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访谈世界文学大师) 97870200948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访谈世界文学大师) 978702009483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4.3 6.4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拉莫娜·科瓦尔|译者:胡坤//王田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094837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453739

上书时间2024-03-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拉莫娜·科瓦尔是一位深思的采访者,她独自带着崇高的敬意接近28位举世瞩目的文坛巨擘,找寻在他们小说中曾经读到的东西。她编著的这本《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访谈世界文学大师》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探寻了28个走出孤独斗室的灵魂。

作者简介
拉莫娜·科瓦尔(1954-),澳大利亚播音员、记者、主持人和作家。她多次参加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的文学节,以对世界级小说家的深度访谈而著称。2006年她主持了澳大利亚一档名为“读书秀”的广播节目,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档奉献给书籍、写作和出版的日间广播节目。

目录
引言
约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Joyce Carol Oates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Mario Vargas Llosa
索尔·贝娄 Saul Bellow
诺曼·梅勒 Norman Mailer
戴维·马洛夫 David Malouf
P.D.詹姆斯 P.D.James
约翰·莫蒂默 John Mortimer
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 Ewan
阿摩司·奥兹 Amos Oz
戈尔·维达尔 Gore Vidal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 Malcolm Bradbury
威廉·加斯 William Gass
朱迪斯·莱特 Judith Wright
莱斯·穆瑞 Les Murray
菲·维尔登 Fay Weldon
A.S.拜雅特 A.S.Byatt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Margaret Drabble
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安德烈·布林克 Andre Brink
约翰·班维尔 John Banville
珍妮特·温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哈尼夫·库雷西 Hanif Kureishi
安妮·恩莱特 Anne Enright
约翰·勒卡雷 Johnle Carre
巴里·洛佩兹 Barry Lopez

内容摘要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访谈世界文学大师》采访的二十八位小说家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举世瞩目且备受尊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晚年才接受采访,如约瑟夫,海勒、朱迪斯,莱特、索尔·贝娄、诺曼·梅勒、约翰·莫蒂默和哈罗德,品特——这类访谈苦乐参半,带着强烈的行将终结感。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则恰逢壮年,正活跃于主流文学圈,如伊恩,麦克尤恩和珍妮特,温特森——这类访谈充满兴奋和新鲜感,带着一颗依旧探索的心保持对当下的关注。
这些访谈充满了乐趣、洞察力和独一无二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拣拾意外的珍宝。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访谈世界文学大师》由拉莫娜·科瓦尔编著。

