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首辅张廷玉(新版) 9787218170282
  • 大清首辅张廷玉(新版) 9787218170282
  • 大清首辅张廷玉(新版) 978721817028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清首辅张廷玉(新版) 9787218170282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9.1 3.7折 52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寒山客|责编:李敏//温玲玲

出版社广东人民

ISBN9787218170282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1926935

上书时间2024-04-05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寒山客,又名马灯,本名陈立,文史学者,作家,诗人。著有图书多部,惯于刀笔写史。作家的功底,史家的治学,用专业的学风将大雅与大俗熔炉淬火。其文风犀利毒辣,声情并茂,深受读者喜爱。所著畅销书《大清首辅张廷玉》曾被列入“清风雅韵”鄂湘赣皖四省联盟廉政文献展活动推荐图书,并授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广播剧。

目录
序言一:穿越历史的烟尘,搜寻破碎的细节

序言二:白玉微瑕——盛世里的失语者

目录: 

第一辑  张氏父子的康熙时代
第一章  张廷玉的先辈
第二章  张廷玉出世
第三章  决意除三藩
第四章  新年团拜会
第五章  瀛台夜宴
第六章  小廷玉初见康熙爷
第七章  张英的智慧
第八章  张廷玉的康熙朝官场

第二辑  张廷玉和他的雍正时代
第一章  雍正接过大清权力棒 
第二章  雍正的改革
第三章  张廷玉的官路最高峰
第四章  西北战事与京师地震 
第五章  张廷玉回乡省亲
第六章  作别雍正时代

第三辑  张廷玉和他的乾隆时代
    第一章  心惊胆战的新王朝
    第二章  避不开的党派之争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大清首辅张廷玉(新版)》在《大清首辅张廷玉》的文本上做了修订,并增补了1万余字的新内容,塑造了以张廷玉为主要代表的康雍乾三朝名臣群像,以张廷玉的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的人生轨迹,展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场变迁,君权与相权、儒臣与酷吏、满汉相争及融合与他待人处世、齐家修身的故事情节。以传记体的视角,微观而集中地审视了张廷玉从秘书到首辅的人生棋局,展示个人命运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他们的成败与得失,气节与无行,高傲与卑微,力量与软弱,得意与无奈。令人读来,或喟叹,或会心,或茫然,或沉思。可当人生镜子严肃地看,也可当历史故事好玩地读。

