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技通识课 9787511747099
  • 新科技通识课 9787511747099
  • 新科技通识课 978751174709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科技通识课 9787511747099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53.21 6.0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安 陈宁 陈垟羊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47099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2053688

上书时间2024-05-1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出版二十余部专著,包括科普、文化类图书,多部被翻译成韩语、乌尔都语等在国外出版,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上天—下海—入地
第一节观天:FAST/003
第二节飞天:C919/014
第三节巡天:北斗/023
第四节浑天:大型直升机、运载火箭与载人航天/034
第五节问天:火星探测器/044
第六节下海:蛟龙/056
第七节探海:半潜式平台、深海空间站与钻探船/067
第八节深海:海底资源开发/072
第九节入地:无处不钻的盾构机/080
第十节出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088
第二章信息技术——ABCDEFG
第一节A: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103
第二节B:区块链(BlockChain)/112
第三节C:云计算(CloudComputing)/125
第四节D:大数据(BigData)/138
第五节E: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146
第六节F:防火墙(Firewall)与信息安全/150
第七节G:5G及未来通信技术/164
第三章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
第一节基因技术/177
第二节农业新技术/188
第三节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0
第四节精准医疗/211
第五节远程医疗/223
第六节疫苗研发/234
第七节“脑”研究/236
第四章能源、材料与制造新技术
第一节新能源与页岩气/249
第二节电池新技术/259
第三节核电新技术/268
第四节新型计算机与智能传感器/281
第五节高速轮轨与磁悬浮/297
第六节无人机与无人驾驶技术/304
第七节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316
第八节机器人/325
第九节新兴制造/336
第十节芯片与光刻机:从设计、开发到制造/348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风险治理
第一节PM2.5污染来源与治理/359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与我们/370
第三节PX产业与邻避效应/382
第四节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390
第五节韧性城市与减灾防灾/401
第六章高技术的落地与产业化
第一节多色农业/413
第二节工业互联网/424
第三节数字经济/438
第四节融媒体/447
第五节智慧城市/459
第六节抗击新冠疫情/467
后记/477

内容摘要
本书围绕当下科技领域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从宇宙的深处探索到地球上的信息网络,再到生物技术的奥秘、能源与材料的创新、环境保护与风险的管理,以及高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等展开讲述。内容丰富,覆盖领域广泛,不仅为读者提供探索科技进步的视角,更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还着重指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与深入的技术解析,使读者能够直观、全面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潮流,透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拥抱科技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精彩内容
第三章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不管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深刻,能够开发出多少更新的技术、设施和设备,最终都是为了人本身活得质量更高、时间更长久。本章将主要从吃和治病的角度出发,对粮食危机、新农业技术,乃至更为根本性的基因技术,再到用于提前防范病痛的疫苗技术和治病使用的医疗技术,讲述人类最为关切的生命健康问题。
第一节基因技术新冠病毒经过几重变异,由德尔塔毒株变异到奥密克戎毒株,变得传染性更强,防范传播愈发困难。但是,和2003年出现SARS疫情时不同的是,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捕捉到病毒的“演变”过程,透视病毒变异的结构变化,为人类认识病毒、战胜疫情亮出了一记利剑。
现代基因技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因工程和基因生物产业蓬勃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基因技术呢?基因技术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内涵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由人体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是DNA或核糖核酸(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变幻莫测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类的遗传变异特性。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基因技术根据生物的遗传原理,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实现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和功能。利用基因技术可使某些生物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或者创造出新的物种。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看成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比作字典。
