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精) 9787111662334
  • 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精) 978711166233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精) 978711166233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1.08 4.5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斌//姜朋//钱小军|责编:孟宪勐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662334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0952515

上书时间2024-04-05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言

 

畏因如果 教人“学好”

 

杨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都很清楚,《大学》起首的“大学”,指的不是现代大学、高等院校,而是相对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而言,“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学、君子之道。此“大人”,也非成年人之意。“学”分出“大”与“小”,则是在强调器识与文艺之别。

 

所以,我常跟同人分享:大学之大学问,非艰深高难仄,实君子之道也。梅贻琦、潘光旦先生说过:“乍一看来,今天的大学教育,似乎与‘明明德’‘新民’的意思不大有关系,但如果仔细考察,就可以知道今天大学教育的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这两条原则的范围,问题在于‘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认识还不足,做得还不够—罢了。”1善哉,子之言极是。

 

这种理解,有其深意。开发人力、培育人才是从经济结果的角度来衡量教育产出,对于受教育者完善人格(所谓“成人”)之成果,却因其度量不易而少了关注。同时,教育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还承载着凝聚人心(所谓“成群”)之责。较之于人们熟悉的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这两个概念,人文红利2这个新概念,更能让我们看清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广义的公民教育、社会建设)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受教育者个体的人格完善与群体之人心凝聚,都是造福人民之根本贡献;人格完善与人心凝聚,都更得靠“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的大学问。应当说,在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后,大学文凭的获得者与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君子人者”越来越相去甚远时,“大学之道”越发显露出其重要性与本质。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当然是一件好事。从温饱到小康,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能学好,这个变化,是本质性的,意味着花了很大力气解决数量和规模问题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关键。上好学或能学好,看似普通的字眼,也值得认真想想,什么才称得上“好学”“学好”?

 

好学,就是教人(助人、让人、度人)学好的教育。做这个转换,一是强调学习者是决定教育成效的终极主体,进到了好学(校),不一定能学好;二是我说教人或者助人,抑或让人,甚至度人,教者的姿态与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并不必须是施之于上,完全可能是悠兮贵言。教育,*终是要看“学好”。

 

学好,看似不能再简单的词语,却有着不同层面的理解空间。

 

学好,*直接的理解就是好好学、学得好,这是老师或者长辈亲友经常勉励学生、后生径直努力的目标。好好学,在行为上就是要用功、勤奋,也包括听(老师的)话,以及对于学习内容的海绵式吸收。学得好,结果就是功课学得好,成绩考得好,名次排得好,如果是研究生,还可能有:论文发得好,工作找得好。这些都很显见并易衡量,趋之者众,竞之者勃,但我想这恐怕只能说是学生求学、学校育人、国家兴教的*层境界。教、育与学的目标只停留在突出显性指标、短期指标、单立指标的这一层,“独上高楼”,显然是很不够的。

 

学好(hào)则是第二层境界。读音不同,含义亦异。这个去声的“好”字,是要从表往里走,从行往性里走,从一过、一阵往一生里走,说的是好奇的心态、好学的习惯、好问的精神,好研究问题,好挑战现状。“学”变成了人生的一“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的“好”,“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4的“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的“好”,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的好。跟我们常见的那些定量指标比起来,对这第二层境界的衡量,没那么数字化、精确化,却也不是无迹可寻—你看那好学之人眼中的光,看那好思之人沉静的神情,看那好战之人攻坚克难时“福流”沉浸的状态。教育一旦让学习者达成这种“好”的境界,不管他带走了多少在学期间的知识,他都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无所谓毕业或者离校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6达到这个境界,学生方可称作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学习者、创造性学习者,学习才焕发出内生的动力,学者才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人本质中的角色之一。

 

第三层境界的学好(hǎo)中的“好”,与*层境界的“好”,读音相同,意思却有差异。这里的“好”,说的是品德、修养与价值观,说的是重于“为学”的为人。普通百姓嘴里说的先生教人学好,后生跟人学好,重音要放在这个“好”字上,略微带点儿化音处理,强调的则是学习*要紧的目的—立德树人、成为君子。“德者,本也。”一个人有再多知识,有再大本领,有好学的习惯,但不理解这第三层境界,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准绳,没有了做人的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蔡元培先生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清华大学校歌7也说“器识其先,文艺其从”“肴核仁义,闻道日肥”,都在彰显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层境界,深入到教与学的*核心处。“德”该不该衡量,古今中外共识很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该怎样科学、有效、公正地衡量与培植“德”,却是一道摆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面前的开放式必答题。答不出来,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付出各种努力将所谓“五唯”8藏匿起来,也难保其不会卷土重来;答出、答好了,德立起来了,学风、教风会为之一新,对后来者而言,仿佛“习惯之为常”。这第三层境界的“学好”,关系重大,值得“众里寻他千百度”9。

 

