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 9787559424907
  • 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 9787559424907
  • 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 978755942490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 978755942490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0.94 4.3折 72 全新

库存2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24907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30297294

上书时间2024-03-0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作者。

目录
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作者序 / 001
传习录·上
徐爱录 / 005
陆澄录 / 041
薛侃录 / 160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14
启问道通书 / 250
答陆原静书 / 258
答欧阳崇一 / 275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83
答聂文蔚 / 291
答聂文蔚(二) / 29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08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 317
黄直录 / 349
黄修易录 / 371
黄省曾录 / 391
黄以方录 / 491
《传习录》跋 / 528

内容摘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理’自然会呈现。”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为一户人家主持丧礼,在死者坟前痛哭,哭过后,他这一天都恹恹不乐。有人看到孔子脸上露出的悲伤神色,问道:“丧礼已经结束了,您为何还这么悲伤呢?”孔子正色道:“礼是由良知而发的行为,我之所以在丧礼上哭泣,是因为内心真诚地为死者感到哀伤,这种真挚的悲伤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消除呢?”正因为有了为死者哀伤的“知”,才有了规范礼仪的“行”,最终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内心的私欲,而不是总想着掩盖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试图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坚决不给看,李世民生气道:“你把我的过失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李世民听完后,为自己试图掩盖错误的想法大为羞愧,从此改正错误,终成一代明君。
翻开本书,通过108个历史故事,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

精彩内容
私欲真难克吗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译文】萧惠问:“自己的私意难以克除,怎么办?”先生说:“把你的私意说出来,我来帮你克。”又说,“人必须有为自己考虑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意。能克除自己的私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萧惠说:“我也挺有为自己考虑的心的,不知为何还是无法克去己私。”先生说:“且说说你为自己考虑的心是怎样的。”萧惠想了很久,说:“我一心想做好人,便自认为很为自己考虑的。如今想来,恐怕也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并不是为了真正的自己。”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199先生说:“真正的自己又怎能离得开身体呢?恐怕你都不曾真正为自己的身体考虑。你且说说,你所谓的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四肢吗?”萧惠说:“正是这样。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美声,口舌要尝美味,四肢要享安逸,所以才不能克己。”先生说:“《老子》里说过:‘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都是对你耳、目、口、鼻、四肢有害的东西,怎么是为了你的耳、目、口、鼻私欲真难克吗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译文】萧惠问:“自己的私意难以克除,怎么办?”先生说:“把你的私意说出来,我来帮你克。”又说,“人必须有为自己考虑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意。能克除自己的私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萧惠说:“我也挺有为自己考虑的心的,不知为何还是无法克去己私。”先生说:“且说说你为自己考虑的心是怎样的。”萧惠想了很久,说:“我一心想做好人,便自认为很为自己考虑的。如今想来,恐怕也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并不是为了真正的自己。”知行合一王阳明4:轻轻松松读懂《传习录》199先生说:“真正的自己又怎能离得开身体呢?恐怕你都不曾真正为自己的身体考虑。你且说说,你所谓的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四肢吗?”萧惠说:“正是这样。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美声,口舌要尝美味,四肢要享安逸,所以才不能克己。”先生说:“《老子》里说过:‘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都是对你耳、目、口、鼻、四肢有害的东西,怎么是为了你的耳、目、口、鼻私欲真难克吗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