着名家读经典”是一套名家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古今中外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萧乾、程千帆、周汝昌、叶嘉莹、袁行霈、吴小如、余光中、谢冕、陈思和等。
本书收录了32篇有关外国小说文学作品的赏析,赏析的作品涉及《双城记》《傲慢与偏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百年孤独》等,赏析的作者包括飞白、辜正坤、吕同六、方平、杨德友等,赏析精到,可以作为一把了解西方文学的钥匙。
名著作者:普希金、萨特、小仲马、莫泊桑、托尔斯泰、卢梭、狄更斯、毛姆、屠格涅夫、欧·亨利、海明威、海勒、爱伦·坡、卡夫卡、茨威格、博尔赫斯……赏读作者:萧乾、朱虹、方平、郑晓园、柳鸣九、草婴、何西来、汪介之、叶英、何满子、周怡、丁东、杨德友、钱虹、朱炯强、王以培、胡少卿……

精彩内容
三张牌的秘密读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黑桃皇后》汪介之作者介绍  汪介之,1952年生,安徽庐江人。198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推荐词  《黑桃皇后》的艺术感就为许多俄罗斯作家所折服。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在普希金面前我们都是矮子……我们当中可没有这样的天才!在他的想象中有着什么样的美,什么样的力量啊!不久前我重读了他的《黑桃皇后》。这才是想象。”法国作家梅里美也认为,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上尉的女儿》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首先是作为一位不朽的诗人而载入文学史的:他是“俄罗斯诗歌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为世界文学宝库所贡献的,不仅有大量韵味无穷的优美诗章,还有辉煌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俄国现实主义散文之开端的《别尔金小说集》以“纯净与率真”(果戈理语)称著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以及至今仍保持其艺术魅力的著名短篇《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1833)可以说是普希金小说创作中最具有可读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主人公格尔曼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彼得堡的一个青年军官,“一个俄国化了的德国人的儿子”。他经常出入赌场,但一般只是看着别人玩牌,因为他虽然希望发分外之财却不愿牺牲自己有限的和“必需的”钱。一次,他偶然从同伴那里听到关于一位老伯爵夫人的轶事,得知她掌握“稳能赢钱的三张牌”的秘密,便决心把这一秘密打听到手,为此他甚至准备去做这位年已87岁的老夫人的情夫。通过追求老夫人的纯情养女丽莎,他得以进入伯爵夫人府邸,却在逼问秘诀时把老夫人吓死。不可思议的是,后来伯爵夫人的亡魂却把那三张牌告诉了睡梦中的格尔曼。凭着这一秘密,他在赌场两番得手,第三次却因抽错了牌而彻底输光,于是他疯了。
这似乎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作品写的是阴谋策划、冒险行为和真正的孤注一掷;同时插入频送秋波、坠入情网、深夜幽会的场面,表现欲火烧身、诱惑与疯狂。虽既不故弄玄虚,也不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却充满预感与征兆、悬念与意外、幻觉与梦境、报应与劫运感。格尔曼是一个赌徒、骗子和冒险家,“起码有三件罪恶压在他的良心上”,酷似浪漫主义小说中常见的主人公。为了满足自己对非分之财的欲望,他穷追少女丽莎,却无半点是出于爱情。他深夜带枪潜入伯爵夫人卧室,从恳求到威迫,从甜言蜜语到凶相毕露,吓死老妇人后却能不动声色地再去见丽莎,到拂晓时又在率真痴情的丽莎的帮助下经暗道顺利溜走……这一幕幕场景,足以构成一部历险传奇。从丽莎的角度看,她被这个魔鬼般的青年军官弄得“既是害怕,又是着迷”。从第一次看见他还不到三个礼拜,就同意与他夜间幽会。在发现这颗一度使她陶醉的灾星所拼命追求的其实并不是她本人而是金钱时,她曾失声痛哭,后悔万分。可是,当格尔曼在伯爵夫人的葬礼上摔倒时,丽莎也难以自持,随即昏倒在地。这又像是一个浪漫气氛浓郁的感伤故事。情节本身的奇异变幻,是《黑桃皇后》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的魅力还来自普希金设置的一个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贯穿全篇的悬念,即小说第一部分便提到的“稳赢的三张牌”的秘密。当格尔曼决意探出这一秘密时,读者似乎也想跟着看个究竟。待伯爵夫人被惊吓而死,这个秘密看来也就永远无从知晓了。