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阐释,破解人类自身基因密码,以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其应用前景都是极其美好的。人类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将成为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早在20世纪初,就有遗传学家提出了“基因”概念,即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遗传学家摩尔根具体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摩尔根也因而成为“遗传学之父”。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从而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奠定了基因技术的基础。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随后,关于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类不断证实基因是决定人类生、长、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至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技术)终获成功并付诸应用,分离、克隆基因变为现实。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二、基因技术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三大科学工程。它同时将贯穿于整个21世纪,被认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破译出基因密码并将其序列化制成研究蓝本,从而对诊断病症和研究治疗提供巨大帮助。那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癌症、艾滋病等绝症被攻克;基因诊断和改动技术可以使人类后代不再受遗传病的影响。那时候人类将进入药物个性化时代,而且人类的生命也将延长。正是由于以下这些新技术和新领域的不断出现和日新月异,人类在新世纪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才会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基因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诸多领域。2014年6月10日,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与美国、意大利同行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中,他们尝试给疟疾的主要传播者冈比亚按蚊注射一种“内切酶”。这种酶具有“切割”染色体DNA的功能,可附着在X染色体上并起到破坏作用,使这些蚊子只能繁衍出雄性后代。
初期实验结果显示,用这种基因技术改造过的蚊子所产后代中,约95%是雄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到第6代时,这些蚊子会因为缺少雌性而无法繁衍。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然界,可有效阻断蚊子的繁衍,使特定种群灭绝,从而大幅减少疟疾等传染病的发生。2016年4月外媒报道,以色列农业专家通过改变特定基因,能让香蕉的保鲜期延长一倍,从而大大延长了香蕉这种常见水果的“货架寿命”。军事上,基因技术还可用于定向培育新的生物战剂。如将眼镜蛇的毒液基因移植到流感病毒,制成生物武器,不仅会使人患上流感,还会受到蛇毒的伤害。具体来看,目前基因技术几大主流的应用领域有以下几个。
(一)基因鉴定基因鉴定技术是一项生物学检测技术,通过遗传标记的检验与分析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亲生关系,称之为亲子试验或亲子鉴定。DNA是人体遗传的基本载体,人类的染色体是由DNA构成的,每个人体细胞有23对(46条)成对的染色体,其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夫妻之间各自提供的23条染色体,在受精后相互配对,构成了23对(46条)孩子的染色体。人体细胞有总数约为30亿个碱基对的DNA,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碱基对数目达几百万之多,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显示的DNA图谱也因人而异,由此可以识别不同的人。也有说法叫作“DNA指纹”,把DNA作为像指纹那样的独特特征来识别不同的人。近一个世纪以来,基因鉴定技术还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方便。DNA鉴定技术在破获强奸和暴力犯罪时特别有效,因为在此类案件中,罪犯很容易留下包含DNA信息的罪证。
在基因鉴定上,我国走得更远。2002年,我国河南省郑州市首次颁发国际通用18个点位的DNA身份证。它的下方有一长排条文形码。个人的遗传核子基因就藏在这些条码中,显示持有者存在的唯一性。拥有者将真正与世界上其他几十亿人区分开来。DNA身份证在人体器官移植、输血、耐药基因的认定和干细胞移植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基因制药发现新药物作用靶位和受体的费用非常昂贵,时间十分漫长,一直以来科学家只能依赖试错法来实现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目标。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完成后将削弱试错法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突出地位,科学家进而可以直接根据基因组研究成果(确定靶位和受体)设计药物。这将大幅缩短药物研制时间,降低药物研制费用,进而从整体上动摇人类制药工业的现状,使药物的开发研究过渡到基因制药阶段。例如,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果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
目前,我国国内基因制药主要分布于重组类药物开发、生物疫苗、生物诊上。市场上常用的胰岛素、水蛭素、降钙素等产品是通过提取或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当前,有许多院校和研究机构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拿到了目的基因并在实验室构建了表达载体,但在表达量及分离纯化方面还有待突破。另外,一些疫苗如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市场上已相当普及,其他一些疫苗如肝炎疫苗,普及还不广,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扩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大规模制药阶段已经来临。已有500个基因用于药物开发,到HGP完成时,这一数目将增加6-20倍,达到3000-10000个。
(三)基因诊断某些受精卵(种质)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等的影响,引起下一代基因组发生有害改变,产生(体质)疾病,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和预防,需要通过实验室的基因诊断、基因分析才能得到确认。基因诊断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是用目前人类对基因组的认识和分子遗传学数据,检查分子结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普通遗传病或家族遗传病作出的诊断。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最直接和最容易产生效益的地方就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意义:一是可以解决遗传性疾病难以诊断的黑洞,由于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特定的DNA序列即基因决定的,通过基因诊断能够在遗传病患者还未出现任何症状之前就确诊;二是肝炎、癌症、艾滋病都与病毒有关,而通过基因诊断技术就可以顺利检查出隐藏在人体细胞基因中的病毒,从而在造成危害之前消灭它们。基因诊断主要运用于:一是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或相关疾病基因的存在以判断和评估某病毒在某一个体上发生某疾病的风险,并设法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二是通过基因诊断促使个性化药物的诞生;三是通过基因诊断更精确地判断某些传染性疾病或肿瘤等疾病的存在,以利于临床医生尽早确定病因。