精彩内容
序言一
穿越历史的烟尘,搜寻破碎的细节
·胡野秋·中国人在一路狂奔了若干年之后,终于愿意坐下来朝后看了,这是一个亦喜亦忧的事情。喜的是人们至少意识到咱们的那几千年历史,还有弥足珍贵之处;忧的是咱们已经快找不到北了,如果不去历史的风尘里找找坐标,可能真有翻船的危险。
这从近些年通俗历史书籍的畅销可以看出,在大大小小书店的新书台上,历史类图书都是让人驻足的理由。但在我看来,此类书真真假假,泥沙俱下,借历史的躯壳,填充今日之糟糠者甚多,更有误导后人的伪作。所以我提醒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如果喜欢历史,还是多读读正史,至于演义、戏说之类,最好轻轻飘过。
所以当这本《大清首辅张廷玉》摆在我的面前时,我一开始并没有特别重视。好在张廷玉是我熟悉的人物,他是清代除了皇帝之外最出名的人物之一,并在当朝后世均享有盛誉。而且作为一个安徽人,我始终以这位老乡为傲,且时有莫名沾光的虚荣。所以即使冲着张廷玉的面子,也得认真翻一下这本书。
张廷玉仅凭辅佐过三朝皇帝的功业,便足以构成传奇,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从政半个世纪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几乎没有什么被后人非议之处,近乎完人,这在苛刻的清朝尤其罕见。
纵观中国历史,皇帝的宠臣从不缺少,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宠臣,有时候爱到快不分彼此了,但越受皇帝宠爱的大臣,往往下场越糟,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糟。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落难时三个月不闻肉味,被臣子介之推割下腿上的肉才尝了顿美食,但到头来介之推却被晋文公烧死于绵山;秦始皇把李斯宠得不分东西,转眼李斯却被秦二世处死,而且以最残酷的腰斩方式;汉武帝刘彻临死时托孤于大将军霍光,但到了汉宣帝,霍光却被灭了族;岳飞为宋朝收回了多少被金人掠去的土地,屡获嘉奖,但宋高宗还是在风波亭缢杀了岳飞父子;而明朝更过分,八十一个开国功臣,最后只有三位善终,其余各位均死于非命,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
可是张廷玉不但伴了三只虎,而且是三只性格、风格均截然不同的猛虎,康熙、雍正、乾隆是一个比一个狠的角色。他们也砍下了太多宠臣的脑袋,连皇太极留下来的顾命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都老命不保。唯独张廷玉和他的父亲张英全身而退,善始善终,尤其是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成为有清一朝汉人大臣配享太庙的孤例。张廷玉的一生经历成为一个传奇,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解开这个谜一样的古人,并对产生这个谜样的男人的背景产生兴趣,而且我预料在未来一个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独特而实用的钥匙。
寒山客是我的朋友,年龄不大却给人少年老成之感,他一直以历史写作为乐,他既不走如今大行其道的戏说之路,又不走人云亦云的抄录史书的翻版之途,因而至少提供给读者的史实是大致可以相信的,他帮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打捞破碎的细节。此外,他的历史书写又具有其一贯的毒辣文风,言辞间时而金刚怒目,时而调侃俏皮;点评中时而冷峻犀利,时而装疯卖傻。读他的历史文字,我们不觉得有时代的隔膜,倒反而像在看当下的故事,确实成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最好注脚。
读这样的历史书籍,不需要噘嘴皱眉,也不需要正襟危坐,所以应该是最松弛、最舒服的阅读。
不信?您就试试。
是为序。
序言二白玉微瑕——盛世里的失语者·吕峥·清宫剧里常见张廷玉公忠体国的身影,在汉人备受歧视的清代,作为皇帝的秘书,既没有孔尚任、高士奇的文治,也没有年羹尧、阿桂的武功,张廷玉能在朝堂居官五十载而不倒,就连李鸿章也由衷赞道:汉之萧张(萧何、张良),唐之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得君抑云专矣(也可说是得君专宠了),视公犹其末焉。
康熙四十三年,张廷玉入值南书房,此后一直到乾隆初年,其遵旨缮写的上谕皆能详达圣意,尤其在康熙驾崩、雍正守丧的敏感时期,稍有差池便会引火烧身,但才思敏捷的张廷玉往往操笔立就,文不加点,深孚众望。
张廷玉过目不忘,举凡官吏的姓名、籍贯,各部的开支、收入,从来如数家珍,并且,他身兼数职,任劳任怨,经常坐在轿子里都没空休息,一刻不停地处理文件,把雍正感动得击节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张廷玉堪称“循吏”的模板,克己到了苛刻的程度。所有馈赠,凡价值超过一百两银子,均严词拒绝;皇帝的赏银,或购置公田资助乡亲,或激励学子发奋求学。
张廷玉从不赌牌,也不看戏,每天下班回家,除了检查子侄的课业,就是独处一室,与青灯黄卷作伴。他极少接见京外官员,也从不跟地方督抚私信往来,经他举荐擢升之人,绝不会知道是谁暗中使力。
在对待家人方面,更是严酷无情。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廷试中了探花,他获悉后以“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为由,上疏建议将张若霭列为二甲。
雍正允其所请,置张若霭为二甲第一名。
一次,张廷玉请假回乡省亲,来回要走几个月,把雍正想得茶饭不思,下了道圣旨给他: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唯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然而,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乾隆即位后,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前朝重臣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与新君的关系。鄂尔泰性格张扬,幸亏走得早,好歹给谥了个“文端”。就在鄂尔泰死去第二年,乾隆降旨给张廷玉,说老先生身体不好,朕很心疼,就不必这么早来上朝了,可以多睡会儿。
如此明显的政治信号,张廷玉当然一点就透,加之张若霭刚刚去世,老头饱受打击,心灰意懒,萌生了去意。问题是为朝廷服务了近五十年的他,如何平安落地?
站在乾隆的角度,你张廷玉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现在想功成身退,一走了之,赢得生前身后名,把摊子留给自己,门都没有!除非你名誉扫地,让所有攀缘阿附你的人清楚张廷玉这棵大树倒了,否则朕心着实难安啊。
于是,乾隆跟张廷玉玩起了文字游戏。
张廷玉说自己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记忆力也衰退得厉害,请求致仕。乾隆说你是先帝下旨“配享太庙”的人,死后有无上荣光,生前岂能偷懒?张廷玉说死后“配享太庙”而生前告老还乡并非没有先例,刘伯温就是如此。乾隆说刘伯温明明是被朱元璋罢黜的,你要学他吗?你怎么不学好的,比如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廷玉说诸葛孔明生逢乱世,天天打仗。我命好,躬逢盛世与圣主,所以可以歇着了。