出乎格尔曼(以及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老夫人阴魂未散,好像有意要成全他,还是说出了那神秘的三张牌:三点、七点、爱司。此时格尔曼显然既没来得及细想这一切到底是梦幻还是事实,也毫不怀疑这一秘诀的可靠性,便急切地要上赌场一试了。果然,在初开赌戒、面对有名的老赌棍时,格尔曼出手顺利,连续两个晚上,先后以三点、七点赢了庄家。第三晚,他将牌押在爱司上,似乎已是稳操胜券、势在必得了。可是没想到(读者也同样没想到),他翻开牌,看到的却不是爱司,而是黑桃皇后(十二点)。格尔曼彻底地输了!秘密的三张牌所造成的这种跌宕起伏、升降开合,紧扣读者心弦,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但是普希金显然言犹未尽。在格尔曼最后一次翻开那张致命的牌时,他在一刹那觉得黑桃皇后眯起眼睛对他冷笑了一下,这使他吓得大叫起来:“老太婆!”因为黑桃皇后的这一表情动作他曾在伯爵夫人的葬礼上见过。原来,伯爵夫人死后,格尔曼虽毫无后悔自责之意,却担心死去的老夫人将给他带来灾祸(这也许是一种不无根据的预感),于是就去参加她的葬礼,祈求她的饶恕。当他在灵柩前跪下,伏地良久,又走上灵台的台阶鞠躬时,他突然觉得死者好像眯起一只眼、带着嘲笑瞅了他一下(这是俄国人在嘲笑别人时常有的表情)。格尔曼当即被吓得摔倒在地。黑桃皇后的表情与躺在灵柩中的老夫人的表情是如此酷似,以致格尔曼认为黑桃皇后就是死去的伯爵夫人。读者读小说至此,不免产生疑问:究竟是格尔曼自己最后抽错了牌,还是老夫人的亡魂在暗中起作用呢?普希金似乎没有直接解释这个问题,可是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在作品正文开始之前的题名之下,就引有一句话:“黑桃皇后表示暗中使坏。”也就是说,普希金早就把“底牌”亮给读者了。读者不得不惊叹作家构思的巧妙,不能不在读毕作品之余仍回味再三。然而,假如《黑桃皇后》仅仅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作品,假如普希金仅仅是以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构制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那么,他的这部作品也许早就消逝在忘川了,就像他的同时代人马尔林斯基等当年所制作的那些浪漫主义中篇一样。普希金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锐地感受到了俄罗斯生活中刚刚开始出现的某种新变化,并及时地将其反映于自己的作品中。《黑桃皇后》写的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但主人公格尔曼这一形象却远不是一般的赌徒,也不是那个时代俄国贵族阶级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贪欲、冷酷的心理和冒险精神。但极强的欲望和热烈的幻想并未使他有丝毫的放纵,他能够克制住自己,得以成功地避免通常年轻人所易犯的错误,给同伴留下了沉着而节俭的印象。不过,这一切只是由于他尚未找到具体的行动方向。一旦看准目标,他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了。他精于盘算,绝不鲁莽行事,但抓住机会后,则敢于冒险,大胆行动,百折不挠。他敢于并善于利用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引诱、哄骗、蛮缠、恐吓等,无所不用其极。无论在何种场合,他都毫不忸怩,全无心理障碍。他的贪欲、冒险精神和非道德化倾向,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型资产者的典型特点。他的一系列行动,似乎是正在形成中的俄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的一种艺术演示。经由格尔曼这一形象,《黑桃皇后》在俄国文学中率先传达出资本主义关系行将出现于俄罗斯的历史信息。在格尔曼这一“金钱骑士”身上,涵纳着丰富的时代内容。
普希金借作品中的另一人物之口,说格尔曼“侧面像拿破仑,灵魂像靡非斯特”,这一说法绝非偶然。作家显然是联系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从有胆量、有魄力的冒险家与“恶”的化身的意义上给予读者一种暗示。另外,小说中关于格尔曼系德国血统的交代也不是随意的、可有可无的。历史告诉我们,俄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在接受西欧、首先是德国影响之后的事情,“俄国化的德国人”无疑是较早受到资本主义精神浸润的。普希金在这里显示出他对历史真实和历史动向的深刻洞察。
