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787544740586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0.16 4.6折 88 全新

库存1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简·雅各布斯 著,金衡山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40586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30933191

上书时间2024-02-19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正统规划师们建大楼、建公园、建高架,她却说:「只有当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时,城市才有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东西。」一位传奇女性,一部挑战权威之作,60年间,改变了世界!
——————————新版特色:中文译本全面修订新增简·雅各布斯小传,致敬经典新增北大俞孔坚教授导读,解析为何60年后中国读者还可借鉴参考此书新增简·雅各布斯“现代文库”版序言,重新定义城市生态的基本逻辑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美国-加拿大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
她的学术研究对城市研究、社会学、经济学都有突出贡献。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划时代的经典。此后,她笔耕不辍,出版了《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等重要著作。她那些划时代的观点和理念,指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影响。
雅各布斯还是一位始终充满热情的社会活动者。“她热爱集会,喜欢走上街头,喜欢加入那些热情的人群。”1961年,她参加了抵制格林威治村城市重建的活动。1968年,她因参加抵制曼哈顿下城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导致成百上千的家庭和商业机构被迫迁移),而以“暴乱”和“故意伤害”的罪名遭拘捕。同年,简·雅各布斯又和苏珊·桑塔格、艾伦·金斯堡一起因反征兵而被捕……正因为雅各布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参与,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将她列为美国“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06年4月,简·雅各布斯逝世,享年89岁。

目录
一 导言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二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三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四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五 街区公园的用途
六 城市街区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七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八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
九 小街段之必要
十 老建筑之必要
十一 密度之必要
十二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十三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十四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十五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十六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七 对住宅的资助
十八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十九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二十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二十一 城区管理和规划
二十二 城市的问题所在
索引

内容摘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是什么构成了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具体阐释了城市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尽我们所能去理解城市的生态,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雅各布斯的杰作是一部以人为本治理城市的蓝图。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主编推荐
正统规划师们建大楼、建公园、建高架,她却说:
「只有当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时,城市才有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东西。」
一位传奇女性,一部挑战非常不错之作,60年间,改变了世界!

