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推理大无限 9787020184651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7.99 7.1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冶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4651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949559

上书时间2024-03-0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卢冶,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深推理迷、推理文化研究达人、专栏作家。曾在《书都》杂志开设“推理+∞”专栏,在“三联中读”开设付费音频专栏《推理的盛宴——与侦探一起发现60次在场证明》《推理小说面面观——敲开侦探之门》,著有《否定的日本》《倒视镜》《文明论与佛教世界观》。

目录
目录

001      序 : 别小看推理小说

论辩会

003      为侦探推理一辩

014      一杯咖啡,一本推理小说 :午后的启蒙时光

021      本格派 VS 社会派 :推理界的少林和武当

029      当灾难大得像游戏——为本格派一辩

040      新时代的“躺平”侦探

048      物语 + 公案 :东方日常推理的另类空间

055      重写中国公案的外国人

074      中国侦探推理文学到底“出圈”没?

讲故事

087      原乡 :本格推理与孤岛、山庄、童谣、连环谋杀

098      力场 :当侦探恋爱时

109      搭档 :“佛系”侦探和“儒者”助手

114      叙诡 :那人就像正午的月亮

142      反转 :直到最后一行……

153      视角 :拈起珊瑚枝上月

166      记忆 :忘情水,孟婆汤

179      纪实 :传奇与日常的辩证法

188      游戏 :狮子搏鹿

204      时空 :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

观世界

239      谍战 :来者何人?

248      法医 :尸体也有生命

261      心理 :旧罪阴影长

275      幽默 :一种长羽毛的东西

282      妖怪 :“辻”的美学

299      民俗 :一个国家的地气

308      文学 :推理文学与文学推理

322      艺术 :先观看,再说话

思想殿

339      切斯特顿:给推理小说镀了金的人

348      阿加莎 :永恒的女王

368      博尔赫斯:掀开侦探小说的裙摆

376      艾柯 :把世界当作符号

384      伦理 :沉重的谜题,天真的谜题

内容摘要
★麦家×黄子平×止庵×李长声×姜建强×有鬼君诚意推荐★内容大量涉及经典推理小说、影视剧作品、作家的趣闻趣谈,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闭空间,到《妖猫传》《隐秘的角落》和国产推理现况,既具备历史纵深,又呼应时下热点★作者卢冶曾在三联“中读”开设热门付费音频专栏《推理的盛宴——与侦探一起发现60次在场证明》推理故事为什么让人着迷?
推理这把热火是怎样从欧洲烧到了日本,再到今天的中国?
推理家族的发展壮大历程中,诞生了哪些成员?
推理作家们是怎样在案头制造那些惊天诡计的?
推理思维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 资深推理迷、大众文化研究达人卢冶,以文化研究的专业视角,用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解读侦探推理小说的前生今世,辨析推理类型的不同流派和主题,揭示推理作家的写作秘诀,剖析推理故事的叙事技巧。
资深推理迷、大众文化研究达人卢冶,以文化研究的专业视角,用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解读侦探推理小说的前生今世,辨析推理类型的不同流派和主题,揭示推理作家的写作秘诀,剖析推理故事的叙事技巧。
书中既有推理历史的探讨,如推理这把热火是怎样从欧洲烧到日本、再到今天的中国,推理家族的发展壮大历程中诞生了哪些成员;也有推理小说技巧的分析,如推理作家们是怎样在案头制造那些惊天诡计的;还有推理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推理思维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
本书在洞察推理类型、主题和叙事技巧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学、历史的坐标系,在社会和思想的角度上,更深入地理解推理文化的发展源流,助力读者思索推理之于今天生活的意义。该书既适合推理迷重温名作名家和解谜快感,也能够满足入门推理读者们的好奇心,并由此推开推理之门。