乾隆还是不同意,拖了一年,见张廷玉实在是油尽灯枯、老眼昏花,监制的《御制诗集》里居然有错别字,终于准他次年开春舟行回乡。
万万没想到,张廷玉担心人走茶凉,像张居正那样墙倒众人推,回头“配享太庙”的荣誉也保不住,那可真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为此他专门面圣,“请一辞以为券”,即讨个口头保证。
乾隆满足了他的要求,但心里窝着团火,赐了首阴阳怪气的诗给张廷玉,结果又出事了。
按常规,张廷玉收到御诗,翌日就应当到宫门前叩头谢恩。但不知他出于什么考虑,没有亲自去,而让儿子代往。
乾隆暴怒,当即召开军机会议,准备拟旨责问张廷玉是何居心。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弟子,赶紧写了张字条让人送到老师家示警。
年近八十的张廷玉真的老糊涂了,第二天天没亮就跑到宫门前请罪,此时谕旨还没下发,摆明了告诉乾隆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最后,乾隆勉强保留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以示对雍正的尊重,但剥夺了他“伯爵”的身份。
好不容易熬到开春,张廷玉终于可以启程了,谁知就在他即将南下之际,乾隆的长子永璜死了。这是乾隆最为钟爱的儿子,也是张廷玉的学生。按情分,追悼会不能不参加,张廷玉也确实以老迈之躯前去祭奠,但归心似箭的他等不到葬礼结束便上表说要走,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乾隆忍无可忍,下旨叱问道:“你自己说还配不配得上‘配享太庙’的荣誉?”就这样,张廷玉一无所有地回到了桐城,从此一病不起。
可惜,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张廷玉的亲家朱荃又出事了。
朱荃在清贫的翰林院苦熬多年,好不容易撞上个外放学政的差事,到四川主持乡试,这一把能捞不少,把连年的欠债都还清。但天命无常,就在他准备动身时,家里传来噩耗:母亲去世了。
圣朝以孝治天下,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官员都得回家奔丧并丁忧,但朱荃反复权衡,觉得外放学政的机会估计下半辈子很难再碰上了,于是匿丧不报,直奔四川。
此事被人检举,乾隆小题大做,怪罪到张廷玉头上,下旨斥责他道:“你怎么跟这样的小人结为姻亲?明白回奏!”张廷玉不卑不亢地回复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当初犬子娶他女儿时,我也稀里糊涂的,多亏您提醒,我现在如梦初醒。
乾隆合计了一下,发现张廷玉已经没什么可剥夺的了,就命他把家里所有的御赐物件悉数上交。具体负责追缴事宜的是内务府大臣德保,临行前,乾隆专门密嘱他到了桐城带着兵丁去,看张廷玉是否家藏万贯,是否有片纸只字诽谤朝廷。
然而,让乾隆大失所望的是,张廷玉的私德近乎一尘不染,什么把柄都没有,德保回京复命时还帮他说好话,乾隆只好下旨把张廷玉痛骂了一番,任其自生自灭。
读史至此,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与管仲齐名的战国名将乐毅。
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延揽天下人才,乐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率兵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未克,这时,燕昭王去世,齐将田单派人施展反间计,使即位不久的燕惠王撤掉了乐毅。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光复齐国。
乐毅见燕惠王昏庸,拒不奉诏,一口气跑回了自己的祖国——赵国。燕惠王悔恨交加,给乐毅写了封信,一边道歉一边大谈燕昭王当初对乐毅的恩情,暗示他一走了之不仗义。
乐毅回了封信,即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主旨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乐毅明白无误地告诉燕惠王他的人生信条是能任劳,不能任怨。为君王效力可以,流血又流泪不干。
燕惠王收到乐毅的“绝交信”,竟然继续善待他留在燕国的家人,还欢迎他常回家看看,并以客卿之礼待之,不禁让人感慨。
以后周宰相范质为例,此人是周世宗任命的托孤重臣,但陈桥兵变后,范质无力回天,只能顺应潮流,继续为赵宋效力,死后家无余财,赵匡胤赞之道:“这才是真宰相!”然而,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却很奇葩:宰辅当中若论守规矩、慎名节、重操守,没人能比得过范质。范质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很可惜——他欠周世宗一死啊!
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即便如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宋朝仍然是无数文人向往的时代,再往下发展,到了清代,那可真是“君要臣活,臣不敢不活”。
一次,雍正对一份奏折里的“君恩深重,涓埃难报”八个字大为光火,乍看之下,很难理解——人家明明是在表忠心啊!但雍正不这么认为,他驳斥说:“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言外之意是,不管皇帝对你恩深恩浅,哪怕无恩有仇,冤枉了你,也得发自灵魂地尽忠,不能有丝毫二心。
雍正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有一年黄河水清,官员们纷纷上奏歌功颂德,就在这些拍马文章中,有两份在格式上不合规矩,一封是鄂尔泰的,一封是杨名时的。
鄂尔泰好说,雍正曾告诉左右“朕有时自信不如信鄂尔泰之专”(我有时宁可信他,也不信自己);杨名时虽然正直,但太好名,雍正神烦此人。
于是同样的错误,前者因属“难得的忠臣,不能因小节有失就处分他”,而后者“向无忠君爱国之心,犯了这么大的错,必须严惩不贷”。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无非梁武帝的那句名言:“我打来的天下又从我手里失去,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传统中国的君臣关系,还不如《古惑仔》里的陈浩南与山鸡来得真挚。
张廷玉去世后,乾隆顾念“皇考之命何忍违”,恢复了他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使其成为有清一代十二个享此殊荣的大臣里唯一的汉人。
然而二百年后,溥仪都成了战犯;千秋万代之后,谁还记得太庙里有过哪些人。张廷玉妄执了一生的究极意义,终归只是一道幻光,一把君主利用臣子“名我心”的利器。他超越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但始终未能超越身处的时代。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而不当成为任何概念与目的的工具。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是为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