精彩内容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抨击。同时,更主要的也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这些原则与现在被教授的那些东西——从建筑和规划的流派,到周末增刊以及女性杂志——不同,甚至相反。我所进行的抨击不是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或对城市设计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我要抨击的是那些形塑了现代正统的城市规划和重建的原则和目标。
在叙述不同的原则时,我将主要讲述一些普通的、平常的事情,比如:什么样的街道是安全的,什么样的不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花园赏心悦目,而有的则是藏污纳垢之地和死亡陷阱;为什么有的贫民区永远是贫民区,而有的即使面临资金和官方的双重阻力仍旧能自我更新;什么使得城市转移了它们的中心;什么(如果有的话)是城市的街区,而在大城市中,街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有的话)。简而言之,我将讲述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晓,在城市改造中,何种规划、何种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以及何种实践、何种原则将扼杀城市的这些特性。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神话,那就是,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金钱的数目通常以数千亿美元计——那么我们就能在十年内消除所有的贫民区,在那些空旷的、毫无生气的灰色地带——它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曾是郊区——扭转衰败的趋势,留住那些四处观望的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税款,也许甚至还能够解决交通问题。
但是请看看我们用最初的几十亿建了些什么: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它们比贫民区还要糟糕。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住宅区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而那些文化中心竟无力支持一家好的书店。市民中心只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光顾,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商业中心只是那些标准化的郊区连锁店的翻版,毫无生气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对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
在表面之下,这些“成就”比它们可怜兮兮的表面假象还要寒碜。这样的规划行为理应对周围地区有所助益,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被“切除”的地区通常会长出急性的“坏疽”。为了以这样的规划方式来给人们提供住宅,价格标签被贴在不同的人群身上,每一个按照价格被分离出来的人群,生活在对周边城市日益增长的怀疑和对峙中。当两个或更多这种敌对的“岛屿”被并置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个所谓的“平衡的街区”。垄断性的购物中心和标志性的文化中心,在公共关系的喧闹之下,掩盖着商业还有文化在私密而随意的城市生活中的式微。
这样的“奇迹”竟然可以实现!被规划者的魔法蛊惑的人们,被随意推来搡去,被剥夺权利,甚至被迫迁离家园,仿佛是征服者底下的臣民。成千上万的小企业被拆,其业主就此被毁掉,却连一点补偿的影子都没看到。完整的社群被拆散,被“播撒”在风中,而由此“收获”的,则是怀疑、怨恨和绝望,而这些情绪,如果不是亲自耳闻目睹,是很难让人相信的。芝加哥的一批神职人员惊骇于按规划进行的城市改造的结果,他们问道,约伯有可能是想着芝加哥写出以下文字的吗:瞧啊,这里的人们就这样改变了邻居的地界……把穷人赶到一边,密谋欺压那些无亲无故者。
他们在不是他们的土地上收获果实,在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葡萄园里粗暴地把藤蔓折毁……从城里的街道上传来阵阵哭喊声,街上躺着的遍体鳞伤的人们呻吟不止……如果是的话,那他心里想着的也是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圣路易斯、旧金山以及其他许多城市。当下城市改造的经济法则是一个骗局。城市改造的经济运作原则并不是像城市更新理论声称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对公共税收补贴的合理投资,它也依赖于来自众多孤立无援的改造受害者的大笔非自愿补贴。作为这种“投资”的结果,城市从这些地皮上得到的退税增加了,但这笔钱只是一种幻象;城市被无情摆弄后只剩下解体和混乱,要消除这些状况则需要增加大笔公共资金,相比之下,得到的退税则少得可怜。进行有规划的城市改造的手段与其要达到的目的一样可悲。
同时,所有城市规划的艺术和科学都无助于阻挡大片大片城市地区的衰败——以及在这种衰败之前毫无生气的状态。肯定地说,我们不能把这种衰败归咎于缺少应用规划艺术的机会,这样的艺术到底是不是得到了应用并不要紧。让我们来看一看纽约的“晨边高地”地区。从规划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地区根本不应该有问题,因为它拥有大片的公园区、校园区、游乐休憩场地以及其他空旷场地。这里有足够多的草地,还拥有一块舒适的高地,有着壮观的河流景观。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中心,有着辉煌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以及其他六七个闻名遐迩的学校,还集结了众多一流医院和教堂。这儿没有工业。这儿的街道大都规划有致,以避免侵入那些坚实、宽敞的中上阶层房屋的私人领域,造成“不和谐的用途”。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晨边高地”很快就变成了贫民区,那种人们害怕穿行其间的真正的贫民区,以致这种情形对周围的机构和学校造成了危机。这里的人与市政府的规划者们一起,应用了更多的规划理论,消灭了这个地区最破败的地方,建成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合作住宅区,配有商业中心,还有一个公共住宅区,满眼都是清新空气、充足光照和优美风景。这个项目被称赞为拯救城市的一个大手笔。
