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100(全四册) 978757021499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宝100(全四册) 9787570214990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157.95 5.8折 272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未都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70214990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72元

货号30925968

上书时间2024-05-10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国宝100:第一卷》
《国宝100:第二卷》
《国宝100:第三卷》
《国宝100:第四卷》

内容摘要
用文物讲述历史,是了解历史的一种特殊欣赏方式。《国宝100》中,马未都从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中国文物,详细讲述。本套书共包括4本,每本讲25件文物,分别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它们有的得到无数赞誉,被国内精心收藏,有的在历史变故中辗转定居异国他乡。
《国宝100:第一卷》收录了商代后母戊鼎、东汉铜奔马、清代各种釉彩大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国宝100:第二卷》收录了“中华第一玉雕龙”、西周大盂鼎、战国青铜杜虎符、西汉长信宫灯、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元代广胜寺《药师经变》壁画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国宝100:第三卷》收录了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商鞅方升、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西晋陆机《平复帖》、唐代宫廷金银茶具、南宋《玉版十三行》、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国宝100:第四卷》收录了《清明上河图》、圆明园兽首铜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让读者对于每件国宝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精彩内容
001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国宝100,我们先从陶瓷讲起,因为陶瓷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今天不仅每一个中国人,甚至每一个地球人都离不开陶瓷。我曾说过一句很重的话:了解了陶瓷的历史,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中国陶瓷浩如烟海,上下五千年,我们先讲哪件陶瓷呢?想来想去,就从瓷母讲起吧!
一说到瓷母,很容易让人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那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此“瓷母”非彼“慈母”,手头没有衣服补。
我们说的这个瓷母是个俗称—瓷器的母亲。这件瓷器是乾隆鼎盛时期 创烧的,它集结了十多个陶瓷品种于一身,这在陶瓷烧造中是个特例。我们就从它讲起。
这件国宝现存故宫博物院,在陶瓷馆常年陈列,你去陶瓷馆就能看到它(图1)。以前我在节目里曾经很详尽地介绍过这件瓷器,说这件东西全世界只此一件。当时烧造的目的和今天一样,就是陈设用,充分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审美。但以我对中国文化的判断,我认为这东西当时烧造就不可能是一件。你可能会问,怎么就不可能是一件呢?你想,中国自古就有成双成对的概念,这东西凭什么就烧一个呢?再有,这东西历史上非常难烧造,当时是专门给皇上烧造的,如果只烧一个,万一烧坏了怎么办呢?所以当时烧个十个八个备选是十分有可能的。因此我就戏说了一句,这戏言中一 定含有道理,我说:还有一件呢,你们谁要有本事、有能力,就满世界去找找。
这件瓷器体量非常大,釉色极为丰富,就是陶瓷专家在它面前也得分析半天才能知道它有多少种装饰手法。作为我们一般人,上前一看就只有一个感觉:这东西真够热闹啊!个儿大,壮观,富丽堂皇!你心里肯定要问:当时不是说故宫的好东西都被南迁了吗?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还留在宫里呢?它就没离开过宫廷?这事很简单,这件瓷器个儿大,运输极为不方便。
瓷器可比不了青铜,运输的时候稍不留神就[cèi]了,所以国宝南迁时大件的瓷器反而都没怎么动,都留在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带走的那些都是中小件。
再来解释这件东西为什么叫瓷母呢?是因为它集多种瓷器品种于一身,包括:珐琅彩、洋彩、仿哥釉、青花、金彩、松石绿釉、窑变釉、斗彩、粉青釉、霁蓝釉描金、粉彩、仿官釉、仿永宣青花、珊瑚红釉描金、仿汝釉、 酱釉描金彩。
那它都有什么纹饰呢?器身一共有12幅吉祥图案,6幅为写实图案,有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外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图2)。 够复杂了吧!也许你会觉得装饰就是麻烦,能有什么难度啊?讲个简单的知识,瓷器烧造分高温釉和低温釉,高温釉大多在1200度至1300度之间,低温釉一般在八九百度。如果我们非得划出一条界线,这个界线就是1000度,1000度以下算低温釉,以上算高温釉。可即便是低温也比开水烫多了,比油锅都烫!
把高低温各种釉烧于一个瓷器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哪个在前面烧,哪个在后面烧。当然是高温先烧、低温后烧,因为先烧了低温再烧高温,低温就会被烧坏。十多种高低温釉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烧造成功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非常困难。这就有点像你把窝头、馒头、发糕、花卷、包子等放在一屉蒸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每种食物熟的时间都不一样,你硬要把它们搁在一起蒸,有可能窝头还没熟,馒头早蒸开了花。同样的道理,瓷器烧造也是这个问题,过去烧造瓷器使用木柴做燃料,很不容易控制炉温。到今天就很容易了,只要插一支温度计,直接从外面就能看见炉子里的温度,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想想都很困难,就别说把它烧成了。