精彩内容
 美国小说家和回忆录作家约瑟夫·海勒是一位荒诞派大师,他第一部也
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的标题,已融入英语,成为荒诞与不合逻辑的代名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海勒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被要求在飞行中执行额外的危险轰炸任务时,唯一逃避任务的办法是假装精神失常。但如果精神失常,他就不想停止飞行——想要停飞说明他一定心智健全,因此,他不得不继续飞行。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不可逾越的困境。
如今,这部小说已被视为经典。海勒接着又创作了六部更具黑色幽默的小说,其中包括《最后一幕》(ClosingTime),这部小说描绘了尤索林、邪恶的米洛·曼德宾德尔以及海勒第一部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地狱历程,背景放在战后美国,就在纽约。
在他的回忆录《今与昔》(NowandThen)里,你能读到许多关于特定地点的描写,在海勒小说里你时常可以找到这些地方的影子,尤其是科尼岛,海勒在那里长大,那里有多少他的成长经历啊!
1998年10月,我与约瑟夫·海勒在他位于上曼哈顿西角、俯瞰中央公园的公寓里展开访谈。尽管第二年,即1999年12月,他因心脏病突发过世,但访谈时七十五岁的他还是面色光润,显得魅力十足、精神矍铄,并愿意谈论他的写作生涯。他的妻子瓦莱丽,在另一间屋里休息,海勒养的一只白色小狗陪着她。海勒为我端上咖啡,我先问了他一个问题,即通过阅读他的作品
是否可以了解美国。
约瑟夫·海勒:在我所有的小说中,中心人物总是极其困惑并与他们所
处的环境不合,而他们的环境构成整个美国。我想你无法通过我来了解美国,除非你得出结论:美国无法被了解。我不了解这个国家。我熟悉纽约市;而这个国家其他地方对我来说就很陌生,尤其现在在政治上。
拉莫娜·科瓦尔:好的,我们可以先谈谈荒诞派吗?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该词条的一部分。我们用它指代荒诞,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它来指代一种自逐其尾的矛盾,知道是你创造了这个术语,一定使你无比自豪。
答:它当然使我无比自豪,而且迟至今日,每当我听到或看到它时都会感到一种愉悦。这种感觉出现在我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中,那时各种事物很难搞懂,特别在战争和战后形势下。它真的是部战后小说,让我想起作为战后情况出现在里面的绝大多数态度和困惑,而不是我的战争经历。我为写出它而自豪,我为这个词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这表明,这个专有名词及其应用情境是永恒的。
问:你在整个生命中甚至入伍前在科尼岛的成长岁月里,总能发现生活是荒谬的,对吗?你感觉你看到的生活图景完全迥异于他人吗?你觉得这荒谬吗?
答:如果说是,那将十分有益并令人难忘。但答案是否定的。我不知道写《第二十二条军规》前我在想什么。我的确认为,我的性格,像你,也像每个人一样,并未随着岁月改变多少——我们就是早先的我们。但如果没有自觉地思考生命的真义,那我几乎是我本来的样子。我总是拥有可被称作幽默感的东西,说说俏皮话,搞搞恶作剧,我对恶作剧和俏皮话总采用一种违反常情的方式。我不怎么关心社会。作为小孩,很多东西我都不会关心。没那么多可关心的。
即便在军队里,我也不关心政治。我甚至都想不起来,当德国人向我开
枪时我曾恨过他们。直到我二十二岁退役开始上大学时,我才开始批判地思考。可是幽默就在那儿,当我想起一些早期的短篇——有些出版了,有些没有——我后来作品的许多要素都出现了:是现实、政治的情形与奇异怪诞的情形的融合体。在短篇中,现实和奇异怪诞常常交融。
问:尽管你在回忆录《今与昔》中曾说,战后你进行文学研究时写的短篇小说过于情节化——我现在援引你的——一会经常不可思议地采取带讽刺味的神赐手段,站在有德行和被压迫的人一边。所以你的世界观和鉴赏力,如果用达尔文进化论术语描述的话,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这部小说里的剥削者获胜,米洛·曼德宾德尔之徒得到一切,好人和有功之人却一无所
获?
答:那时的情形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我的看法发展了,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是,有德行的一方通常没有成功,而成功的一方通常没有德行——他们缺乏良知。这就是年纪很轻并相信奇迹的人与受过教育、有点成熟并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奇迹这回事的人之间的区别。
问:但一定存在这一瞬间,从此一切都发生了,因为我们在谈论以下事实:你经过战争、从战场返回、开始读大学,你已经拥有全部那些在成长中、从小男孩到男人的过程中塑造你的经历。从你写那些短篇的一刻起,一定发生了什么——这种幻象,这种阴暗,突然向你袭来。
答:我不这么认为。短篇中呈现的阴暗不得不与困境中的人物相关,而且短篇的结局通常是皆大欢喜,尽管我的小说结局不会这样。发生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也就是我后来的这部长篇,就是从虚构的云层中跳出来一一即我们认为的那种过度虚构的暗晦——更贴近现实主义、生活的现实,更依靠小说这种文体表现手段,而非不同寻常的内容:奇迹般的结局,皆大欢喜的结局。
我真的认为,你会在我所有的书里发现,我总是同情那些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并且我憎恶那些自私、任性、对我笔下的主人公或富有同情心的人物面对的问题视而不见的人。我认为那些态度从未改变。我认为,确曾发生
的是,我对小说或者说对小说应怎样及能怎样的态度成熟了。
问:那小说应怎样呢?
答:小说可以是约瑟夫·海勒的小说那样,可以是约翰·厄普代克所认为的那样,也可以是戈尔·维达尔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所有人都彼此不同。
我们能想起来的严肃作家,不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的,我们的作品彼此之间差别非常非常大。我写不出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的小说,他也写不出我的小说。我们俩都写不出索尔·贝娄或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white)的小说。小说创作应当现实地处理你生活中的各种状况。
我的政治小说《好如黄金》(GoodasGold)写在克林顿丑闻发生很久以前。我对那时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因为,如果现在仍要我写,那么我的意见肯定会中肯许多。
P10-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