基因诊断技术不仅在疾病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婚前检查、亲子鉴定等人类生活方面具备广阔的运用前景。例如在预防耳聋领域,2015年,我国学者研发了新的全基因组扩增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胚胎植入前诊断。以往对于孕期胎儿耳聋基因的检测也就是产前诊断,主要在孕3—5个月进行。一旦证实检测结果阳性,多数夫妇会选择终止妊娠,这对孕妇的身心是一次打击。人们期望能够将诊断关口前移,如利用胚胎植入前诊断,即种植前基因诊断(PGD)技术,在胚胎阶段筛选出不携带耳聋基因的胚胎。借助这个全新的手段,我国医疗团队于2015年底已经让一对渴望拥有听力健康宝宝的父母成功怀孕并生出听力正常的龙凤胎。未来借助更稳定的基因扩增手段,有可能实现胚胎全基因组高精度测序,从而预防更多的遗传性疾病。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是通过向人体细胞基因组转换损坏了的基因或引入正常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也包括转基因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2017年10月19日,美国政府批准第二种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疗法治疗特定淋巴癌患者。
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治疗遗传病的唯一方法,如把第9凝血因子置入患者可以治疗血友病,把胰岛素置入糖尿病患者的体细胞可以治疗糖尿病等。基因治疗被称为人类医疗史上的第四次革命,遗传学表明人类有6500多种遗传性疾病是由单个基因缺陷引起的,而通过基因治疗置入相关基因将使人类的许多不治之症得以克服。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已获准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达1076项,其中,66%是针对癌症的治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如今都还处于初期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保证稳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尽管如此,基因治疗的发展趋势仍是令人鼓舞的。正如基因治疗的奠基者所预言的那样,基因治疗这一新技术将会推动21世纪的医学革命。
(五)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技术,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将目的基因导入寄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目的基因被大量地复制。
一般来说,基因克隆技术包括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建成新的重组DNA,然后送入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和状态的转移和重新组合。因此基因克隆技术又称为分子克隆、基因的无性繁殖、基因操作、重组DNA技术以及基因工程等。
基因克隆技术包括了一系列技术,它大约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P.Berg)等人于1972年把一种猿猴病毒的DNA与λ噬菌体DNA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再用DNA连接酶把这两种DNA分子连接起来,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重组DNA分子,从此产生了基因克隆技术。1973年,科恩(S.Cohen)等人把一段外源DNA片段与质粒DNA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重组质粒,并将该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第一次完整地建立起了基因克隆体系。
克隆技术一共有三个主要的发展时期:最早开始的时期,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欠缺,科学家们只能从微生物下手,将一个细菌复制成成千上万个和其一模一样的细菌。第二个阶段则是对生物进行克隆,这一阶段也是只能对生物的DNA基因进行克隆。而第三个阶段就是那只由一个克隆细胞克隆出的动物多莉了,它是由一只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的。1996年出生的多莉是用细胞核移植技术,从一只成年绵羊身上取下DNA,再由第二只羊提供卵子,待两者组成的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分裂成胚胎后,植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内发育,最终成功分娩。新出生的羊羔与第一只绵羊拥有同样的DNA。
1997年,科学家用同样的技术克隆了两只猴子,名为Ditto和Neti。但是它们是从早期胚胎细胞中克隆出来的。而长尾猕猴中中和华华,是从猴子胎儿的结缔组织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与胚胎细胞不同的是,后者可以在实验室中生长,这就使研究人员可以克隆出更多克隆体,也可以更容易地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胞。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来基于体细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创建,将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动植物克隆已成为现代科技进步中最具有冲击力和争议性的事件,克隆羊和猴的出现引发人类克隆自身的担忧,而植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大规模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物种混乱和污染的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植物克隆可以为人类食品来源开启广阔的空间,而动物克隆可以利用动物生产大量人类需要的基因药物和器官。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困境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又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基因技术革命。它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方面所取得的革命性成果,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基因治疗可以根治癌症、艾滋病等顽疾,缓解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病症。基因技术产生之初,人类就开始关注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技术的运用对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严峻的伦理挑战。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经过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女孩露露和娜娜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此消息一经宣布,立刻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与争议。