但是此后,“晨边高地”的衰败过程则越发迅速。
这并非一个不公正或不相关的例子。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恰恰是那些依照规划理论不该衰败的地区在走向衰败。同样重要却不太被注意的是,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那些按照规划理论该衰败的地区却拒绝走向衰败。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试验也有错误,有失败也有成功。在这个实验室里,城市规划本该是一个学习、形成和试验其理论的过程。但恰恰相反,这个学科(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的实践者和教授者们忽视了对真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研究,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成功的原因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只是遵循源自小城镇、郊区地带、肺结核疗养院、集市和想象中的梦幻城市的行为和表象的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除城市之外的一切。
如果说城市中的改建部分以及遍布城市各处的无休止的新的开发项目,正在把城市和周边地区变成一碗单调而毫无营养的稀粥,这并不奇怪。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第一手、第二手、第三手或第四手的方式,出自同一碗知识的“烂粥”,在这碗粥里,大城市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被整个地与那些毫无生气的(小城镇)居住区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混为一谈。
无论是老城市的衰败,还是新近非都市区的都市化的衰落,从经济层面或社会层面说,都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在整整二十五年中,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中没有哪个部分像城市一样曾被这样有目的地加以控制,以准确地达到我们正达到的状况;政府对城市给予了特殊的财政优惠,但最终的结果是出现如此程度的单一、僵化和粗俗。专家们几十年来的宣传、著作和教导都已经使我们和立法者们深信,像这样的“烂粥”肯定对我们有好处,只要草坪随处可见就行。
通常,汽车会被方便地贴上“坏蛋”的标签,要为城市的弊病和城市规划给人带来的失望和无效负责。但是与我们城市建设的无能相比,汽车的破坏效应是一个小得多的原因。当然,无须赘言,规划者们,包括手头掌握着大笔金钱和巨大权力的公路设计者们,在碰到如何让城市和汽车和谐相处时,却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在城市中如何来对待汽车,因为他们原本就不知道如何来规划一个可实际运行的、有活力的城市——不管有没有汽车。
相比城市的复杂需求,汽车的简单需求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满足的。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和设计者相信,如果他们能解决交通问题,他们就能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城市有着远比车辆交通错综复杂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你还不知道城市是如何运行的、需要为它的街道做些什么之前,你怎么能够知道如何来应付交通问题?你不可能知道。
也许作为人,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的慵懒,以至于不再在乎事情是如何运转的,而仅仅是关注它们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快速简单的外部印象。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城市,或者说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事情,就没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不认为事情是这样的。
具体来说,在城市规划这件事上,很清楚的是,有相当多优秀而认真的人对建设和更新倾注了很深的关心。尽管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以及对他人领域过多的觊觎之心,总体上说,在我们造成的混乱局面背后的意图,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城市设计的规划者和建筑师,以及那些紧跟其思想的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对“了解事物是如何运转”的重要性采取了蔑视的态度。相反,他们费尽了心思去学习现代正统规划理论的圣人先贤们曾经说过的话,如城市理应如何运作,以及什么理应为城市里的人们和企业带来好处。他们对这些思想如此投入,以至于当现实矛盾威胁到要推翻他们千辛万苦学来的知识时,他们一定会把现实撇在一边。