三层境界的“学好”,体现出从知识(knowing)、习惯(doing)向本性(being)追求的教育理念深化,体现出育人重于育才的重要辩证法,是一个同心圆由外向内的递进。三位一体,由表及里,“然后君子”。人们谈论学霸,看到的是夺人的成绩;如果关注学痴,你就会聚焦在他忘我的状态上;说某人是君子,则不仅涉及本领与习性,更首要在意其道德。做教育,这是个基本定位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刚刚诞生不久的清华学校,蒙梁启超先生1914年一次谆谆解析“勉为真君子”之道的演讲,定了一脉承百年的风骨信念。10

 

教人学好,务须得法。人是活的,人之好也很复杂。教人学好*忌机械化。当老师,当校长、院长,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其后的人生负责,要对“这个世界会好吗”负责。当然,他们不该也无法负全责,但要格外在乎其(有意或无心)种下的籽。无论是如何教,还是怎样做研究,以及学校这个小社会的林林总总,都对“学好”有影响,或轻或重,或直接或间接,隐显近远,皆是教育。

 

这就是本书作者的殚精竭虑,对于教育涉及的重要过程,都不厌其烦地去深究,也是在接受一个该如何是“好”的拷问—不仅是目的上的好,还有方法上的好;不仅是看得见的好,还有冥冥中的好;不仅是当下的好,更顾及明天的好。

 

学生总是信服于比较看得见的“果”。老师却畏惧“因”。凡世间人在意结果的时候,文化与价值观却并非都能以结果衡量的方式传递、彰显。这不能算是明明德之苦,却帮助我们认清并更拥抱百年树人之难。“既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那么与这种事业*有关系的大学教育,与从事于这种教育的人,以他们的身份,势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他们要集中注意的东西,势不能为一时一地所限制,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势不能做急功近利的要求。”11教育者,畏因如果,是因为果常常要百年后才及见。栽培德性,是要畏因如果的。学术研究,是要畏因如果的。治校办学,是要畏因如果的。想想前辈所说“语默作止”“设或不慎”,畏因敬意油然而生。

 

回过头来看学好的境界之别:*层境界便是以果为大;第二层境界有忘果之乐;第三层境界若要找到度量德之法,就要不畏果之浮云遮望眼,而从心所欲,从因来过。

 

教人学好,是大学问。《在明明德》,忝为序章。



 
 
 
 

商品简介

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体的途径可以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也可以是各种课外活动。无论是哪种,其间都包含了伦理的维度。它界定了教师的责任,限定了研究者行为的尺度,也关乎育人的重要指标——价值塑造该如何实现。在上述讨论的大背景下,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伦理课应否开设、教授些什么、如何教授、怎样评价效果展开了探讨。



作者简介
杨 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曾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精品课“领导与团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以及“管理思维”“思维、决断与领导力”“文化、伦理与领导”“危机管理”“管理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高等教育管理等。 姜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思想与商业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讲授“商法原理与实务”“伦理与企业责任”“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商法、商业伦理、商事制度史、法律教育及工商管理教育史等。 钱小军 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讲授课程包括“管理沟通”“伦理与企业责任”“企业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认知与组织行为、管理沟通、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

目录
导言  畏因如果教人“学好”

上篇  大学的伦理维度

章  言行德范:大学育人伦理论要

第二章  师责辨难:大学教学伦理论要

第三章  知止有度:大学学术伦理论要

第四章  表里之间:大学管理伦理析微

第五章  简历不简:大学管理伦理续谈

下篇  大学职业伦理课程建设

第六章  伦理课能教吗:以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为中心

第七章  伦理课教什么:伦理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取舍

第八章  伦理课怎么教:警惕与挑战

第九章  伦理课怎么教: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第十章  个例解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伦理与企业责任”课

第十一章  个例解析:MBA商业伦理课上誓言写作的实效评价

结语  伦理建设难在知信行统一

附录  延伸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体的途径可以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也可以是各种课外活动。无论是哪种,其间都包含了伦理的维度。它界定了教师的责任,限定了研究者行为的尺度,也关乎育人的重要指标——价值塑造该如何实现。在上述讨论的大背景下,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伦理课应否开设、教授什么、如何教授、怎样评价效果展开了探讨。

主编推荐
★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体的途径可以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也可以是各种课外活动。无论是哪种,其间都包含了伦理的维度。它界定了教师的责任,限定了研究者行为的尺度,也关乎育人的重要指标—价值塑造该如何实现。在上述讨论的大背景下,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伦理课应否开设、教授什么、如何教授、怎样评价效果展开了探讨。
★对于教育该如何是“好”的拷问,不仅是目的上的好,还有方法上的好;不仅是看得见的好,还有冥冥中的好;不仅是当下的好,更顾及明天的好。
★教育者,畏因如果,是因为果常常要百年后才及见。栽培德性,是要畏因如果的。学术研究,是要畏因如果的。治校办学,是要畏因如果的。
★回过头来看学好的境界之别:层境界便是以果为大;第二层境界有忘果之乐;第三层境界若要找到度量德之法,就要不畏果之浮云遮望眼,而从心所欲,从因来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