2018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的会议声明及其后发表的《会议纪要》中,指出该行为“违背了相关国际(伦理)准则”,其中的缺陷包括“不充分的医学指标、糟糕的研究方案设计、不符合保护受试者福利的伦理准则,以及在临床程序的一系列发展和审查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事件也引发了领导层的关注。2019年7月10日,生物安全法立法座谈会召开,会议听取了立法意见和建议。而7月通过的《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及随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在相关制度顶层设计方面的努力已开始落地。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基因编辑方面引起关注,早在2015年5月,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及其团队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Cell)杂志上发表首次成功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论文,就曾引起中西方有关科学伦理的讨论。
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医学科学院在一份流传甚广的权威报告中,将基因编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第二类是体细胞干预;第三类是生殖系细胞干预。总体而言,基础研究中进行基因编辑是可以的,目前在各基础科学研究实验室已得到广泛使用。体细胞,即人体组织中非生殖性的细胞,比如皮肤、肝脏、肺和心脏中的细胞等。体细胞干预,也就是以防治疾病和残疾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应用,在一定法律伦理框架下可行,但如干细胞治疗这类,目前在国内外还存有一定程度的争议。生殖系细胞则是有条件允许使用基因编辑,生殖系细胞包括早期阶段的胚胎、受精卵、卵子、精子,以及能够产生精子或卵子的细胞和可以发育成为胚胎的细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提出了可遗传生殖系细胞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的标准和治理框架。在基础研究、基因治疗或干预之外,还存在着基因增强。理论上,增强也分为体细胞增强和生殖细胞增强。基因增强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如果将其界定为使个体获得超越人类物种所具有的形状和能力,比如超强的夜视能力,则一般认为很难得到伦理辩护。
目前,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三点。
首先,后代的自主权问题。被基因编辑过的胚胎将影响后代的性状与功能,这种影响是具有延续性的。因此被削弱的后代的人权也成为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争论上的焦点。其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后代的知情同意以及后代开放性未来的权利两方面。由于生殖系基因编辑可以导致有机体特征被遗传给下一代,是否应当被允许,一直以来在国际上存在很多辩论。反对的人认为,生殖系基因编辑侵犯了未来世代形成个体自身身份的权利,因此类似于奴役,而这种奴役采取控制或影响其生物特征的方式;另一些人则以宗教或自然为反对的理由;还有人认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特征在产前就被他人所决定时,可能会产生对自身平等和自治能力的理解上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生殖系基因编辑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允许。持这种观点的有政治哲学家桑德尔和法学家芬伯格,这也是目前国际学界的基本共识。另一些人则走得更远,如有美国法学者辩称,目前暂时禁止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的规定有违宪之嫌。
其次,基因加强。基因编辑按照其服务目的可以分为治疗与增强。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改变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方法。基因强化是指通过人类基因层面的修饰增强或增加某种性状或能力。基因增强可分为医学目的的和非医学目的的。医学目的的基因加强包括增强人类的免疫力以减少疾病发生,延长人类寿命等。非医学目的的基因加强是指为满足个人偏好而在基因层面进行的对后代生理机能、外貌特征等的改变。基因编辑的主要伦理问题产生于针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更具体地说,是基因加强。基因加强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地位、自由的限制以及社会公平。人及其身体本身具有某种道德地位,这是人类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但这一地位并非不可触碰,在进行任何技术干预时,都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持审慎的态度进行。人与人的身体是技术的目的,而非手段,不能随自己心意进行无止境的改造。虽然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具有自由的使用权,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无限度身体改造将使个体失去自我同一性,甚至无法再被认为是人。基因增强同时也会加剧社会不公平,可以承担高额基因改造费用的人在社会上获得更多机会,在社会等级上将无法承担高额费用的人群甩得更远。
最后,人胚胎的道德地位。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及其团队对人胚胎基因组进行修饰时,学术界就对人胚胎的道德地位进行过广泛的探讨:人胚胎究竟是否拥有与人相同的道德地位?用人胚胎进行试验是否有损人类尊严?对于人胚胎的道德地位,中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看法。中国自古以来认为真正的“人”是从出生开始算的,并且该理论在今天依然受众甚广。而西方国家认为胚胎由于具有人类的基因组而被认为是人,胚胎是人的早期状态。但是当人们需要从儿童和胚胎之间做选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儿童。因此,虽然胚胎具有与人相同的基因组,但其并不与人具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即使胚胎不应享有与人相等的道德地位,但其具有发展为人的潜能,因此不能将胚胎简单地视为实验材料,也应当赋予其一定的道德地位,遵从人类尊严对其提供保护,不应随意操纵、损害甚至杀害胚胎。即使是以医学发展为目的,也应持审慎的态度,并经过一系列公认的程序。
总而言之,贺建奎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纵然基因编辑技术引起了许多基于伦理方面的反对,但是毋庸置疑,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成为未来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基因技术的研究还应继续下去。基因编辑技术还将不断发展,除了要进行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前研究外,也应当关注伦理问题。伦理并非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而应当是促进科技发展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