就这样,在沙皇专制的俄罗斯内部资本主义即将开始崛起的重大现实,便通过格尔曼这一迥异于俄国贵族的性格而得到了艺术表现。在这一中心内容之外,《黑桃皇后》还多方面地反映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例如,女主人公之一丽莎的养女身份和她的遭遇,就是那个时代一般养女命运的真实艺术写照。她饱尝了“别人的面包苦,别人的台阶难攀登”的滋味。伯爵夫人的古怪、任性和吝啬加深了丽莎的不幸。无论是斟茶时多放了糖,出游时天气不好或道路难走,还是朗读小说时发现作品本身有错误,老夫人全怪罪到丽莎头上,她成了真正的受气包。丽莎的受折磨、受冷落和孤寂感,既决定了她易于受格尔曼引诱,又客观地映现出无数养女的共同境遇与心理。这一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名著《复活》中喀秋莎的前身。又如,《黑桃皇后》写格尔曼在伯爵夫人葬礼上因产生幻觉、惊恐而摔倒在地时,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来宾中发出一阵低声的议论。一个瘦削的宫中高级侍从官,死者的近亲,凑着他身边的一个英国人的耳朵说:这个年轻人是她的私生子。英国人听了冷冷地回答说:哦!这位高级侍从官无疑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可是说起自己捏造的“新闻”来,却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普希金以一段简短的文字,活画出人性中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特点:把“想当然”作为一种认定,随后立即散布自己推想出的结论。作家不仅熟知俄国人的心理,也相当了解人类天性的某些共同特征。创作《黑桃皇后》的时候,普希金早已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之后,就排斥浪漫主义手法了。在《黑桃皇后》中,便明显地显示出幻想与现实的交叉、浪漫特色与写实方法的融合。因此,高尔基20年代在谈到《黑桃皇后》《驿站长》等小说时就说过,普希金是“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至今还是俄国文学的特色,它赋予俄国文学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普希金的小说,一般是以简洁为其基本风格特征的。这一点表现于情节结构上,就是高度的凝练集中、故事紧凑、艺术概括性强,往往在不长的篇幅中涵纳深刻的社会内容。《黑桃皇后》正是如此。简洁体现在形象塑造上,则是大都用“勾勒法”、白描手法刻画人物,通常不写精神感受,不作心理分析,主要以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内心面貌。《黑桃皇后》中对丽莎等形象的描写,就具有上述特色。如作品写丽莎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说那个拼命追求她的年轻军官名叫格尔曼,而且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时,只提到丽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她的手脚却变得冰冷了”,一句话即显示出丽莎的异常激动和不免紧张的内心状态。另如作品在写老伯爵夫人发现有人深夜潜入她的卧室,并向她逼问三张牌的秘密时,仅仅写了“她的脸上反映出强烈的内心活动”;写赌场上的那个老赌棍被格尔曼两次赢钱,第三晚又面临一场决斗时,也只是说他“开始分牌,他的手在发抖”。在前后两种情况下,伯爵夫人和老赌棍分别有何心理活动,小说均未展开描写,只简要点出两人各自的表情动作,却又清楚地显示出其内心波澜,真可谓惜墨如金而言简意赅。是为普希金小说的一贯风格。
但《黑桃皇后》中对格尔曼的形象刻画却似乎打破了作家惯有的方式。格尔曼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他在听到三张牌的故事后最初的震动和接下来的冷静盘算,他从老夫人亡魂那里得知秘密后的着迷状态和跃跃欲试,都写得详尽而细致。普希金其他小说中少见的内心独白在这里出现了。同时,为着突出格尔曼的性格,作品中还写到梦境和幻觉。这些特色也同样对后来的俄国文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果说,普希金的简洁为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那么,他写内心独白和梦境幻觉的表现手法,则为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社会心理小说家积累了初步尝试的艺术经验。
《黑桃皇后》的艺术感就为许多俄罗斯作家所折服。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在普希金面前我们都是矮子……我们当中可没有这样的天才!在他的想象中有着什么样的美,什么样的力量啊!不久前我重读了他的《黑桃皇后》。这才是想象。”法国作家梅里美也认为,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上尉的女儿》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直到今天,人们仍像列夫·托尔斯泰所提倡并实行的那样,常常研读包括《黑桃皇后》在内的普希金的散文作品,从中汲取灵感、激情和艺术养分,一如对待诗人的那些经久不衰的诗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