精彩内容
序:别小看推理小说——关于本书的打开方式您好,感谢您翻开本书,并接受作者的预警:希望尝到推理文学“满汉全席”——全面细致地分析作家作品和各类谜团诡计的——飨客们,本书可能要令你们失望了。从推理老饕的角度来说,不少该上的“菜”没上,却添加了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调味品。譬如,对比本格派和社会派的时候,谈佛学和儒学;讲时空诡计,却扯到古希腊几何学和中世纪的教堂风格 ;从游戏推理的角度去谈张爱玲的爱情小说;博尔赫斯、艾柯这样的纯文学大佬,政治哲学家齐泽克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名字常常出现,而诸多推理文学大师、流派和作品,甚至“未能拥有姓名”。
一句话:本书并非正统的侦探推理文学批评集,也不会提供面面俱到的推理小说介绍。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在人人熟悉东野圭吾和阿加莎的时代,这本书还能给出什么?——得从我们打开推理小说的方式说起。
当我们读推理小说时,我们在读什么?
没有哪一类大众文学会像推理小说一样,让我们无须经过大学语文的阅读教育,就产生一种“把书读薄”的自觉性。通观二手书市,就数推理文学的折旧率和流通率最高。在日本的无数市民图书馆里,东野圭吾的新书总是被房小又缺钱的读者预约满满。
对我们来说,推理小说是文学财库中的“身外之物”。它提供一种可量化的财富:既打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向我们兜售逻辑学、精神分析学、刑侦学、法医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又平易近人,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拥有感,还不占大脑空间;比“言情文学”更有智商价值,又不像“世界名著”那样需要终生纠结。因此不难理解,在搞不懂恋爱的年纪,我们就开始迷恋破案和解谜了。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这样的伟大作家都在孩提时崇拜过福尔摩斯,我也有自己小小的私人推迷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号称“死神小学生”的“名侦探柯南”尚未诞生,多数中国读者对侦探推理这一题材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知道福尔摩斯的名字和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上,国内原创侦探推理文学几近无米之炊,国外翻译作品亦缺粮少肉。小学生的我,靠着偶然得到的几本警察出版社翻译改编的日本推理文学谜题选集《一分钟推理破案故事》,成为一个忠贞不渝的侦探推理小说迷,从此患上长期的饥渴症,一有“新粮”便狼吞虎咽。直到新星出版社、群众出版社等开始大量推出中文简体版外国推理作品,直到“悬疑推理”成为当当、京东图书分类当中最靠前的小说类别,直到国产影视剧、综艺节目也有了侦探推理的一席之地,直到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新的大众娱乐方式遍地开花……好胃口再也不怕填不满。
可问题在于,读了很多或好或差的推理小说,我们通常仍不会写哪怕是最烂的那种,这一点再正常不过;但在收集了无数烧脑谜题和答案之后,却似乎也没有提高智商,这种虚假的充实感,就未免令人心有不甘了。
财富感不等于财富,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同样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如是,我们这本书,其实有点“财富分析师”的意向。它要解决的是这类问题:如何才能从侦探推理文学当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精神财富? 在此之前,要解决的前置问题是,这种文学带给我们的上瘾感,究竟所从何来?
——其实并不是“尸斑在死后多久产生”这类冷知识。提供知识这个特质,其他类型文学比如科幻小说也具备。知识含量并非侦探推理文学的根本特色,除了资深推迷和工科男女,一般读者也不会过度痴迷于物理诡计。牢记约翰·迪克森·卡尔的密室手法并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加透彻;能靠搜索引擎查到的知识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快感。小说中所有的诡计、手法,如果不跟某种东西结合起来,那么就一定无法走远。
那种东西是什么,才关系着侦探推理这种文学类型真正的特质。
谁?做了什么?
我们知道,这类文学有很多异名。请问您是否分得清侦探小说、推理小说、解谜小说、犯罪小说、悬疑小说、惊悚小说、公安小说、刑侦小说、公案小说等等说法之间的区别呢?只顾故事看得过瘾,懒得纠缠它叫什么?这就对了,大部分对该文类的误解,都来自概念分析上的偷懒。比如,很多人认为,侦探小说就是讲侦破社会案件,充斥着暴力犯罪,动辄杀人放火。这些看法不仅没有触及这个文类的真正内核,还常常导致其“江湖名声”受损,文学形象不佳。
为了厘清概念,我给这个文类划定的标准命名是“侦探推理小说”。我们也可以借古人常用的“人法喻”来体会:从人的角度(能行动之人),叫它侦探小说;从法的角度(所行使之事),叫它推理小说。合体成侦探推理小说,便是人法俱备,能所双全。为什么用这个比较啰唆的提法?因为必须标出该文类最核心的两个特征:一、侦探,是个主体;二、推理,是个动作。比如,欧美推理文学黄金时期的女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说:公爵夫人怀孕了!谁干的?这一彼时文学圈流行的八卦梗,一语道破了该文类的精髓:谁?做了什么?——一个事件的基本单位就成立了。
谁?做了什么?引发什么后果?——一个情节的基本单位就成立了。
有此基础,不妨下个简要的定义吧:所谓侦探推理小说,是以在情节中设置谜团,展示解谜过程并提供答案,从而带给读者智力上的满足感的文学类型。
——看,显然不同于犯罪小说吧。比如,某人丢了一支钢笔,用推理的方式找到了它,这就可以是推理小说的题材,不必涉及谋杀案。但,这是不是侦探小说呢?
从讲故事的学问,也就是叙事学的角度来说,侦探是行动的主体,却并不一定是个具体的职业,侦探小说当中并不一定出现职业意义上的私家侦探。比如,日本作家青崎有吾写几个中学生逛庙会,发现每个摊位找的零钱都是钢镚,就觉得有问题,雄辩滔滔地写了篇推理故事。这其中,相当于侦探角色的是一个中学生。
进一步来说,故事中的侦探角色不仅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化为任何形态,包括非人类;甚至于表面上没有哪个角色负责去解谜,但只要故事当中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框架,遮掩其中的一部分后,对其提问,这就构成了“悬疑”;如若还有一种顺着谜团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或者力量,“侦探模式”便完全成立,不一定要有侦探、尸体和连环杀手。因此,推理故事可以在任何领域中建立题材,如日本作家北村薰、西泽保彦、冈崎琢磨、若竹七海等人的“日常推理”,从各种出其不意的角度建立悬念;连城三纪彦和阿刀田高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没有侦探的侦探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也不同于惊悚小说。简单地说,侦探推理小说必有悬念,反之,如果故事仅仅悬置疑问而并不一定解答,或者探索谜团的部分并非情节主线,那么它可能就是惊悚文学。欧洲近代文学当中的哥特小说及其现代继承者们,如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库布里克导演的著名电影《闪灵》,都讲阴森大宅中的莫名恐怖,然而无标准答案,无确定凶手,甚至谜团本身都飘忽不定,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惊悚文学。
一言以蔽之,一篇侦探推理小说的本体特征,是一种问答结构:谜题、解谜过程和答案,三者不可或缺;哪怕是开放性的答案,也因为作品中内在的解谜动力,而与一般小说所谓的开放性结局有本质的不同。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试着分辨其他的相近文类,比如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现代的刑侦、公安小说等是否可以归到侦探推理小说的旗下;也可以进一步打开视野,放眼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类型,爬梳它们和侦探推理小说的亲缘关系。比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有谜团,有解谜的人,有意料之外的凶手——这便是欧洲古典文学中,最接近现代侦探推理类型的故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