例如,可以看一看正统理论对波士顿“北角区”(NorthEnd)的反应。这是一个房租低廉的老城区,延伸进入河边的重工业区,它被官方认定为波士顿最破败的贫民区,是城市的耻辱。它展示了被所有有头脑的人视为邪恶的属性(这是因为很多英明之士都形容这些属性是邪恶的)。北角区不仅紧邻工业区,更糟的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商业场所,它们与住宅错综复杂地混在一起。与波士顿任何一个住宅单元用地相比,这儿的密度是最高的,也许是美国所有城市中最高的。它的公园用地很少。孩子们在街上玩耍。那儿没有超级街段(车辆禁行街段),甚至连像样一点的大街段也没有,有的只是非常小的街段;用规划的行话来说就是“支离破碎,街道浪费”(badlycutupwithwastefulstreets)。那儿的建筑都已老化。所有的东西在北角区都像是搁错了位置。用正统规划理论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已处于破败的最后阶段的“大都市稠密区”的三维教科书。北角区因此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规划和建筑专业学生经常要做的一个课题,他们常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来探讨,如何把这个地方改变成一个有着超级街段和公园人行道的、规整而文雅的理想地区,同时废除一切不和谐的用途。这一切好像是那么简单,似乎可以把它刻在一枚大头针的针头上。
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碰巧见到北角区时,那儿的住房——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联排住房,被改成四到五层的出租公寓套间,这些出租公寓先是挤满了爱尔兰的移民,后来又换成了东欧移民,最后是西西里岛的移民——已经人满为患,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城区,当然也极其穷困。
1959年再次见到北角区时,我非常惊诧于那儿的变化。几十幢楼进行了翻新。窗户上的草帘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百叶帘和锃亮的新刷的油漆。许多修整过的小房屋现在住着一两户人家,而原先要挤进三户或四户。有些租房住的家庭(后来我在进屋参观时了解了这些情况)为了让自家宽敞一点,把原先的两个套房并在一起,并配上了卫生间、厨房等。我俯视着一条狭窄的巷道,希望在那儿至少能找到原先又旧又肮脏的北角区,但是没有:随着一扇门的打开,映入眼帘的是重新嵌过缝的砖墙,新的百叶窗帘,同时还传来了一阵音乐声。事实上,这是我至今为止见到过的唯一一个这样的城区,在其中,停车场周边的房屋侧面没有被肢解得东一块,西一块,或呈现出赤裸裸的原生状态,而是重新进行了整修,并刷上了漆,很是整洁,就好像要吸引人们来看似的。间杂在这些生活住宅里的是数量众多的食品店,以及诸如屋顶装饰、金属加工、木工、食品加工这样的小企业。孩子们在街上玩,一些人在购物,另一些人在散步、交谈,街道因此生机勃勃。如果当时不是在寒冷的一月,肯定能看到有人在街旁闲坐。
街上洋溢着的这种活泼、友好和健康的气氛感染了我,我禁不住向人打听起方向来,只是为了享受和人说话的乐趣。在过去的几天里,我看了波士顿的不少地方,大多令人沮丧,但这个地方让我为之振奋。它是城中最健康的地区。但是,我想象不出那些改建需要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因为在当今的美国城市里,像这样一个既非租金高昂又非郊区翻版的城区,要得到任何一笔数量可观的抵押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找到答案,我走进一家酒吧兼饭店(那里正有声有色地进行着一场有关钓鱼的谈话),给一位我认识的波士顿规划者打了个电话。
“你到北角区去干什么?”他说,“钱?不,没有任何钱或任何规划行动进入过北角区。不会在那儿做什么事的。当然,最后会的,但还没有到时间。那是个贫民区!”“可在我看来,这儿并不像贫民区。”我说。
“不,那是城里最糟糕的贫民区。那儿有整整275个住宅单元。我讨厌承认在波士顿有这样的地方,但这是个事实。”“你有关于它的其他数据吗?”我问。
“有,很有意思。那是少年犯罪率、疾病率和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它还是按收入计算租金最低的地方。好家伙,那儿的人肯定是赚了大便宜了。让我来瞧瞧……儿童人口数量正好是整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死亡率很低,每千人8.8,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1.2。肺结核死亡率也很低,低于每千人1人,真是不能理解,甚至比布鲁克林的还要低。在以往,北角区曾是城市中肺结核最严重的地方,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改变了。对,他们肯定身强体壮。当然,那是个令人恐怖的贫民区。”“你们应该有更多的像这样的贫民区,”我说,“别告诉我你们有计划要消灭掉这个地区。你应该来这儿走走,尽可能多地学点东西。”“我了解你的感受,”他说,“我自己经常去那儿,只是在街上走走,感受那种兴奋、活跃的街道生活。让我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在夏天的时候回来,去那儿走走,如果你现在感到很有意思的话。夏天时,你会对它喜欢得不得了。不过,当然我们最终还是要改造这个地方的。我们得让那些人离开那些街道。”这真是件奇怪的事。我朋友的本能告诉他,北角区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他的那些社会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但是他作为规划者所学的那些关于“什么对城市里的人和城市有益”的知识,所有使他成为专家的东西,却告诉他北角区必须是一个糟糕的地方。
我的那位朋友介绍我去找一位波士顿著名的储蓄银行家,一位“处于权力机构上层的人物”,以询问关于北角区的资金的问题,结果证实了我从北角区居民那里了解到的情况。资金不是来自美国大银行系统的恩赐,这些银行现在对规划已经知道得足够清楚,他们对贫民区的了解和那些规划者一样清晰。“向北角区注入资金毫无意义,”银行家说,“那是个贫民区!现在仍有一些移民进入!再说,在大萧条时期,那儿出现了很多丧失抵押赎回权的事例;这算是不良记录。”(当时我也听说过这事,但另一方面,我也听说有的家庭如何努力工作,筹集资金去赎回一些抵押的房屋。)这位银行家告诉我,自大萧条以来的二十五年里,进入这个有着1.5万人口的城区的抵押贷款的最大数额仅仅是3000美元。“而且这种情况极少出现。”还有些人拿到1000或2000美元。翻新工作需要的资金几乎都来自这里的商业或房屋所得,一点一点的投入;该区居民及其亲戚中有一些懂技术的人,这些人的加入则是另一种代替资金资助的形式。