瓷母究竟是什么时候烧成的呢?就是乾隆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那它是谁烧的呢?是什么时候进入宫廷的呢?它最初又叫什 么名字呢?这些现在都说不清楚,查遍了清宫档案,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事有点奇怪。但根据它的状态,我们推测可能跟一个叫唐英的人有直接关系(图3)。唐英是个督陶官,督陶官就是督造烧窑的官员。唐英有官阶,当时是从五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局长。清代陶瓷重器基本上都跟他有关,比如 转心瓶、套瓶、交泰瓶等。唐英在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上,记载了他督陶期间,总共仿古、创新了57个陶瓷品种,瓷母身上所有的装饰手法,都没出这57个品种。关于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详细提到。
瓷母是一个极为通俗的叫法,这个叫法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称它“瓷母”,就好比英文“motherland”,把祖国称为“母亲的土地”一样,它只是一个文学的描述,充满了人文情感。而它科学的名字叫“各种釉彩大瓶”,这听着实在没什么感觉,所以我们还愿意叫它瓷母(图4)。
可以确定的是,瓷母在清代烧造成功以后,从来没有出过宫廷,一直在故宫里陈设。我们今天到故宫陶瓷馆文华殿参观的时候,一进正殿第一展室的大门,看见的第一件瓷器就是瓷母,它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可见它的重要性。我第一次看见瓷母的时候,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心里那叫激动啊,眼睛不够使,脑子也不够使,围着它转悠,心里默默地就说了一句:好看啊! 然后就词穷了。连我都词穷了,你想它得多好看啊!
我当初戏说了一句:可能还有一件瓷母,结果它真的就出现了。2014年9月17号,美国斯金纳拍卖行。其实在它开拍前3个月,大家就陆陆续续看到了它拍卖的宣传海报,但普遍都认为那是个假货。因为这些年仿制瓷母的新货多极了,我就看见过很多大大小小、各种式样的。如果在改革开放前出现,大家对这个事情就不会有怀疑了,可这些年无论出现什么,大家都会说:这是假的吧?因为我们已经被假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不管什么东西一出现,首先就是一片打假声。所以大家都在私下说这事儿不大可能啊,这东西这么多年都没有被发现,怎么会突然在国际市场上连创高价、单件拍品 上亿的时候,出现这么个东西呢?所以,这东西一开始没人看好,拍卖行被搞得挺郁闷。
其实,没人看好还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家拍卖行没名气。过去都说草鞋无号—没名儿。斯金纳拍卖行连我都没有听说过,它在美国波士顿。大家比较熟悉的国际大拍卖行,有苏富比、佳士得,还有一个稍微差一点的叫邦瀚斯。全世界知名的大拍卖行就这三家,都有超过200年的历史。如果这些大拍卖行去拍卖这件东西,那相信的人还是会有的,但小拍卖行就没人信了。 其实,这东西出现在波士顿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波士顿是美国的发源地,英国人就是从这儿登的岸,所以波士顿最不像美国,最像英国。如果你有机会到波士顿一看就明白了,那里到处都是红砖房,所以这个地方历史上聚集了文化产物,是非常有可能的(图5)。
正当大家在犹疑的时候,这家拍卖行找到了一个重要证据—这件瓷母拍卖过一回(图6)。那是一份1964年的拍卖资料,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只是一张黑白照片,但这个记录非常清晰,1964年11月5日,纽约的通运公司,当时这件瓷母以3500美金起拍,没叫两口,就以4000美金落锤成交了。1964年,距这次拍卖的2014年整整过去了50年。50年前是没人造假的,那时的中国瓷器不值啥钱,造假都是近30年才陆续有的,而造假最凶的就是近十几年。50年前为什么没人造假呢?后文里我还会慢慢说。
那么这件东西是怎么去的美国呢?没人说得清楚。中国人都讲究偷偷地、 悄悄地做生意,所以我们说不清楚,只能推测。通运公司是一个叫张静江的中国人在1902年创办的,距今有100多年了,当时这家公司只出售古玩,赚了好多钱。张静江是个大财主,他曾经给孙中山的革命以经济支持,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孙中山去世后,张静江成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一年后扶持蒋介石上台。你想想这人得多有钱(图7)!
张静江成立的通运公司在西方收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卢芹斋的来远公司、日本的山中商会三足鼎立。我们推测这件瓷母应该是在清末民初的时期,趁兵荒马乱时节,流向了美国。
回到2014年这场拍卖。斯金纳拍卖行也逐渐知道了这件瓷器的重要性,怕宣传效果不够,开拍前又把这件瓷母运到了纽约,在纽约最富有的地区—曼哈顿进行了宣传预展。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快来美国捡漏吧!我说,捡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去了顶多是堵漏,就是让别人捡不到便宜。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件瓷母的成交价,开始大家都认为一定是个天价,它应该比鸡缸杯还贵呀!因为这件瓷母拍卖前不久,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刚刚以2.8亿港币成交,创下了中国陶瓷的新的世界纪录(图8)。结果呢?这件瓷器的成交价还就没那么贵,以2200万美元落锤,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约1.5个亿。
价钱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它的品相不是很好。什么叫品相呢?品相不好,就是说这人长得很漂亮,但脸上有一个疤,品相就不好了。这件瓷母至少有一个耳朵是有修补的,瓶子上有3处长深的裂纹,行话叫“璺[wèn]”。什么叫“璺”?这来比较复杂,有句歇后语叫“打破砂锅问到底”,这“问”就是谐音,意思就是说把砂锅打破了以后,一条璺一直裂到底。严格一点说,这件瓷母算是一件残器,能卖1.5亿人民币,已经算是天价了。
当时拍卖场上一落锤,所有的人都回头,左顾右盼,都问谁买的?没有人知道。可我知道,但我不能说,打死我也不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