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五品】 食品毒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八五品】 食品毒理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3.7 1.0折 38 八五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单毓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8446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9787030378446

上书时间2024-05-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上篇  理论篇
章  绪论/3
一、食品毒理学学科来源及发展/3
二、食品毒理学概念/3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4
四、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4
五、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及风险评估中的作用/6
六、食品毒理学展望/6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8
节  毒物、毒性及毒性作用/8
一、毒物/8
二、毒性、危险性与安全性/8
三、毒性作用及其类型 /10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10
五、毒效应谱/11
六、靶器官/11
七、生物学标志/11
第二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12
一、剂量/12
二、效应和反应/12
三、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3
四、剂量效应曲线和剂量反应曲线/13
五、时间因素/15
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16
一、致死剂量或浓度/16
二、阈剂量和优选无作用剂量/16
三、毒作用带/17
四、安全限值/17
第三章  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19
节  天然存在的动植物源性毒物/19
一、植物源性有毒有害物质/19
二、动物源性有毒有害物质/22
第二节  化学性有毒物质/25
一、农药残留/25
二、兽药残留/26
三、有毒金属/28
四、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29
五、二英/30
第三节  微生物及毒素/30
一、细菌及其毒素/30
二、真菌毒素/31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34
节  生物膜与生物转运/34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34
二、生物转运的方式/36
第二节  吸收/39
一、经胃肠道吸收/39
二、经呼吸道吸收/40
三、经皮肤吸收/41
四、其他吸收途径/42
第三节  分布/42
一、毒物在体内的贮存/42
二、机体的屏障作用/43
第四节  排泄/44
一、经肾脏排泄/44
二、经粪便排泄/45
三、经肺脏(呼气)排泄/46
四、其他排泄途径/46
第五节  毒物动力学/46
一、经典毒物动力学模型/47
二、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50
三、毒代动力学与毒效动力学结合模型(TKTD模型)/51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53
节  生物转化概述/53
一、生物转化的过程/53
二、生物转化的意义/53
三、生物转化酶的分布及特性/53
第二节  Ⅰ相反应/54
一、氧化反应/54
二、还原反应/59
三、水解反应/61
第三节  Ⅱ相反应/62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62
二、硫酸结合反应/62
三、乙酰化结合反应/63
四、氨基酸结合反应/63
五、甲基结合反应/63
六、谷胱甘肽结合反应/64
第四节  终毒物和生物活化/64
一、终毒物/64
二、生物活化/65
第五节  影响生物转化的主要因素/67
一、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67
二、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68
三、代谢饱和/69
四、营养效应/69
五、其他影响因素/70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71
节  一般毒作用机制/71
一、直接损伤/71
二、化学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71
三、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 /74
第二节  增毒及诱导终毒物形成的机制/75
一、亲电物的形成/75
二、自由基的形成 /76
三、亲核物的形成 /76
四、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的形成/76
第三节  终毒物与靶分子结合的机制/77
一、共价结合 /77
二、非共价结合 /77
三、酶促反应 /77
四、电子转移 /78
五、去氢反应/78
第四节  诱发细胞功能障碍/78
一、细胞调节  功能障碍/78
二、细胞维持功能障碍/79
第七章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82
节  外源化学物的自身因素/82
一、外源化学物的结构/82
二、外源化学物的纯度及理化性质/83
三、外源化学物的作用方式和特征/83
第二节  机体因素/84
一、物种与品系/84
二、遗传因素/84
三、个体因素/85
四、机体代谢酶/86
第三节  环境因素/86
一、气象因素/86
二、季节  和昼夜节  律/87
三、噪声、震动及紫外线/87
四、溶剂特性/87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的联合作用/87
一、增强作用/88
二、拮抗作用/88
三、相加作用/88
四、协同作用/88
五、独立作用/88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表现/89
节  一般毒性作用/89
一、概述/89
二、急性毒性作用/89
三、蓄积毒性作用/90
四、亚慢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91
第二节  致突变作用/93
一、概述/93
二、致突变作用的类型/93
三、致突变作用机制/94
四、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试验与评价/94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95
一、概述/95
二、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96
三、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的原理及作用机制/97
四、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及评价/98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100
一、概述/100
二、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机制/101
三、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01
四、化学致癌物的筛查方法/102
第九章  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与安全/106
节  概述/106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106
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107
三、食品添加剂的管理/108
第二节  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与安全/109
一、着色剂/109
二、增味剂/110
三、防腐剂/111
四、发色剂/113
五、甜味剂/113
六、抗氧化剂/115
七、酸度调节  剂/116
八、漂白剂/117
九、消泡剂/117
第十章  管理毒理学及其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应用/119
节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19
一、概述/119
二、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20
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122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23
第二节  危险性分析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124
一、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概念/124
二、危险性分析的构成/125
三、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126
第三节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132
一、概述/132
二、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的步骤和程序/133
三、国际组织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安全限量的制定/135
下篇  实验技术与应用篇
第十一章  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139
节  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概述/139
第二节  动物实验/140
第三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统计分析/149
第四节  优良实验室规范/152
第十二章  一般毒性试验/157
节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57
第二节  蓄积毒性试验/161
第三节  亚慢性毒性试验/163
第四节  慢性毒性试验/165
第十三章  致突变毒性试验/168
节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168
第二节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172
第三节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175
第四节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177
第五节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180
第十四章  生殖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试验/184
节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184
第二节  繁殖试验/187
第三节  大鼠体外全胚胎培养试验/190
第四节  行为发育毒性测试方法/192
第十五章  其他常用实验技术/196
节  肝微粒体酶活性测定/196
第二节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技术/198
第三节  DNA加合物检测技术/200
第四节  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技术/202
第十六章  案例讨论与分析/206
节  食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206
第二节  糖精的毒理学研究/208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模型应用举例/209
第四节  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危险性分析/212
参考文献/215
附录/217

内容摘要
单毓娟主编的《食品毒理学》分上、下两篇,共16章。上篇为“理论篇”,共10章,系统阐述了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危险性分析等理论体系与应用。下篇为“实验技术与应用篇”,共6章。在介绍了经典的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本书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①将食品毒理学的经典理论独立编排成“案例讨论与分析”一章,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切合;②将“优良实验室(GLP)”的基本理论、要点及管理模式引入本书,力求从实验体系和实验操作上进一步规范食品毒理学的实践技能;③增加“常用实验技术”一章,重点介绍了“肝微粒体酶活性测定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DNA加合物检测技术”以及“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技术”。
《食品毒理学》不仅可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食品安全及其评价、食品科学、食品检验、预防医学等相关科研及工作人员的主要参考和指导用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