这时,我知道对北角区的人来说,无力借款改善条件,让他们焦急、恼怒;更有甚者,一些北角区的人满心焦虑,因为他们似乎不可能在这块地方盖起新楼,除非以亲眼看着他们和他们的社区消失为代价,然后再在那儿按照学者们的梦想建一个城市伊甸园。他们对这样的命运很清楚,它不单单是纸上谈兵,因为它早已彻底毁掉附近一个从社会形态上讲很接近(尽管实际上要更为宽广)的“西区”。他们感到不安的另一个原因是,别的事情不做,只是修修补补,这样的事不能永远进行下去。“有可能为北角区的新的建设提供贷款吗?”我问银行家。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说,对我愚笨的提问显得有点不耐烦。“那是贫民区!”和规划者一样,银行家有他们自己的理论,他们依照那些理论行事。他们的理论和规划者一样来自同一个思想源头。银行家和担保抵押款的政府行政官员们并不发明规划理论,甚至(让人感到惊奇)也不发现关于城市的经济法则。在当今时代,他们只是被启蒙,从上一代的理想主义者那里吸取思想。因为城市规划理论在一代多的时间里并没有采纳什么重要的新思想,所以规划理论家、金融家和那些官僚都处于同一个水平。
直言不讳地说,他们都处于“拥有精巧学问的迷信”这样一个阶段,就和19世纪早期的医学的情况一样;那时,内科医生深信放血疗法,即把认为是造成疾病的带着邪气的血液抽出来。为了这种放血疗法,人们通过多年研习来确切地知道应该切开哪根静脉,通过哪种程序,治疗哪种疾病。一个有着复杂技术的庞大结构通过貌似客观的细节被建立起来,其文献直到今天读来还令人觉得有根有据。但是,即使人们完全沉溺于与“现实”相冲突的“对现实的描述”时,他们依然还保留着一点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放血疗法在它长期支配的大部分时间里,通常会被一定程度的常识所调和。或者说至少在它于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达到技术上的顶峰之前,它的影响得到了缓和。但随后放血疗法在这个国度里风靡无阻。其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支持者是本杰明·拉什医生,至今他仍被尊为革命和联邦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兼内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医疗管理的天才。拉什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有些既有用又有益),其中之一便是推广、实践、教授和传播放血疗法,尤其针对那些在此之前因为谨慎和怜悯而限制了放血疗法的病例。他和他的学生们在那些幼小的孩子、肺痨病人、年龄很大的老人身上进行放血,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任何不幸患病的人都得放血。他这种极端的做法引起欧洲一些放血疗法医生的警觉和恐惧。但直到1851年,纽约州议会任命的一个委员会仍然为其全方位的放血疗法进行严肃的辩护。这个委员会严厉地讽刺和谴责了一位名叫威廉·特纳的内科医生,因为他竟贸然地写了一个小册子,批评拉什的方法,并声称“这种在病人身上抽血有悖于常识、一般经验、理智以及上帝的神圣法则”。特纳医生说,患病之人应该巩固体力,而不是消耗体力,但是他的声音被压制了下去。
把医学上的例子类比于社会机制会显得牵强附会,而且也没有必要将城市中出现的事归因于人的性格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满腔热忱、学富五车的人的所思所想而言,这样的类比还是有意义的;这些人面对的是自己根本不甚了解的复杂现象,却试图用一种伪科学来加以应付。城市改造和规划中的伪科学与医学中的放血疗法如出一辙,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却是建立在一派胡言之上。但用于发展这种伪科学的技术工具逐步得到了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权力和才能的人,那些让人羡慕的管理者,自然而然就囫囵吞枣地吸收了这种伪科学最初的谬误,同时他们又获取了诸多手段和公开的信任,其结果便是,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具备最大破坏力的极端,谨慎和怜悯或许在此前尚能制止他们(但现在已无能为力)。放血疗法能治愈病人仅仅是因为偶然因素或它打破了常规,但后来这种疗法被抛弃了,那时人们转而更相信“一点一点地收集、使用和测试对现实的正确描述”这项艰难又复杂的工作,这里说的“正确描述”不是来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来自“它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及其同伴——城市设计——的伪科学甚至还没有突破那种一厢情愿、轻信迷信、过程简单和数字满篇带来的舒适感,尚未开始走上探索真实世界的冒险历程。
因此,在此书中,我们自己将开始一次冒险历程,即便是微不足道,也值得一做。我以为,要弄清楚城市表现出来的神秘莫测的行为,方法是仔细观察最普通的场景和事件,尽可能地抛弃以前曾有的期待,试着看看能否发现它们表达的意义,是否从中能梳理出有关某些原则的线索。这是我在本书第一部分试着做的事情。
有一个原则普遍存在,并且其形式多样而复杂,我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该原则的实质,这也是我的论点的中心部分。这个普遍存在的原则就是,城市需要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用途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能让各方不断获得相互的支持。这种多样性的内容可大相迥异,但是它们必须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相互补充。
我认为,不成功的城市区域就是那些缺乏这种相互支持机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学和城市设计的艺术,在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生活中,都必须成为催化和滋养这种互相关联的机制的科学和艺术。以我所能发现的证据而言,我认为大城市多样性的产生需要四个主要条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这四个条件,城市规划便可引发城市的活力(单靠规划者和设计者本身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